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看一看(三)
教学目标 能根据观察高度变化,标注对应视图顺序,理解观察高度与视图内容的关系。 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观察高度对观察范围的影响,提升几何直观与推理意识。 感受观察角度多样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空间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观察高度判断对应视图,理解高度与视图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高度判断对应视图,理解高度与视图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师:淘气桌上有礼品盒,小狗贝贝好奇观察,从地面到上桌,看到的礼品盒有啥不同?展示贝贝四次观察的情境图。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标注贝贝观察顺序 师展示贝贝四次观察的画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师:贝贝从地面到上桌,观察高度如何变化?对应的视图中礼品盒呈现的部分有什么不同? 师引导对比:哪幅图看到的礼品盒细节最少?哪幅最多?结合观察高度分析原因。 师总结方法:观察高度从低到高,视图呈现的礼品盒部分从少到多,按此逻辑标注顺序。 2:连图观察,归纳规律 师组织学生按标注顺序连图观察。 提问:连贯看四幅图,视图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随着观察高度升高,看到的礼品盒部分有何变化? 师总结:观察位置越高,看到的物体越完整 3:联系生活,分享观察经验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能体现‘观察高度不同,视图不同’? 展示:生活场景图(如不同楼层观察花园) 巩固应用 教材“练一练”第1题 题目:小猫观察下棋的视图顺序标注。 要求:按小猫从地面到石桌的观察顺序,标注视图序号。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观察高度升高,看到内容变化”的特征。 教材“练一练”第2题 要求:1. 阅读四个视角描述(①地面平视,②抬起前腿,③站到凳子,④爬上石桌)。 2. 分析每幅图的视角特点(如视线高度、遮挡关系)。 3. 将图片与对应的视角描述用线连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高度对视图的影响,发现观察位置越高,看到的物体部分越完整。大家通过模拟操作和分析,掌握了判断不同高度视图的方法,表现出色!课后观察生活中不同高度的观察场景,分享发现。下节课继续探索观察物体的有趣内容,记得留意哦! 生: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生:①站地面仅看到礼品盒底部小部分,④上桌看到整体,故顺序为④①③② 生:第四幅看到的细节最少,第一幅看到的最多。 生1;越往上,看到的越多 生2:高度升高,看到的礼品盒越来越完整,观察范围变大。 生:在地面和楼顶观察校园,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以故事激发兴趣,引出“观察高度与视图关系”的探究主题。 通过对比观察,建立“观察高度”与“视图内容”的关联,培养空间推理与细致分析能力。 通过连贯观察与引导归纳,深化对“观察高度影响视图”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 链接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巩固“观察高度—视图”对应关系,强化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三) 观察位置越高,看到物体部分越完整,范围越大
教学反思 通过故事和模拟操作,学生积极参与,落实新课标“空间观念”培养,通过情境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高度对视图的影响,但部分学生在归纳规律时表达不够准确。对学生归纳引导不足,部分学生难以提炼规律。后续可增加对比练习,如展示混淆的视图让学生辨析,强化对“高度—视图”关系的理解,提升归纳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