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科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 科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科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第二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与应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分析图像,掌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方法,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探究路径。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承上启下,既巩固了电动势、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核心概念,又为后续学习多电源电路、非线性元件等复杂电路打下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思维训练价值。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学基础知识,掌握了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及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电动势”这一抽象概念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直观感知。学生在数据处理、图像分析、误差评估方面经验不足,易将电动势等同于路端电压。此外,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过程中易出现接线错误、量程选择不当等问题。因此,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借助小组合作降低操作门槛,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提升数据准确性,帮助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跃迁。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动势是描述电源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E = U + Ir,并能用其解释实验现象。
2. 能通过实验数据建立U-I图像,理解图像斜率与截距的物理意义,准确读取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科学思维
1. 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电路图,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具备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2. 能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识别并分析实验误差来源,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方法。
2.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规范操作电学仪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不随意篡改结果。
2. 认识到科学测量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理解精确测量对电池性能评估、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伏安法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与电路连接方法。
2. 能通过U-I图像正确读取电动势E和内阻r,理解图像斜率与截距的物理意义。
难点
1. 理解电动势与路端电压的区别,避免将开路电压误认为电动势。
2. 分析实验误差来源,理解电流表内接法与外接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1.5V)、滑动变阻器(0-50Ω)、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开关、导线若干、DIS数据采集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带图像分析软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一)、展示旧电池与新电池对比现象。
教师手持两节外观相同的干电池,分别连接同一小灯泡,引导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差异。提问:“为什么两节电池外观一样,但灯泡亮度却明显不同?这说明电池的什么特性发生了变化?”鼓励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思考。待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示:电池的“电量”不仅与储存的化学能有关,更关键的是它对外供电的能力——即电动势和内阻。新电池电动势稳定、内阻小,输出电压高;旧电池电动势下降、内阻增大,导致输出电压降低,灯泡变暗。
(二)、提出核心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能否像测量电阻一样,设计一个实验,准确测出一节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如果可以,需要哪些器材?如何连接电路?测量哪些物理量?”引导学生回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 = U + Ir,指出只要测出多组路端电压U和干路电流I,即可通过数学方法求解E和r。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并板书课题。过渡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决定我们能看到什么’。今天,我们将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把钥匙,打开测量电源内部特性的大门。” 1.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电池性能差异的原因。
2. 回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思考测量方案。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4. 产生探究电源内部参数的强烈兴趣。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理解:☆☆☆
目标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化实验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自然引出测量需求。以“能否测量”这一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明确目标进入后续学习,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原理构建
【8分钟】 一、回顾理论基础,推导实验原理。 (一)、重温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E = U + Ir,其中E为电源电动势,U为路端电压,I为干路电流,r为电源内阻。强调电动势E是电源本身的属性,表示非静电力将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与外电路无关;而路端电压U会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通过公式变形得到U = E - Ir,引导学生认识到:路端电压U与电流I呈线性关系,其函数图像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
(二)、解析图像物理意义。
教师在坐标系中绘制U-I图像草图,标注横轴为I(电流),纵轴为U(电压)。讲解:当I = 0(断路)时,U = E,即图像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电动势E;当U = 0(短路)时,I = E/r,即图像在横轴上的截距为短路电流;图像的斜率绝对值|ΔU/ΔI| = r,即等于电源内阻。强调这是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核心——通过测量多组U、I值,绘制图像,即可“读”出E和r。提问:“如果实验中电流过大,接近短路状态,会有什么危险?”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安全,避免损坏电源或仪器。 1. 复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表达式。
2. 理解U = E - Ir的线性关系。
3. 掌握U-I图像截距与斜率的物理意义。
4. 认识短路风险,树立安全意识。
评价任务 公式掌握:☆☆☆
图像理解:☆☆☆
安全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公式推导与图像分析,将抽象的电动势和内阻转化为可测量的电压、电流及可视化的图像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验”的科学思维。强调图像法的优势,为后续数据处理奠定基础。
方案设计
【10分钟】 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电路。 (一)、讨论电路结构与器材选择。
教师提问:“要测量多组U和I,需要哪些基本元件?”引导学生回答:待测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用于改变外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电流表(测I)、电压表(测U)。接着提问:“电压表应该接在电源两端还是外电路两端?”明确电压表应并联在电源两极,测量的是路端电压U。进一步追问:“电流表应如何连接?”确认电流表应串联在干路中。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出实验电路图: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串联,电压表并联在电源(含开关)两端。
(二)、分析误差来源与改进思路。
教师指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电流表测得的电流I_A小于电源实际输出电流I,导致测量值偏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这一系统误差?”提示可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即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电流表在干路),并说明这是本节课采用的标准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电表量程选择(电压表选0-3V,电流表选0-0.6A),滑动变阻器初始阻值应调至最大以保护电路。教师利用PPT展示标准电路图,并标注各元件符号。 1. 参与讨论,提出实验所需器材。
2. 理解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连接方式。
3. 绘制或识别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4. 初步认识电压表分流带来的误差。
评价任务 电路设计:☆☆☆
误差意识:☆☆☆
规范操作:☆☆☆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实验方案,经历科学探究中的“设计”环节。强调电路连接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初步渗透误差分析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
【15分钟】 一、分组实验,采集数据。 (一)、分发器材,明确操作步骤。
将学生分为6人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含传统电表或DIS系统)。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操作要点:① 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导线,注意正负极;②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③ 闭合开关后,缓慢调节滑片,使电流从0.1A逐渐增大至0.5A左右,共记录6-8组U、I数据;④ 读数时视线垂直于表盘,及时记录于表格中;⑤ 实验完毕立即断开开关。对于使用DIS系统的小组,指导其连接传感器,打开数据采集软件,设置自动记录模式。
(二)、监控过程,纠正操作错误。
教师在教室内巡回观察,重点关注:导线连接是否牢固、电表极性是否接反、量程是否合适、滑动变阻器初始位置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如某组学生将电压表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教师立即指出:“你们现在测的是变阻器电压,不是电源路端电压,请重新连接。”对于数据异常的小组,引导其检查接触不良或电池老化问题。鼓励小组内部分工:一人调节变阻器,一人读电流表,一人读电压表,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监督操作规范。 1. 小组合作,正确连接实验电路。
2. 规范操作仪器,调节滑动变阻器。
3. 准确读取并记录多组U、I数据。
4. 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用电安全。
评价任务 连接正确:☆☆☆
操作规范:☆☆☆
数据真实:☆☆☆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与数据有效性,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数据处理
【5分钟】 一、绘制图像,得出结论。 (一)、指导学生绘制U-I图像。
教师在黑板上建立U-I坐标系,示范如何根据实验数据描点。要求学生以电流I为横坐标,路端电压U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出各数据点。引导观察:“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吗?”确认线性关系后,指导学生用直尺画出最能反映数据趋势的直线(拟合直线),注意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其余点均匀分布在两侧。
(二)、读取电动势与内阻。
指导学生读取图像纵轴截距,即为电动势E的测量值(如1.48V);计算图像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阻r的测量值(如0.8Ω)。提醒学生注意单位与有效数字。对于DIS系统组,展示计算机自动生成的U-I图像及拟合方程U = -0.78I + 1.49,直接读取E=1.49V,r=0.78Ω。提问:“为什么不同小组测得的E略有差异?”引导学生讨论电池个体差异、接触电阻、读数误差等因素。 1. 在坐标纸上描点并绘制拟合直线。
2. 读取图像纵截距,得出电动势E。
3. 计算斜率绝对值,得出内阻r。
4. 比较不同小组结果,分析差异原因。
评价任务 图像规范:☆☆☆
读数准确:☆☆☆
结果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图像法处理数据,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直观展现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完成“分析与论证”环节,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总结升华
【2分钟】 一、回顾过程,升华主题。 (一)、系统总结实验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测量了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核心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U = E - Ir,关键方法是图像法处理数据。我们经历了“提出问题—理论分析—设计实验—操作测量—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这正是科学研究的典型路径。正如法拉第在探索电磁感应时所展现的执着精神,科学发现离不开严谨的实验与理性的思考。
(二)、联系实际,展望未来。
指出:精确测量电池性能对手机、电动车、储能电站等至关重要。未来,你们或许会参与新型电池的研发,用今天所学的科学方法,为清洁能源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用数据去揭示规律。 1. 回顾实验原理与步骤。
2.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3. 感受物理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4. 增强学习物理的使命感。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未来展望:☆☆☆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与激励性结合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某同学测得六组数据如下表:
I(A) 0.10 0.15 0.200.25 0.30 0.35U(V)1.421.381.34 1.301.261.22
(1) 请在坐标纸上作出U-I图像。
(2) 根据图像求出该电源的电动势E = ______ V,内阻r = ______ Ω。
(3) 若将该电源与一个阻值为2.0Ω的定值电阻串联,求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少?
二、拓展提升
2.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其中R为定值电阻(已知阻值),S为单刀双掷开关。简述实验步骤,并推导出利用两次电压表读数计算E和r的表达式。
(提示:先将S接1,读出电压表示数U1;再将S接2,读出电压表示数U2)
三、反思探究
3. 查阅资料,了解锂电池与铅酸电池在电动势和内阻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电动车性能的影响。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图像为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通过各数据点附近。
(2) E ≈ 1.50 V(纵截距),r = |ΔU/ΔI| = |(1.42-1.22)/(0.10-0.35)| = 0.20/0.25 = 0.80 Ω。
(3)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E / (R + r) = 1.50 / (2.0 + 0.80) ≈ 0.536 A。
二、拓展提升
步骤:① 将S接1,记录电压表示数U1(此时U1 = E);② 将S接2,记录电压表示数U2(此时U2 = E - I r,且I = U2 / R);
由U2 = E - (U2/R) r,整理得:r = (E - U2) R / U2 = (U1 - U2) R / U2。
板书设计
4.2 科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原理】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 = U + Ir
变形:U = E - Ir → 线性关系
【U-I图像】
纵轴截距 → 电动势 E
斜率绝对值 → 内阻 r
|ΔU/ΔI| = r
【实验电路图】
[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数据处理】
描点 → 拟合直线 → 读截距与斜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生活实验导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2. 采用传统实验与DIS数字化实验并行,兼顾操作技能与数据精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3. 强调图像法处理数据,学生能较好理解截距与斜率的物理意义,达成核心目标。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电路连接速度较慢,导致实验时间紧张,今后可提前进行模拟连线训练。
2. 对误差来源的讨论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展开电流表内接法与外接法的对比分析。
3. 个别小组数据离散性较大,反映出操作规范性仍需加强,需增加过程性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