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3: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直面苦旅,重启人生
——列夫 托尔斯泰《复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了解全书的故事梗概。
思维发展与提升:“直面苦旅”,把握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人生遭遇。
审美鉴赏与创造:“重启人生”,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发展:把握“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重点】
“直面苦旅”,把握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人生遭遇;“重启人生”,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一位贵族青年,多年前“渣”了人家姑娘,结果十年后法庭重逢,自己当陪审员,对方成了被告!这大型“社死”现场,可比咱们平时认错人尴尬多了。聂赫留朵夫同学此刻内心戏十足:“是我,是我,就是我……”而玛丝洛娃小姐姐大概在想:“哪儿来的老爷 别套近乎,给钱就行!”
这场面,是不是有点像咱们不小心翻了“黑历史”时的表情 不过别笑,托尔斯泰老爷子可不是只写尴尬重逢——他让这对“苦命CP”在监狱探视间里,开始了史上最硬核的“重启人生”计划。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他们如何直面过去的“大型翻车现场”,又如何把人生“复活”成新的篇章!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时长4分30秒。
三、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复活》的创作历程:
列夫﹒托尔斯泰的法官朋友柯尼到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贵族青年的诱惑,这个农家姑娘走上了人生堕落的道路,成为妓女。柯尼说起的这件真人真事,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用于创作。于是从60岁到71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四、《复活》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
《复活》(节选)篇章: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观看《复活》片段:
播放视频,时长4分55秒。
五、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一)直面苦旅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
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
如果将节选部分划分为三部分,该如何划分?
明确:
3.在探监、相认、赎罪三个环节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态度和表现是怎样的?
明确:
4.都说人生是一场苦旅。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所经历的人生苦旅分别是怎样的?请结合故事梗概及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
(二)重启人生
1.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是在怎样的环境大背景下进行人生重启的?请齐读第1—14段,并思考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
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该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2.请用批注阅读法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男生负责玛斯洛娃,女生负责聂赫留朵夫)
明确:
聂赫留朵夫:
①第4、5段: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②第12段: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③第21段: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直达,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④第59段“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第60段-62段: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⑤第67段:心理描写。
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⑥第70段:语言、心理描写。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玛斯洛娃:
(1)文中多次写到玛斯洛娃的“媚笑”:
①第2段: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②第43段: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③第53段: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④第65段: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⑤第76段: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3)“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4)“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5)肖像描写
第27段: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第59段:肖像描写。
通过对玛丝洛娃外貌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她历经苦难后的沧桑与坚韧,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深处尚未完全泯灭的善良与希望。这一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还为后文她精神的“复活”埋下了伏笔,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复苏的期待。
3.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4.本文题目叫《复活》,选文部分,你觉得谁复活了呢?
明确:
(1)“复活”的是聂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②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③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而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学习到的最珍贵的一点是他的自我改变,虽然他曾经也堕落过,但当他良心发现后,做了许多努力来弥补过错。我想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时,不论这个错误是大是小,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刻地检讨自己,承担自己所犯的错。)
(2)“复活”的是玛丝洛娃,是她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
①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②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③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3)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托尔斯泰主义”:《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5.选文中聂赫留朵夫说他是来“赎罪”的,说他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但其实人生最大的救赎是自救。请你结合所学课文,说说还有哪些作者/作品人物进行了自救行动?
明确: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极度苦难中通过写作探寻生命的意义。
《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沁园春长沙》中的青年革命者群像:以天下为己任,主宰民族命运的凌云壮志和革命豪情。
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在人生困顿的绝境中,并未沉沦,通过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来疏导苦闷,升华人生体验。
……
关于自救的名言:
无论在阴暗的深渊,一定要自己向上才能逃出绝望的荆棘地。他人向你伸出双手之前,你已经历了万般的挣扎、苦难、折磨、疼痛,各种对抗,那永不言弃的坚持,挖掉腐肉的果敢,都不应该被他人的“救赎”两字而轻易掩盖。
没有自己的苦苦支撑,别人如何将我们拉出深渊
你心虽善感,却从不改变;你灵魂柔顺,却永不妥协。
所以要明白,没有人能代替你去成长,没有人能代替你去治愈,去救赎自己。生活与理想,光芒与苦难,都是自己的。
上帝爱人,给人选择的自由,但是不强迫人。所以凡以为自己不错,拒绝上帝救恩的人,不在上帝救赎范围之内。
上帝只会救赎不会自救,能拯救白己的永远只能是自己。“你知道,有些鸟是注定不会关在牢笼里的,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肖申克的救赎》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名句: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2.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3.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4.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5.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6.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7.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8.人弄坏了自己的胃,总是抱怨伙食。那些对生活不满的人也是如此。
课堂总结
直面苦旅,重启人生。人生的苦难并非终点,而是重启的契机。唯有直面苦旅,在忏悔中觉醒,在挣扎中抉择,才能打破命运的枷锁,真正走向精神的“复活”。
课后作业
你认为“复活”需要那些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从《复活(节选)》中的内容出发,联系现实,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谈谈你对“人性复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