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里拥有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jiā dǐ( )”,文物和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特色鲜明。
(2)蓝天白云下,广袤的湿地一望无际,鸟儿不时驻足mì shí( ),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
(3)一群孩子围着我们xī nào( ),或许是很少看到外来客,因而特别兴奋。
(4)偌大的庭院kōng kuàng( )而寂寥,高大的槐树裸露着光秃秃的枝干。
(5)经过炭火烘烤的肉串,香气四溢,扑鼻而来,liáo dòu( )着大家的味蕾。
(6)夕阳西下,远处青峰连绵,近处chuī yān( )袅袅,构成一幅浪漫的山水田园画卷。
(7)尽管每天忙碌,但有guāi qiǎo( )的女儿陪伴,她忘掉了疲累,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8)粮食加工经营者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标准,不得chān zá( )使假、以次充好。
(9)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qū chú( )荒凉,征服贫瘠。
(10)扛锄头、拿lián dāo( )、背竹篓,小学生们在各自的劳动教育“责任田”里自食其力,挥洒汗水。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胆怯 重叠 肥硕
B.抠出 稠密 恶劣 镂空
C.掺杂 驱除 折断 城垣
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乌里雅斯太山景区主峰海拔1 050米,山势雄伟陡峭,与广袤的草原融为一体。沿着山梯攀缘而上,登至峰顶________大地,眺望远方,________无垠,此时,所有的忧愁与烦恼瞬间便消失,眼前的景象让人心胸开阔,________。
A.俯瞰 空旷 心旷神怡 B.仰望 空旷 歇斯底里
C.俯瞰 空灵 心旷神怡 D.仰望 空灵 歇斯底里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类短视频创作围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核心,注重故事的讲述与传统价值观的传播。它将生活的细节凝练在视频故事之中,用慢镜头诗意般呈现平淡生活,不断吸引着众多快节奏生活的用户驻足观赏。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紧密融通,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5.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6.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
(2)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
(3)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
(4)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
7.名著导读
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很大变化,下列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更加深沉。
C.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8.学校举办以“读小说·促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找对联】请你从下列句子中精选四句,组成两副符合活动主题的对联,誊抄到横线上。
①阅名著增长见识 ②酸甜苦辣呈百味 ③两岸春光风景秀
④悲欢离合映人生 ⑤百里画廊绿水奇 ⑥读小说明白事理
对联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联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卡片】小张同学设计了一张小说人物档案卡,请你和他共同完成。(3分)
小说人物 档案卡 杜小康
作家作品 曹文轩《孤独之旅》
①__________ (填描写方法) A.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B.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 C.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D.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典型事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点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④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曲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9.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A.动作描写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①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10.第①段中4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第④段写杜小康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能结合课文其他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长大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3年,新中国年轻的桥梁设计师、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之一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图》里发现了汴河上结构特殊的木拱桥,正应《东京梦华录》所载“虹桥”之称。这一发现曾轰动一时,引发了世界桥梁史学界对木拱桥的研究兴趣。
唐寰澄和当时的很多技术史学者都曾经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构拱桥在历史上早已被更为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取代,在世界各地都绝迹了。但之后在闽浙等省的深山地区相继发现了各种形式的木结构桥梁,不但有古代建造的木拱桥在持续使用,还有世代相传的工匠在继续建造这种桥梁。唐寰澄根据其构造原理,名之曰“编木拱”桥。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新一代建筑史学者刘妍的《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一书出版。他没有像常规的技术史写作那样,直接从传世文物和图像资料出发进行类型学分析,而是通过复原古罗马现实场景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对恺撒在《高卢战记》中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菜茵桥进行推测和复原,指出恺撒的莱茵桥正是一种编木拱桥。更进一步,刘妍回到中国的闽浙山区,考察在真正的生产生活中持续使用至今的中国木拱桥。除了完成对大量文字和图像资料的爬梳工作,他还在山涧之间、急流之上,实地测绘了一座又一座古代和现代用相同技术建造的编木拱桥;在工作室内完成了模型制作;更带着人类学者的眼界和历史学者的深思,深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不止一次地全程参与造桥匠人的实际营造工作。他得以完成这样一部从外部和内,.从历史和当下的各个立足点出发,深入探究“编木拱桥这个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的奇特、罕见现象”的“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如此高超、有效的站艺何以罕见?刘妍通过对比东西方木作传统在应对跨度问题时所使用的“编木拱”和“桁想”这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回答了这个问题:“桁架与编木拱,均是将较短的杆件组合起来以形成较大跨度”;“针对桁架结构力学特征的科学研究,是现代结构科学的基础,理想’桁架拉、压分明的受力特征,可以方便地简化为抽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因此桁架理论是结构科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与之相对,“编木拱虽然为拱形结构,却兼具拱与梁的结构特征,并会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转化”,其“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
刘妍多次深度参与到桥匠家族的建造工作,从备料开始,全程观察、记录,学习工匠们不画图纸,不算公式,在造桥过程中现量现做,甚至现下料的“手手相传”的隐秘知识,试图以结构科学读解工匠的语言和操作,揭开这种“暧昧不明”的力的秘密。他发现,编木拱桥的“梁木正是通过编织关系相互别压、制约,每一根‘编织’姿态的纵向梁木都是受弯构件①。结构的内力以弯矩的形式分担在编木拱的各个构件成员上”;并认识到,“这些产生于施工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力,是采用现代结构理论对木拱桥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的难点。准确的计算需要建立在对结构现状的细致考察与密切监测上”。简而言之,有一点可以明确:编木拱构造的受力方式与木质纤维依靠其天然的柔韧性所发挥出的力学性能密不可分,这是一种只有木头才能编织出的结构。反之,桁架结构中的木杆仅仅是一个几何结构中的部件,替换成其他材料,依然有效。
人类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承,似乎遵循着与物种演化相同的规律。正如达尔文所说:“生存下来的物种可能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的。”同样,技术和知识得以保存并流传演化,也不在于其精妙和高超,而是取决于其普遍的实用性,可操作、可传授的程度,以及可与其他技术知识相配合的灵活度。现代科学正是以传统的经验技术知识为基础,通过简化参数、归纳定律、建立模型,从而减少其传授的难度,增加其适用的灵活度,得以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那么在这“物竞人择,适者流传”的知识演化进程中,西方木作传统中这种可抽象表述、可替换刚性材质的桁架结构,成为工业革命时代以降,以钢铁为主体的建造结构的直系祖先;而编木拱这种紧紧依附于木材自身柔韧特性的“暧昧不明”的力,竞争不过桁架结构那种简洁明了的力,未能进入技术演化的主流,只能作为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特化的演变结果,似乎也是个必然结果。
(摘编自王艺《柔韧的智慧》)
【注】①受弯构件: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1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拱桥极其少见,具存在常常被质疑.直到唐寰澄发现《清明上河图》里结构特殊的木拱桥与《东京梦华录》所载“虹桥”相符,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
B.刘妍不仅涉猎多诺种文献古籍,还入深山,踏访遗存现场,测绘了一座又一座编木拱桥,让这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从历史中浮现出来。
C.编木拱桥紧紧依附于木材自身柔韧特性的“复杂而不明朗”的力的秘密,使得这一构造技艺奇特而又罕见。
D.以达尔文主义的生物演化规律来看.编木拱桥被更精妙、高超且可替换刚性材质的桁架结构超越,退出技木演化的主流,似乎也是个必然结果。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是一部展现出现在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编木拱桥的“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的建筑史学著作。
B.刘妍通过复原古罗马现实场景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借助恺撒在《高卢战记》中的文字记载,指出恺撒的莱茵桥正是一座来源于我国闽浙地区的编木拱桥。
C.编木拱桥曾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建筑文明和历史时期,但现今只有在中国,尤其是闽浙山区,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D.西方木作传统中的桁架结构,因其具有可抽象表述、可替换性等特点成为工业革命时代以降,以钢铁为主体的建造结构的直系祖先。
1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表现编木拱的“‘暖昧不明’的力”的一项是( )
A.编木拱将较短的杆件组合起来以形成较大跨度,兼具拱与梁的结构特征,并会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转化,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
B.工匠们不画图纸,不算公式,在造桥过程中现量现做,甚至现下料的“手手相传”的隐 秘知识,很难以结构科学去读解。
C.编木拱构造的每一根“编织”姿态的纵向梁木结构的内力以弯矩的形式分担在编木拱的各个构件成员上,难以采用现代结构理论对木拱桥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
D.编木拱构造的受力方式与木质纤维天然的柔韧性所发挥出的力学性能密不可分,难以对结构现状细致考察与密切监测。
16.“编木拱”和“桁架”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17.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木牛流马运输军粮”有所记载,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木牛流马消失的原因,并结合刘妍的研究过程给相关专家提出使木牛流马重现的建议。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馒头的父亲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④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⑤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⑥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⑦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去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
⑧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⑨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⑩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漫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自卑的表现及父亲与“我”的反应,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反应 父亲的反应
“我”不让父亲再去饭堂拾馒头剩饭 害怕、愧疚 ③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脸色难看
19.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赏析加点词)
(2)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0、3.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是馒头,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还拾起了什么呢?
第⑤段中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给文中的“我”拟写一条建议。
答案
1、(1)家底 (2)觅食 (3)嬉闹 (4)空旷 (5)撩逗 (6)炊烟 (7)乖巧
(8)掺杂 (9)驱除 (10)镰刀 2.D 3.A 4.这类短视频创作围绕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注重故事的讲述与传统价值观的传播(或:这类短视频创作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核心,注重故事的讲述与传统价值观的传播)。 5.A 6.(1)动作、语言描写 (2)神态描写 (3)环境描写 (4)动作描写 7.C 8.(1)读小说明白事理 阅名著增长见识 酸甜苦辣呈百味 悲欢离合映人生 (2)①心理描写 ②[示例一]芦苇荡里放鸭 [示例二]经历风雨成长 ③[示例]孤独,铸就他坚强的意志;在战胜孤独的那一刻,他长大了,成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
9.①B②A③B④D
10.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虑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11.这段写暴风雨中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存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的环境里成长了。
12.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东西,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生活的渴望,尤其是要战胜孤独,杜小康终于能够战胜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13.D 14.B 15.B
16.(1)编木拱:①结构部件具有不可替代性。梁木通过编织关系相互制约,只有木头才能编织出这种结构。②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难以观察计算。
(2)桁架结构:①结构部件具有可替代性。木杆仅仅是几何结构中的部件,可替换成其它材料。②力学特征分明,可以方便简化为抽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17.(1)木牛流马失传的原因:①实用性的“普遍”度欠缺,只用于运输军粮,而没有推广到民间。②可操作、可传授的程度低,由于其军事保密性质可能不宜传授技术。③与其它技术知识配合的灵活度欠缺。(或者答“适用的灵活度欠缺”也可。)
(2)重现木牛流马的建议:①梳理文字和图像资料等,对其有初步体验。②进行模型制作,试验其使用可行性。③结合实际制作,使其重现。
18.①“我”不想让父亲参加家长会 ②心里冰凉 ③喜悦消失
19.(1)“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连续运用“偏偏”一词,强调要是父亲不是农民就好了,即使是农民,不在学校拾馒头就好了,体现了“我”极度的自卑感(或:虚荣心)。
(2)运用对比手法,将“我”和父亲朴素的打扮与校园内绚丽的景象进行对比,将此时“我”平静如常的心态与之前的自卑表现进行对比,突出此时的“我”已明白父亲所说的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就不用畏惧别人眼光的道理。
20、①拾起自尊,“我”的父亲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却用自身的人格给了自卑的孩子一次再好不过的教育,从而让自己的孩子捡回人应有的自尊。②拾回自信,父亲的教导让“我”明白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使“我”实现了人生的进步,拾回了自信。
21、“我”的烦恼:父亲因为来学校拾馒头剩饭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我”担心同学们知道他是“我”的父亲而歧视“我”。建议:无论父母从事何种职业,都无贵贱之分,我们尊重父母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坚定人生的信念,不畏惧他人的眼光,不断奋斗,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