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屠大窘( ) 眈眈相向( ) 苫蔽成丘( ) 目似瞑( )
意暇甚( ) 止露尻尾( ) 乃悟前狼假寐(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划一处)
(2)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划两处)
3.填空。
《狼》选自_______(填朝代)文学家蒲松龄的《__________》。蒲松龄,字_______,世称聊斋先生,号__________。《狼》是一篇_________(填体裁)。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 ( )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3)屠大窘 ( )
(4)顾野有麦场 ( )
(5)弛担持刀 ( )
(6)屠暴起 ( )
(7)一狼径去 ( )
(8)狼亦黠矣 ( )
5.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狼不敢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狼洞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以诱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止增笑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悟前狼假寐 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 于我如浮云
C. 一狼得骨止 止增笑耳
D.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默写填空
(1).《狼》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 。
(2).《狼》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
(3).《狼》中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 。
(4).《狼》中屠户再投给狼骨头,狼的反应是: 。
(5).《狼》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
(6).《狼》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7).《狼》中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的句子是: 。
10、狼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凶猛、狡猾的动物,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题目。
(1)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狼的成语,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如狼似虎”“狼子野心”等,关于狼的成语在感彩上有什么相似点?
(2)小明在读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时,认为“狼亦黠”“禽兽之变诈”只是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评价这两只狼的举动,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写出这样的结论。
(3)你从下述材料中学到了什么?
【材料一】据动物学家介绍,狼是最团结的动物,当狼群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你不会发现哪只狼在其他狼受伤时独自逃走。
【材料二】据统计,狼群十次狩猎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九次未果的狩猎不会让它们气馁,因为它们知道还有第十次,或者第十一次,甚至第十二次,胜利总会属于它们。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 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由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 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狼/ 得骨止,一狼/ 仍从
B. 屠/ 大窘,恐/ 前后受其敌
C. 少时,一狼径/ 去,其/ 一犬/ 坐于前
D. 狼/ 亦黠矣,而/ 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2. 对下列句中的“其”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
B.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积薪)
C.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狼)
D. 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狼)
13、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4.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两只狼的狡猾?(用原文回答)
15. 本文结尾段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②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鸣急;狼闻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③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④僵 卧,久之有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 牧童。竖,童仆。②去:距离③跑:同“刨”用足趴地。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6、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 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
D. 一狼径去 相去数十步
17、用现代汉语表达文中划线句子。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⑵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 文主要 表现狼的贪婪、凶残和愚蠢。 【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了母爱。
B.【甲】【乙】两 文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写两狼一明一暗“诱敌” 。【乙】文开头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谋”的结果。
D.【甲】【乙】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描写和议论。
19、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应对方法不一样。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同光三年十二月,帝①朝于洛阳。是时,庄宗失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帝在京师,颇为谣言所属,洎朱友谦、郭崇韬无名被戮,中外大臣皆怀忧慑。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密旨伺帝起居,守殷阴谓帝曰:“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振主矣,宜自图之,无与祸会。”帝曰:“吾心不负天地,祸福之来,吾无所避,付之于天,卿勿多谈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明宗纪第一》)
材料二:
史臣曰:明宗战伐之勋,虽高佐命,潜跃之事,本不经心。会王室之多艰,属神器之自至,谅由天赞,匪出人谋。及应运以君临能力行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明宗纪第十》)
材料三:
后唐庄宗,承武皇之遗业,假大义,挟世仇,以与梁人百战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谓难且劳矣。然有二臣焉:其为韩、彭②者,李嗣源;为寇、邓③者,郭崇韬也。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见疏,谗疾日急。崇韬虽已举蜀,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举全蜀之众,因东归之士,檄方镇,以讨君父之仇,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盖嗣源有韩、彭之逼而不践其祸者,庄宗无高祖之略故也。崇韬有寇、邓之烈,而不全其宗者,庄宗无光武之明故也。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远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注】①帝:指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后,为后唐明宗。②韩、彭:指韩信、彭越,二人都是汉朝开国功臣,因功高盖主被诛杀。③寇、邓:指寇恂、邓禹,光武中兴名将。
2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及应运[A]以君临[B]能力[C]行乎[D]王化[E]政[F]皆中道[G]时[H]亦小康。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洎,及、等到,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洎”意思相同。
B.材料二中“亦可宗也”与材料三中“而不全其宗者”的“宗”意思不同。
C.“去嗣源之畏”与《石钟山记》“而言之不详”中的“之”用法相同。
D.烈,功业,与《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中的“烈”意思相同。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庄宗政治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李嗣源在京城也饱受谣言之苦,朱守殷作为伺候庄宗的近臣,却暗地里告诫李嗣源要做好打算。
B.材料二作者认为李嗣源虽然战功卓著,有辅佐之能,但他本无意称帝,只是王室多灾多难,上天相助,皇位自然降临到他身上。
C.何去非认为,后唐庄宗承继武皇留下的基业,经过多次作战,才消灭了梁人,拥有了天下;并强调他手下的两位大臣李嗣源和郭崇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抱薪救火”的比喻生动说明以地事秦的危害,何去非则用这个比喻形象诠释追求兵权却希望远祸自全是不可能的道理。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见疏,谗疾日急。
(2)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
24.材料二、三从不同角度对李嗣源有不同评价,请简要概括。
答案
1、jiǒng dān shàn míng xiá kāo mèi 2.(1)其 一 /犬 坐 于 前。(2)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3.清代 《聊斋志异》 留仙 柳泉居士 柳泉居士 4.(1)连接、紧跟
(2)跟原来一样 (3)处境困迫,为难 (4)看,视 (5)解除,卸下(6)突然(7)径直(8)狡猾5.(1)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2)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3)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4)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6.(1)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罢了 耳朵 7.A 8.(1)屠户又把骨头扔给它们,后面那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但前面那只狼又赶到了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9.(1)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5)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1)有关狼的成语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狼的排斥。 (2)示例:两只狼的举动,既显示出它们的聪明智慧,也体现出它们的团结协作精神。(3)示例:学会了团结、耐心、不放弃(坚持)等。
11.C 12.C 13. (1)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攻击他的后边。14.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5.本文结尾段通过议论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表现了对狼的嘲讽,也表现了对屠户的赞美。
16、B
17、禽兽的欺骗手段有 多少啊? 牧童从树上下来看狼,母狼已经断气了。
18、D
19、屠户靠勇,牧童靠谋。我赞同以谋取胜,因为它展示了人类有智慧。
20.BEG
21.C 22.A
23.(1)唐庄宗知道他所忌惮的人,却不知道他所倚重的人,所以郭崇韬被疏远,谗言嫉妒一天比一天严重。
(2)臣子的灾祸,起源于掌握权力,而加速灾祸的权力,没有比掌握兵权更重要的了。
24.材料二从施政角度赞扬其治国成就;材料三从权力斗争角度分析其威胁性,强调庄宗用人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