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025-2026学年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025-2026学年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课时1 算术平均数及其意义
第23章 数据分析
学习目标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重点)
2.会用计算器对经过整理的数据求平均数.
  据资料记载,位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1918—1958
这4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0毫米;1959—1969这11
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毫
米,那么191—1969这52年
间,你知道比萨斜塔平均每
年倾斜约多少毫米吗?(精确
到0.01毫米).
情景导入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某农科院为了寻找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将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9块,每块100 m2,在土壤肥力、施肥、管理等都相同的条件下试种A,B两个品种的小麦.小麦产量如下表:
A1 B1 A2
B2 A3 B3
A4 B4 A5
品种A A1 A2 A3 A4 A5
产量/kg 95 93 82 90 100
品种B B1 B2 B3 B4
产量/kg 94 100 105 85
新课讲授
(1)观察下图,哪个品种小麦的产量更高些?
(2)以100 m2为单位,如何比较A,B两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
(3)如果只考虑产量这个因素,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由于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田上的产量有差异,要比较两个品种哪个产量高,通常情况下是比较它们的平均产量.
  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
   ×(95+93+82+ 90+ 100)=92(kg),
  B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
   ×(94+100+105+85)=96(kg).
  就试验结果来看,B品种小麦比A品种小麦的平均产量高,B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
  一般地,我们把n个数x1,x2,…,xn 的和与n的
比,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记作 ,读作“x拔”,即
  由于 所以取平均数可以抵消各数据之间的差异. 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它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
归纳总结
例 1
某次舞蹈大赛的记分规则为:从七位评委的打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下表是该次比赛中七位评委对小菲与小岚的打分(单位:分):
请通过计算说明谁的最后得分高.
小菲 80 77 82 83 75 78 89
小岚 79 80 77 76 82 85 81
典例精析
此题只需按照题中所给的“记分规则”将两人
的最后得分计算出来,再进行大小比较即可.
导引:
小菲去掉一个最高分89分,去掉一个最低分75分,
最后得分为
小岚去掉一个最高分85分,去掉一个最低分76分,
最后得分为
因为80分>79.8分,所以小菲的最后得分高.
解:
  当数据信息以图表形式呈现时,要结合条件读懂图表,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本题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数据的个数也发生了变化,计算平均得分时不要忘记这一点.求平均数要牢记是数据总和除以数据总个数.
归纳总结
1.(中考·东营)某学习小组有8人,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分别是:102,115,100,105,92,105,85,104,则他们成绩的平均数是________.
2.(中考·桂林)一组数据7,8,10,12,13的平均数是(  )
A.7 B.9 C.10 D.12
练一练
C
101
3.一组数据的和为87,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
个数为(  )
A.87 B.3
C.29 D.90
C
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做一做
从一批鸭蛋中任意取出20个,分别称得质量如下:
80 85 70 75 85 85 80 80 75 85
85 80 75 85 80 75 85 70 80 75
(1)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2)求这20个鸭蛋的平均质量.
质量/g 70 75 80 85
频数
新课讲授
小明和小亮分别是这样计算平均数的.
小明的计算结果:
×(70+75+80+85)=77.5(g),
小亮的计算结果:
   ×(70×2+75×5+80×6+85×7)=79.5(g).
你认为他们谁的计算方法正确?请和同学交流你的
看法.
  实际上,小亮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由于70,75,
80,85出现的频数不同,它们对平均数的影响也不
同,所以,频数对平均数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
  利用计算器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平均数.以A型计算
器为例,求“做一做”中20个数据的平均数的步骤如下:
步 骤 按 键 显 示
选择统计模式,进入一元统计状态
MODE
2
Stat x 0
步 骤 按 键 显 示
输入第1个数据70,频数2
输入第2个数据75,频数5
输入第3个数据80,频数6
输入第4个数据85,频数7
显示统计结果
DATA
7
n= 2
0

2
DATA
7
n= 7
5

5
DATA
8
n= 13
0

6
DATA
8
n= 20
5

7
Rcl
1.用举手示意的方法调查班上全体同学的年龄,将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并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年龄.
2.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一般步骤可分为三步:①选择统计模式,进入________状态; ②依次输入各________;
③显示________结果.
年龄/岁 14 15 16 合计
人数/名
练一练
6
8
12
26
统计
数据
统计
3.(中考·巴中)用计算器计算数据
13.49,13.53,14.07,13.51,13.84,13.98,14.67,14.80,14.61,14.60,14.41,14.31,14.38,14.02,14.17的平均数约为(  )
A.14.15 B.14.16
C.14.17 D.14.20
B
3.算术平均数的应用
1.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它不一定是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2. 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是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或中等水平)的一个特征量;
3. 一般情况下,平均数能体现一组数据的整体性质.
个体户李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在餐馆工作的所有人员 去年七月份的工资:李某6000元,厨师甲900元,厨师乙800元,杂工640元,招待甲700元,招待乙640元,会计820元.
(1)计算所有人员的平均工资;
(2)平均工资能否反映帮工人员在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3)去掉李某后其余人员的平均工资为多少?
(4)后一平均工资能代表帮工人员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吗?
例2
典例精析
(1)根据已知得出总钱数除以7即可得出平均工资;
(2)根据大部分人无法达到1500元,分析即可;
(3)去掉李某工资求出总数除以6即可得出答案;
(4)根据所求数据分析即可.
(1)计算所有人员的平均工资;
分析:
所有人员的平均工资为:
(6000+800+900+640+700+640+820)÷7
=1500(元);
解:
(2)平均工资能否反映帮工人员在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1500元不能反映帮工人员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应为即使工资最高的厨师甲的收入900元,也远
小于这个平均数;
(3)去掉李某后其余人员的平均工资为多少?
去掉李某后其余人员的平均工资为:
(800+900+640+700+640+820)÷6=750(元);
(4)后一平均工资能代表帮工人员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吗?
750元能代表.
  此题主要考查了算术平均数,根据题意正确把握
平均数的求法是解题关键.
归纳总结
(1)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到哪些与平均数有关的事
情,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课堂小结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课时2 加权平均数
第23章 数据分析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作用.(难点)
2.明确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复习提问
引出问题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从员的身高
  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
课堂导入
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感悟新知
  假期里,小红和小惠结伴去买菜,三次购买的西红柿价格和数量如下表:
  从平均价格看,谁买的西红柿要便宜些?思考小亮和小明的下列说法, 你认为他俩谁说得对?为什么?
单价/(元/千克) 4 3 2 合计
小红购买的数量/kg 1 2 3 6
小惠购买的数量/kg 2 2 2 6
课堂讲授
小亮的说法:
  每次购买单价相同,购买总量也相同,平均价格应该也一样,都是
(4+3+2)÷3=3(元/千克).
小明的说法:
  购买的总量虽然相同,但小红花了 16元,小惠花了18元,所以平均价格不一样,小红买的西红柿要便宜些.
  小红购买不同单价的西红柿的数量不同,所以
平均价格不是三个单价的平均数.实际上,平均价格
是总花费金额与购买总量的比,因此,
  从平均价格看,小红买的西红柿要便宜些.
  已知n个数 xl,x2,…,xn,若wl,w2,…,wn为一组正数,则把 叫做n个数 xl,
x2,…,xn的加权平均数(weighted average),wl,w2 ,
…,wn分别叫做这n个数的权重(weight),简称为权.如
“观察与思考”中,小红购买的西红柿平均价格约为
2.67元/千克,它是数4,3,2的加权平均数,三个数的
权分别为1,2,3.
归纳总结
感悟新知
1. 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
权平均数公式来求平均数.
2. 在加权平均数公式中:分子是各数据与其权乘积的 和;分母为权的和,不能简单看成数据个数之和.
例 1
某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规定体育科目学期成绩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早操、课外体育活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3: 2: 5计入学期总成绩.甲、乙两名同学的各项成绩如下:
分别计算甲、乙的学期总成绩.
学生 平时表现/分 期中考试/分 期末考试/分
甲 95 90 85
乙 80 95 88
典例精析
感悟新知
解:
三项成绩按3 : 2 : 5的比例确定,就是分别用3,2,
5作为三项成绩的权,用加权平均数作为学期总成绩.
甲的学期总成绩为
乙的学期总成绩为
感悟新知
  平均成绩应该等于总成绩除以总权数,由于各个成绩的权数不相同,所以应该用加权平均数公式求解.
归纳总结
感悟新知
1 某次物理知识测试,小颖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成绩分别为90分, 95分.如果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按7 : 3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小颖的总成绩是多少?
2 已知一组数据,其中有4个数的平均数为20,另有16个数的平均数为15,则这20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  )
A.16 B.17.5 C.18 D.20
练一练
A
感悟新知
从一组数据中取出a个x1,b个x2,c个x3,组成一
个样本,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是(  )
A. B.
C. D.
B
2.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问题
  某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要进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各项测试均采用10分制,两名选手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
(1)如果按四项测试成绩的算术平均数排名次,名次是怎样的
测试项目 专业素质 综合素质 外语水平 临场应变能力
测试成绩/分 甲 9.0 8.5 7.5 8.8
乙 8.0 9.2 8.4 9.0
感悟新知
(2)如果规定按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和临场应变能力四项测试的成绩各占60%,20%,10%,10%计算总成绩,名次有什么变化
  按测试成绩的算术平均数排名次,实际上是将四项测试成绩同等看待.而按加权平均数排名次,则是对每项成绩分配不同的权,体现每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如专业素质成绩的权重为60%,说明专业素质对主持人最重要.
感悟新知
  当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
归纳总结
感悟新知
例2
小明家去年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明家今年这三项的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9%,30%,6%,小明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导引:
由于小明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这三项支出金额不等,所以饮食、教育和其他这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则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只简单地求出这三项支出增长率的算术平均数,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元,1200元,7200元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数来解决.
感悟新知
因此小明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为
9.3%.
解:
  用权重解决决策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权重,直
接影响最后决策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
会遇到这类问题,当需要在某个方面要求比较高的
时候,往往可以加大这方面的权重,以达到预想的
结果.
归纳总结
1 某县共有5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占40%,人均年收入20000元, 农村人口占60%,人均年收入12000元.求全县人均年收入.
2 某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数学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小明的两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80分,90分,则小明这学期的数学成绩是_____分.
练一练
86
3 某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将写作能力、普通话水平、计算机水平这三项的总分由原来按3 : 5 : 2计算,变成按5 : 3 : 2计算,总分变化情况是(  )
A.小丽增加得多 B.小亮增加得多
C.两人成绩不变化 D.变化情况无法确定
写作能力 普通话水平 计算机水平
小亮 90分 75分 51分
小丽 60分 84分 72分
B
感悟新知
例 3
从某学校九年级男生中,任意选出100人,分别测量他们的体重.将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结果如下表:
计算这100名男生的平均体重.
体重:x/kg 44≤x<50 50≤x<56 56≤x<62 62≤x<68 68≤x<74
频数 9 21 34 23 13
分析:
对于分组数据,可以用组中值(分组两个端点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一个代表值,把各组的频数看做对应组中值的权,按加权平均计算平均数的近似值.
五组数据的组中值分别为47,53, 59,65, 71.
加权平均数为
所以,这100名男生的平均体重约为59. 6 kg.
解:
  根据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直方图来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统计中常用各组数据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中的频数看成是相应组中值的权来进行计算,特别说明: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1.加权平均数中的“权”表示各个数据的比重不同,
反映了各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的重要程度不一样,
权数越大,数据越重要.
2.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权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三种:
(1)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
(2)比例的形式;
(3)百分数的形式.
课堂小结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课时3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第23章 数据分析
1.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意义
2.会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学习目标
1.权为百分比的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员工,对应聘者甲、乙、丙从笔试、面试、体能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甲、乙、丙各项得分如下表:
笔试 面试 体能
甲 83分 79分 90分
乙 85分 80分 75分
丙 80分 90分 73分
新课讲授
(1)根据三项得分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确定三名
应聘者的排名顺序;
(2)该公司规定:笔试、面试、体能得分分别不得低
于80分、80分、70分,并按60%,30%,10%的
比例计入总分,根据规定,请你说明谁将被录用.
(1)x甲=(83+79+90)÷3=84(分),
x乙=(85+80+75)÷3=80(分),
x丙=(80+90+73)÷3=81(分).
从高到低确定三名应聘者的排名顺序为甲、丙、乙.
解:
(2)因为该公司规定:笔试、面试、体能得分分别不
得低于80分、80分、70分,所以甲被淘汰.
乙成绩为85×60%+80×30%+75×10%=82.5(分),
丙成绩为80×60%+90×30%+73×10%=82.3(分),
故乙将被录用.
2.权为整数比的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2.某单位需招聘一名技术员,对甲、乙、丙三名候
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其成绩如下表
所示,根据录用程序,该单位又组织了100名评议
人员对三人进行投票测评,三人得票率如扇形统
计图所示,每票1分.
(没有弃权票,每人只能投1票)
(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
(2)该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
按2:2:1确定综合成绩,谁将被录用?请说明
理由.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分 甲 乙 丙
笔试 80 85 95
面试 98 75 73
(1)甲民主评议得分:100×25%=25(分);乙民主评
议得分:100×40%=40(分);丙民主评议得分:
100×35%=35(分).
(2)甲将被录用.理由:
甲的成绩:
乙的成绩:
丙的成绩:
因为甲的成绩最好,所以甲将被录用.
解:
3.权为频数的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3.为了了解某县八年级女生的身高情况,在该县某 校八年级女生中随机抽测了200名,身高的统计数据如下:
组别 身高x/cm 人数
第一组 135≤x<145 50
第二组 145≤x<155 P
第三组 155≤x<165 70
第四组 165≤x<175 Q
解法提醒:
借助频数统计图(表)中的组中值计算加权平均
数的一般步骤:
1. 计算每个小组的组中值.
2. 以每个小组的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
对应的频数作为“权”计算加权平均数.
请你结合所给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P=________,Q=________;
(2)请把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这20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大约________.
解题秘方:(1) 由统计图可以看出:p=60, 则q=200-50-60-70=20.
(2)根据q=20 即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求出每组的组中值分别为140 cm,150 cm,160 cm,170 cm,
用每组的组中值近似地作为该组内女生的平均身高.

因此这200 名女生的平均身高大约为153 cm.
解:(1)60;20 
(2)
(3)153cm
4.权为组中值的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4.为了解某校九年级学生的体能,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1 min的跳绳测试,并指定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对这次测试结果的数据作出整理,下面是这四名同学提供的部分信息:
甲:将全体测试数据分成6组绘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
乙:跳绳次数不少于105次的同学占96%;
丙:第①、②两组的频率之和为0.12,且第②组与第⑥组的频数都是12;
丁:第②、③、④组的频数之比为4?17?15.
根据这四名同学提供的信息,请解答如下问题:
(1)这次跳绳测试共抽取学生多少名?各组有多少人?
(2)如果跳绳次数不少于135次为优秀,则这次跳绳测
试中达到优秀的人数为多少?
(3)以每组的组中值(每组
的中点对应的数据)作
为这组跳绳次数的代
表,估计这批学生
1 min跳绳次数的平均数.
(1)∵第①组的频率为1-96%=0.04,
∴第②组的频率为0.12-0.04=0.08, 
则这次跳绳测试共抽取学生12÷0.08=150(名).
∴第①组的人数为150×0.04=6.
∵第②、③、④组的频数之比为4:17:15,
第②组的频数为12,
∴第③、④组的人数分别为51,45,则第⑤组的
人数为150-(6+12+51+45+12)=24.
∴第①~⑥组分别有6人、12人、51人、45人、
24 人、12人.
解:
(2)第⑤、⑥两组的频率之和为
=0.16+0.08=0.24,
∴150×0.24=36(人)达到优秀.
(3)估计这批学生1 min跳绳次数的平均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