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5课时《竹子的生长》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5课时《竹子的生长》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9 17: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时 竹子的生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计算过程中处理好小数点的位置,尤其是在整数与小数相加减时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竹子生长的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呀? 二、探究新知 例1:淘气身高1.4米,请问竹子第二天长到多高? 师:我们可以怎样计算1.4 + 0.9呢? 教师引导: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单位换算知识来思考。 例2:竹子第三天长到了4米,它比第二天长高了多少米? 师:该怎么计算 教师引导:明确是用第三天竹子的高度4米减去第二天竹子的高度 师讲解竖式计算: 例3:算一算,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师:观察这些竖式,看看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应用 练一练2: 要求: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书写要规范,计算完成后自己进行验算。 练一练3: 要求:认真阅读题目,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解答完后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生1:竹子一天长高了0.9米 生;1.4 + 0.9 生1:1.4米 = 14分米,0.9米 = 9分米,14分米 + 9分米 = 23分米 = 2.3米 生2: 生2:4 - 2.3 生1:4米-2米等于2米,2米等于20分米,20分米-3分米等于17分米,就等于1.7米 生2:竖式计算 生1:小数的加减法都可以转化为整数 生2:竖式计算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 生:我们知道了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通过竹子生长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和计算,加深对小数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小数减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计算注意事项的理解。 通过观察、交流和思考,让学生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升总结归纳能力。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直观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竹子的生长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竹子生长的情境引入课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整数与小数相加减时,小数点的处理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不够充分,以后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组织,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