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9 20:15:56

文档简介

高三9月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蒋庄遗址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百越族与东夷族的接合部,远离良诸文化中
心区域。该遗址东北部不足500平方米的幕区,聚集着近300座墓葬。考古发现其中至少有
13座墓葬墓主骨骼有被砍伤的迹象,还有不少烧骨二次弹。由此可推知,此时
A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B.部族战争已经出现
C,统治阶层压迫部众
D.良渚文化向心发展
2.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儒家在对“道”这一哲学理论进行推闸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道”实
现的条件性,对“道”进行了务实化和具体化处理,强调“时”“势”“术”。儒学思想的这一变化
A.满足了现实政治的需求
B.彰显出政治统一的要求
C.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趋势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3.动物胶作为一种有效的黏合剂,在秦朝时期大量流通于商品市场。图1所示为岳麓秦简中一
则关于动物胶的买卖禁令。据此可推断,秦朝
黔首及赏人或以糜鹿角为胶,其禁令毋敢为敢卖。已闻令后有不从令者,以盗给人律论。
图1
A.商品市场出现垄断迹象
B.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
C.政府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D.麋鹿角为国家管控资源
4.三国曹氏政权依据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汉朝为“火德”,认为取代汉朝的政权应为“土
德”,而战国的魏国被归为“土德”,曹氏政权沿用“魏”国号可自然衔接“土德”身份,进而可以
宣称“天命在魏”,故定国号为魏。曹氏政权此举旨在
A.建构政权的合法性
B.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C.削弱传统势力影响
D.缓和内部统治矛盾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北朝农学家贾思總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
业生产经验,其中包含了许多农业谚语。图2所示是当时民间一些常见的谚语摘选。这说明
当时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头伏萝卜二快菜,末伏种的好油菜。
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图2
A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B.重农抑商思想盛行
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D.民族交融成效显著
6.隋炀帝登基后,立嫡长子杨昭为皇太子,但杨昭不幸早天。在大业四年(608年)以前,次子杨
膝一度被看作储君人选,得到隋杨帝的栽培和关注。然而,随着杨膝种种劣迹的暴露,隋杨帝
转而培养皇孙杨侗和杨侑,但始终没有正式册立皇储。此立储过程反映了当时
A.皇权稳固需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
B.嫡长子继承制的崩溃
C.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不断缓和
D.皇位归属由品行决定
7.唐玄宗时期,官方延续采诗传统,下令收集整理天下诗歌(类似汉代乐府采诗),民间文人自发
结社赋诗成风,李白等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将诗歌推向高峰:到中唐时期,白居易等诗
人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通过新乐府运动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民间。这些现象
A.表明诗歌与社会的互动减弱
B.推动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C瓦解了门阀士族的文化垄断
D.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8.五代时期的巡检使行使监督地方军镇势力的职能,而到北宋前期,募兵御边与维护境内治安,
则成为巡检使的职责,监督军镇势力的职能随之消失。这一变化折射出北宋前期
A.权力分割影响行政效率
B.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C,地方行政机构运行规范
D.军镇集团积极应对边患
9.律科是金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金章宗时期,朝廷下令考律科之人必须通晓儒家经典,将
司法官员的学识、素养标准提高到与中原王朝司法官员相近的程度。金朝此举
A.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
D.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10.明代前期,广东海关对番舶货物实行“抽分”税制。初行时按货物种类粗细抽取20%实物
税,后因诸番贡品渐稀,商舶日增,税制改为分等级抽分:细货(如香料、宝石)抽30%,粗货
(如苏木、胡椒)抽20%,并允许部分货物折银缴纳税款。这一调整
A.表明西方殖民扩张影响明朝税制
B.反映了海关税收监管趋于松弛
C.适应了海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D.意味着朝贡贸易体系彻底瓦解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高三9月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C3.D4.A5.C6.A7.D8.B9.B10.C11.A12.D13.B14.A
15.A16.D
17.史料价值: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册府元龟》作为官修文献,系统记录大食遣使的时间、
两国交往的政治属性,具有极高的权威性。(2分)
《册府元龟》汇编大量原始奏疏、诏令,补充贡品细节,对研究唐与大食的经济交流有重要价
值:《资治通鉴》中的编年体史料标注了“请献师(狮)子”等事件的时序,可与其他正史中记录
的时间互证。(2分)
《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十三年(725年)正月,大食就曾派遣苏黎等十三人来唐贺正旦,这对研
究唐与大食的政治交流与节庆文化有重要价值。(2分)
史料中“朝贡”“献方物”等记载,体现了大食通过政治遣使获取经济利益,也反映出唐朝以封
贡制度维系国际秩序,为研究古代朝贡贸易提供了典型案例。(2分)
18.从思想来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角度分析(1分),这份构想在当时的中国缺乏可行性(1分)。
理由如下:
①思想来源的复杂性导致构想存在内在矛盾。康有为的构想融合了中西多种思想:既有中
国传统的“大同”理念,又借鉴了西方的代议制、福利制度、专利制度等。但这些思想的拼接
存在内在冲突,例如“成人由政府分配从事农业、工业和其他的生产事业”的计划体制,与西
方代议制所强调的个人自由、市场自主存在根本矛盾,这种矛盾使得构想本身缺乏逻辑自洽
性,难以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3分)
②脱离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
族危机深重,社会生产力落后,封建势力强大,民众思想尚未普遍觉醒。该构想中“没有国
家”的世界大同理想,与当时中国迫切需要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实诉求完全脱节,缺乏实
现的前提。福利制度、义务教育等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而当时的中国连基本的民生问
题都难以解决,无法承担推行这些制度的成本。代议制等政治制度的推行,需要相应的社会
结构、文化氛围和公民意识,而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短期内难以具备这些条件。
(3分)
(若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结论是“缺乏可行性”,理由阐述充分亦可给分。若结论是“具有可
行性”,建议不予给分)
19.(1)表现:商业信用形式多元:信用体系覆盖范围扩大:信用关系延伸到海外贸易。(4分,答
出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规范商业交易秩序: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扩展:推动了传统
金融机构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牙行中介权力过大易加剧金融风险与剥削。(2分)
(2)目的:缓解资金压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速资本周转。(4分,答出两
点即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