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备课时间:9.29
上课时间:9.30
9.3第2节
课题
22.《西湖游记两则》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弄清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准确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品味作者细致观察景物、用心感受生活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分析及
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清高淡雅的志趣。教学难点:理解准确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本文简洁明快、形象活泼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非常适合诵读,因此本文的学习突出一个“读”字,采取试读、听读、译读、研读、品读的形式,以文本为基础进行自学和合作探究。另外辅以与西湖有关的传说、诗词、图片、歌曲等多媒体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西湖游记两则》课文范读音频文件。西湖景色图片:西湖导游图、断桥、保俶塔、苏堤、雷峰塔、湖心亭《新白娘子传奇》中歌曲《渡情》mp3文件2、《西湖游记两则》PPT课件。
板书
设计
教
学
过
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幻灯片配乐展示西湖图片,对图片中的几个景点作诗词积累回顾:《湖心亭看雪》、《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介绍作者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试读课文(西湖游记一)。学生自主感受课文,圈出生僻字,分清那些是自己可以感悟明白的,那些是属于疑难问题。
四、听读课文(西湖游记一)。在试读基础上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听读来纠正自己在阅读上的错误认知,进行比较、评论,进而提高阅读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多媒体显示生字:保俶塔
突兀
棹
颊
目酣神醉五、再读课文。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六、译读课文。1、借助课下注释自译课文。(简单翻译,不强求完美翻译,保留疑难)2、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自译的结果,边交流展示边研究,互相纠正。3、同位两人一组,一人原文,一人译文,开火车翻译课文,全班集体讨论纠正译文(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突兀
棹
目酣神醉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4、在自译、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自译(2遍以上),消化吸收翻译的结果。七、研读课文,质疑解难1、自主探究。(教师口头纲要进行提示:学习游记类文章,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如:游踪、景色、心情感受等,再就是写作特点、语言风格以及其他一些细节问题)探究成果预计:①《西湖一》作者的游踪如何?武林门→保叔塔→昭庆寺→西湖②写了哪些景色?山色——花光——温风——波纹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可用原文答)心飞湖上——目酣神醉——一语不得④概括:这是作者游西湖刚刚开始⑤体味语言美: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的西湖妩媚动人的风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展示自主探究成果。八、集体探究,拓展延伸。课文中写到“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这种感受。布置课外作业。1、搜集关于西湖的诗句,下节课进行交流。2、熟读第二则游记。第二课时备课时间:9.30
上课时间:10.8
9.3第1节交流展示关于西湖的诗句,导入新课。1、交流关于西湖的诗句。2、上节课咱们欣赏关于西湖的图片时,我采用的背景音乐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插曲《渡情》,西湖最令人称道的传奇就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如果用电影镜头来表现的话,断桥相会是最经典的场景。另外,不知道咱们同学是否注意到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实际上这句歌词透露出这样的观点:三月的西湖很美,因为有春雨,有苏堤如烟的柳树。断桥与苏堤在我看来是西湖的最美所在,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二则游记,描绘的就是断桥至苏堤一段的景色。(出示导游图)
二、试读课文(西湖游记二)。学生自主感受课文,圈出生僻字,分清那些是自己可以感悟明白的,那些是属于疑难问题。
三、听读课文(西湖游记二)。在试读基础上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听读来纠正自己在阅读上的错误认知,进行比较、评论,进而提高阅读的认知水平。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多媒体显示生字:朝烟、夕岚、罗纨、夕舂四、再读课文。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五、译读课文。1、借助课下注释自译课文。(简单翻译,不强求完美翻译,保留疑难)2、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自译的结果,边交流展示边研究,互相纠正。3、同位两人一组,一人原文,一人译文,开火车翻译课文,全班集体讨论纠正译文(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朝烟、夕岚、勒、粉汗、夕舂、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则是一种趣味。4、在自译、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自译(2遍以上),消化吸收翻译的结果。六、研读课文,质疑解难1、自主探究。(采用第一节课的方法,搞清楚几个问题,如:游踪、景色、心情感受、写作特点、语言风格以及其他一些细节)探究成果预计:①作者游踪如何?断桥——苏堤(全在湖上)。这是作者游西湖最美的景色。②西湖美在何处?春——月——朝烟——夕岚③说说:“春、月、朝烟、夕岚”是怎么美?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最深刻的一句是?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可讨论)“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表达了作者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情感(可有争论)⑤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举例说明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对偶、对比等。2、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展示自主探究成果。七、集体探究,拓展延伸。1、按逻辑,本文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该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先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安排?先写了“朝烟”、“夕岚”,月为主角,好戏压轴,朝烟、夕岚为配角,先登台只为写月作铺垫。放在最后,造成一种悬念效果——西湖之盛何以为月,增添了读者的趣味。2、写作特色分析:袁宏道的美学核心思想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a、独赏西湖的“月景”、“朝烟”、“夕岚”,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b、舍弃赏梅机会,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不拘格套:文中主角分明是西湖春月之景,但作者只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破费笔墨。艺术辩证法:越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越难以用文字描述,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凡,达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的艺术效果。观看重庆电视台“品读·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八、布置课外作业1、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完成《伴你学》。2、利用课外时间再次赏析重庆电视台“品读·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课后反思: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是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两则》。这篇文言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一篇比较有特色的游记文章,体现了袁宏道的“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文中的景物描写极有特色,作者侧重整体描述,不局限于一枝一叶的表达。对重点景物,如月的描写,也是点到即止,留丰富之想象给读者。那么如何将作者的这一特色介绍给学生,并能够使学生有所感悟,应该是分析文章时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状,我将这节课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熟读。我对学生所提的要求是熟读成诵,一定要读到每个句子不加字不减字不改字,就像是自己口中本来就应该这么说却不感到别扭,是自己心中所有的程度。只有这样,语言才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成诵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通过反复的诵读,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流畅了,几个脑子比较快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背诵的任务。 接着,我又示范了有感情的朗读。对于语言,尤其是我们的古汉语,朗读是较高层次的赏析。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感情朗读是他们的弱项。老师要做朗读的高手,用自己的读带着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当然,短短的一节课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坚持和指导。 剩下的时间自然的交给了文章的翻译。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应该用文言的思维去学习,对于要将文言的语句翻译成现代的汉语,其语法规则和系统均有不小的差别。对学生来说,其实是增加了一项程序。就像学习英语一样,正常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而不应该将英语思维转换成汉语思维来学习。所以学习语言,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很重要,语言思维也很重要。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以及写作手法进行鉴赏分析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揣摩感悟,体会作者情感——比较鉴赏景物描写——发挥想象,改写练笔。这几个环节围绕本文的重点——景物描写来设计,环节比较简单,内容有所侧重,重点比较突出。从上课的实际效果看,学生们对本文的景物描写还是很有感触的,通过写作练习,对写景的方法也有所掌握。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上这节课的时候,恰巧教研员毕老师到学校调研听课。听课后,毕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下面是毕老师的评课反馈: 主要优点:杨老师是位语文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主题和写法把握到位,有很高的朗读示范的水平和写作示范的水平。跟学生关系融洽,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课时的优点是:1、高度重视朗读指导,发挥了语文的感染功能,有浓浓的语文味道,难能可贵。2、注重引导学生揣摩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好。3、重视习作的片段训练。 问题与建议:1、继续加强朗读指导的研究,把教师个人的特长优势变成课堂特色。2、注意取舍,精简授课内容和环节,让课堂更简约,更突出,更从容。3、思考如何利用文本触动学生对生活和自身的体悟,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到更多更优秀的营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精神成长。 对于毕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认为非常到位。尤其是毕老师在百忙之中又通过qq与我联系,让我将《西湖游记两则》的朗读进行录音,然后发给她,专门请指导老师对我的朗读进行指导,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给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教
学
后
记(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