2.5《科学探究:电容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五节,是静电场知识的延伸与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引入电容器这一典型储能元件,帮助学生理解电荷储存、电场能量以及电路中的瞬态过程。内容从结构到功能层层递进,先介绍平行板电容器的基本构造,再引导学生探究其充电、放电过程及电容定义式C=Q/U的建立,体现了“现象—模型—规律”的科学思维路径。本节为后续学习交流电路、电磁振荡等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静电场基本概念(如电场强度、电势差)和欧姆定律的基础,对电路中有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有一定理解。但对“电容器能储存电荷”这一抽象概念缺乏直观体验,尤其难以理解“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却无持续电流”的矛盾现象。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微安表读数、开关控制时序等技能尚不熟练。因此,教学需借助可视化实验增强感知,并通过问题链引导思维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储存电荷的本质,掌握电容的定义式C=Q/U,明确其反映的是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2. 能结合平行板电容器模型,定性分析极板正对面积、间距、介质等因素对其电容的影响。
科学思维
1. 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2. 运用类比法(如水容器类比电容器),将抽象的电学概念具象化,提升建模与迁移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独立组装简单电容器充放电回路,使用数字电流表观察充放电过程中电流变化趋势,记录关键现象。
2. 在小组合作中制定探究方案,控制变量研究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形成实验报告初稿。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操作习惯,尊重实验数据,实事求是地分析结果。
2. 认识电容器在现代科技(如手机闪光灯、相机储能、电力系统滤波)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理解其充电、放电过程中的电荷转移与能量转化。
2. 电容的概念建构:掌握定义式C=Q/U,理解其物理意义。
难点
1. 理解“电容器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但中间绝缘”的微观机制。
2. 定性解释充放电瞬间电流存在而稳态后电流为零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可拆卸平行板电容器套件、直流电源(3V)、数字电流表、小灯泡、导线若干、开关、电解电容器(470μF)、橡胶棒与毛皮(静电演示备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闪电之后的余响——一个关于“储存”的谜题 (一)、播放慢镜头视频:云层间一次强烈闪电划破夜空。
教师缓缓讲述:“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界最震撼的能量释放之一——闪电。据测算,一次中等强度的闪电释放的能量足以点亮一盏100瓦的灯泡长达三个月。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巨大的电能是从何而来?它是否像水库蓄水一样,被某种‘电的容器’提前储存起来?”
停顿片刻,继续引导:“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设备需要瞬间释放大量能量——比如数码相机的闪光灯。它是靠电池直接供电吗?显然不是,因为电池输出功率有限。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电容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实物展示并设问激疑。
教师拿出一个常见的电解电容器(标有470μF/16V)和一块干电池,提问:“如果我把这个电容器两端直接接到电池两极,会发生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会短路!”“可能会爆炸!”
教师微笑着摇头:“不会。恰恰相反,它会在几秒钟内安静地‘喝下’电荷,然后静静地等待释放的时机。这就像一个沉默的能量银行家。”
接着追问:“既然它能存电,那它内部是什么结构?它是如何做到既‘通电’又‘断路’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究之旅。” 1. 观看视频,感受自然现象背后的物理奥秘。
2. 思考教师提出的现实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3. 基于已有知识猜测电容器工作方式。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探究主题。
评价任务 观察专注度:☆☆☆
提问参与度:☆☆☆
猜想合理性:☆☆☆
设计意图 以震撼的自然现象和贴近生活的科技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储存能量”的共性建立跨情境联系,引出核心概念;利用“看似矛盾”的行为(通电却不持续导通)制造认知失衡,驱动深层思考。
新知建构
【15分钟】 一、走进电容器:从结构到功能 (一)、拆解观察可变平行板电容器,建立直观模型。
教师分发可拆卸的平行板电容器组件,指导学生动手组装:“请大家先观察这两个金属圆板,它们之间隔着一层透明塑料薄膜。注意边缘的绝缘支架确保两板不会接触。现在,请你们将两块金属板面对面放置,中间夹入绝缘介质片,固定好接线柱。”
待学生完成组装后,提问:“这样的结构让你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不能让两个金属板直接接触?”
引导总结:“正是这种‘靠近而不接触’的设计,使得当我们将两极板分别连接电源正负极时,正极板会吸引负电荷,负极板会吸引正电荷,从而在两极板上积累等量异种电荷。而中间的绝缘体阻止了电荷的直接复合,实现了电荷的‘隔离式储存’。”
(二)、演示充电与放电全过程,捕捉电流瞬变。
教师搭建如下电路:直流电源 → 开关S1 → 电流表(毫安档)→ 平行板电容器一端;电容器另一端 → 开关S2 → 小灯泡 → 电源负极。
闭合S1,断开S2,观察电流表指针:“看!当开关闭合瞬间,电流表指针迅速偏转,随后慢慢回到零。这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充电过程中有短暂电流,电荷正在向极板移动,一旦达到平衡,电流消失。”
接着断开S1,闭合S2:“现在我们切断电源,让电容器通过灯泡放电。”
灯泡短暂闪亮后熄灭,电流表反向偏转后归零。“看到了吗?储存的电能被释放出来,形成了反向电流,直到两极板电荷中和完毕。”
(三)、提炼核心概念:什么是电容?
教师设问:“不同的电容器,储电能力一样吗?假设我用同一电源给两个不同结构的电容器充电,一个储存了更多电荷,另一个较少,我们该如何量化这种‘储电本领’?”
启发类比:“这就像比较两个水桶,一个装10升水就满了,另一个能装20升才满,我们说后者容量更大。同理,若某电容器两端加上1伏电压时能储存2库仑电荷,而另一个只能储存1库仑,则前者的‘电容’更大。”
顺势引出定义:“科学家由此定义: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其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即C = Q / U。单位是法拉(F),常用单位还有微法(μF)和皮法(pF)。” 1. 动手组装平行板电容器,观察其物理结构。
2.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记录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流变化。
3. 参与讨论,尝试解释瞬时电流存在的原因。
4. 理解电容定义式的物理含义及其单位体系。
评价任务 结构识别:☆☆☆
现象描述:☆☆☆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亲手组装强化对电容器“双导体+绝缘介质”结构的理解;利用高灵敏度电流表可视化瞬态电流,破解“为何无持续电流”的困惑;采用生活类比降低抽象概念的认知门槛,帮助学生自然建构“电容”这一核心物理量的意义。
探究深化
【15分钟】 一、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探究 (一)、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教师引导:“我们现在知道C=Q/U,但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比值呢?请大家根据电容器的结构特点,大胆猜想可能的影响因素。”
鼓励学生发言,归纳为三大方向:①两极板正对面积S;②两极板之间的距离d;③极板间的绝缘材料(介电常数ε)。
进一步设问:“如果我们想验证这些猜想,应该采用什么科学方法?”
引导得出:“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电容的变化。”
(二)、分组实验设计与实施。
将班级分为三个实验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可调参数的平行板电容器:
第一组负责探究“正对面积S”:调节旋钮改变两板重叠面积,保持d和介质不变,用充电时间粗略反映电容大小(时间越长,电容越大)。
第二组探究“板间距离d”:旋转螺杆微调两板间距,保持S和介质不变,同样记录充电时间变化。
第三组更换不同介质片(空气、塑料、玻璃),保持S和d不变,对比充电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事项:①每次调整后需先放电再操作;②开关动作要果断;③多人协作,一人操作、一人计时、一人记录。
(三)、数据汇总与规律归纳。
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第一组:“当正对面积增大时,灯泡闪亮更久,说明储存了更多能量,电容变大。”
第二组:“当我们把两板靠得更近,灯泡也更亮更持久,表明电容随距离减小而增大。”
第三组:“插入玻璃片时比空气状态下灯泡明显更亮,说明加入高介电常数材料可显著提高电容。”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与正对面积S成正比,与板间距d成反比,且与介质的介电常数ε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板电容器公式:C = εS / (4πkd),其中k为静电力常量。” 1. 提出影响电容大小的合理猜想。
2.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变量控制策略。
3. 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
4. 汇报发现,参与全班规律总结。
评价任务 猜想科学性:☆☆☆
操作规范性:☆☆☆
结论准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赋予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权利,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借助简易但有效的“充电时间→电容大小”替代测量法,克服中学实验室缺乏电容表的限制;强调团队协作与分工,落实合作学习理念。
拓展应用
【7分钟】 一、从实验室到生活:电容器的奇妙旅程 (一)、解析常见电器中的电容器角色。
教师投影手机主板局部图,圈出多个小型贴片电容器:“你们知道这些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是做什么的吗?它们构成了滤波电路,滤除电源中的杂波,保证CPU稳定运行。”
再展示老式胶卷相机闪光灯电路图:“这里有一个大容量电解电容器。拍照前,它缓慢充电;按下快门瞬间,它立即放电,使氙气灯发出强烈闪光——这正是我们课堂上演示的‘能量快速释放’。”
(二)、趣味拓展:自制简易“电荷搬运工”。
教师用橡胶棒摩擦毛皮使其带电,轻触电容器一极板,再将其移开;重复几次后,用电流表检测另一极板与原极板间的微弱电流。“看!即使没有电源,我们也能通过静电感应的方式给电容器‘充电’。这说明电荷可以通过非传统方式转移。”
最后提问:“未来如果你要设计一款用于心脏起搏器的能量存储装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电容器?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安全性、体积、稳定性等角度思考,体现技术伦理意识。 1. 观察真实设备中的电容器应用实例。
2. 理解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差异。
3. 参与讨论未来应用场景的选择依据。
4. 形成物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认同。
评价任务 联系实际:☆☆☆
迁移能力:☆☆☆
价值判断:☆☆☆
设计意图 打破“实验室专属”的刻板印象,展现电容器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存在;通过具体案例深化对“储能”本质的理解;设置开放式工程问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渗透STS教育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堂总结
【3分钟】 一、今日所获:在‘充’与‘放’之间领悟平衡之美 (一)、结构化回顾核心知识点。
教师带领学生齐声复述:“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沉默的能量守护者——电容器。它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互靠近的导体构成,通过充电储存电荷与电场能,通过放电释放能量。其核心属性‘电容’,定义为C=Q/U,反映了储电本领的强弱。对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取决于正对面积、板间距和介质材料。”
(二)、升华式结尾:以诗意语言收束全课。
“同学们,电容器教会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默默的积蓄。正如古人所言:‘厚积而薄发’。每一次充电,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每一次放电,都是对使命的回应。在这个信息奔流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像一个优质的电容器,既能高效吸收知识的电荷,又能精准释放智慧的能量,在人生的电路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脉冲。”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知识框架。
2. 理解电容器蕴含的人生哲理启示。
3. 内化物理知识与生活智慧的联系。
4. 感受科学之美与人文之思的交融。
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
情感共鸣:☆☆☆
哲理领悟:☆☆☆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述强化记忆线索;引用经典语句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将物理规律升华为人生智慧,激发积极情感体验,达成“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追求。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概念辨析与公式运用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 电容器只有在接入电路时才有电容。
(2) 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电荷量越多,其电容越大。
(3) 将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错开一部分,使其正对面积减小,则电容减小。
(4) 给电容器充电时,电源提供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容器中的电场能。
2. 已知某平行板电容器的正对面积为0.02 m ,板间距为1 mm,极板间为空气(ε≈8.85×10 C /N·m )。求该电容器的电容。(提示:使用公式C = εS/d)
二、实践探究:家庭小调查
请你在家中或电子产品维修店寻找至少两种含有电容器的废旧电器(如旧手机、电风扇调速器、节能灯镇流器等),拍照并记录:
(1) 电容器的外形特征(颜色、形状、大小);
(2) 其外壳上标注的参数(如有);
(3) 推测它在该电器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储能、滤波、耦合等)。
整理成一份图文报告,下节课分享。
三、思维拓展:微型写作
以“假如我是电容器”为题,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拟人化短文,要求融入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并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 错误。电容是电容器本身的属性,与是否接入电路无关。
(2) 错误。电容C=Q/U,与Q无关,只与自身结构有关。
(3) 正确。
(4) 错误。部分能量会因导线电阻发热而损耗。
2. 解:C = εS/d = (8.85×10 × 0.02) / (0.001) = 1.77×10 F = 177 pF。
二、实践探究
示例:在旧手机主板上发现多个黄色矩形贴片电容器,标注“10μF 6.3V”,推测用于电源滤波,稳定供电电压。
节能灯内部有圆柱形电解电容,标“4.7μF 400V”,用于启动时储能并提供瞬时高压。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电容器
[左侧] 结构模型:
金属板 ──┐
├─ 绝缘介质(空气/塑料)
金属板 ──┘
↑ ↑
接线柱A 接线柱B
[中部] 核心概念:
充电:Q↑,U↑,I瞬时存在 → 能量储存
放电:Q↓,U↓,I反向出现 → 能量释放
定义式:C = Q / U (单位:F, μF, pF)
[右侧] 影响因素:
C ∝ S (正对面积)
C ∝ 1/d (板间距)
C ∝ ε (介电常数)
→ C = εS/(4πkd)
[底部] 应用实例:
闪光灯(储能释放)
手机主板(滤波稳压)
起搏器(安全供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闪电储能”和“闪光灯工作”双重情境贯穿始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实现了从自然现象到科技应用的无缝衔接。
2. 实验设计巧妙,利用充电时间作为电容大小的间接指标,解决了中学缺乏精密仪器的难题,保证了探究活动的可行性。
3. 板书采用模块化布局,图文结合,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操作电流表时仍存在量程选择不当的问题,导致指针超量程,今后应加强实验前的技术培训。
2. 对介电常数的微观解释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宏观现象层面,未能引入极化概念进行初步拓展。
3. 小组汇报时间略显紧张,个别小组未能充分表达观点,下次可采用轮换发言人制度提升参与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