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课件(2课时)+教案(2课时)+作业设计(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8《冀中的地道战》课件(2课时)+教案(2课时)+作业设计(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22:57:0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8 冀中的地道战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粉碎 游击 迷惑 不计其数 B.岔道 领导 保垒 无穷无尽
C.珍宝 艰持 木棒 应有尽有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如果每天( )读书一万字,那么一年最少也能读十部长篇小说。
(2)战士们把仇恨化为力量,狠狠地( )侵略者。
(3)战士经过仔细搜查,终于在 ( )的角落里发现了敌人。
A.坚持 攻击 隐蔽 B.坚持 打击 隐蔽
C.保持 攻击 隐藏 D.保持 打击 隐藏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灯会上各种花灯不计其数,美不胜收!
B.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
C.李伯伯善于言谈,说起话来无穷无尽。
D.大剑山峭壁挺立,峰如刀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4.下列句中的双引号起什么作用?请选一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引用。
(1)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
(2)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二、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透:①渗透,穿透 ②暗地里告诉 ③透彻 ④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⑤显露
1.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
2.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
3.这朵花白里透红,美极了。( )
虚:①空着 ②虚假 ③虚心 ④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
4.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 )
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6.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惧,敌人只能虚张声势。( )
三、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 )敌人来了,我们( )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
2.人藏在洞里,( )不气闷,( )不嫌暗。
3.( )进了活道,敌人( )过不了关口。
4.( )一个人拿一根木棒,( )可以把“孑口”守住。
四、改写句子。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写)
————————————————————————————————————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敌人尝到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 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奇迹”中“奇”的读音是(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
2.假如敌人想出了更毒辣的法子,冀中人民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在地道中是怎样联络的 “无线电”“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A 2. B 3.C 4. B AC
二、
1.① 2.④ 3.⑤ 4.① 5.③ 6.④
三、
1.如果......就......
2.既......也......
3.即使......也......
4.只要......就......
四、改写句子
1.人民挖了地道。
2.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难道没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惊人的奇迹吗?
五、
1. qí jī 奇数
2.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3.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联络。这里的“无线电”指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吆喝声;“有线电”指的是拉动铁丝牵住的铜铃发出的响声。
4.作者对利用地道战打击敌人的方法做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抗争的智慧和才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材分析】
《冀中的地道战》分别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生活生产、如何利用地道对付和防御敌人的“大扫荡”、地道里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练习,在享受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习作方面要学会结合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教学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结构平面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文本结构,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快速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冀中平原上的广大抗日军民依靠地道,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今天,老师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了解地道战。
2.播放视频
3.简介时代背景
地道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
的作战方式。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3.引导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冀中的地道战,领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英勇与智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电影视频与介绍时代背景导入,再现教材情境,直观形象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初读情况
先来看看,下面的这些生字,你会读吗?试着读一读吧!
侵略 堡垒 任丘 搁浅 陷坑 拐弯 岔道
(重点指导生字“侵、陷”为前鼻音音,“岔”为翘舌音)
3.认读多音字
本课有一个多音字需要我们重点学习?任丘的任,地名,在河北省,注意:“任”作姓氏时,读“ré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任(rèn),任务的任,让现在请你读一读词组和句子加深印象吧!
4.学习“会写字”
①跟着老师重点学习“蔽、陷 ”这两个生字吧!首先请你先观察一下这个字的间架结构,蔽: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部分的笔画及笔顺。特别是左下部分的笔顺,右边的“攵”不要写成“夂”。可以组词:隐蔽
②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正确的书写!
请你先观察一下“陷”字的间架结构,陷: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中间不是一横,而是两个短横,中间空开。注意“臼”jiù的笔顺。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正确的书写!
③现在,请你写一写吧!
教师提出要求:你们都抓住了汉字容易写错的笔顺,可真会学习啊!现在请同学们把咱们强调的字在语文田字格本上正确、美观地写一遍,再挑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练一练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语:哪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结合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筛选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问题。
预设1: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
预设2:如何利用地道作战?
预设3: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引导:带着这三个问题,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梳理段落,理清结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道战?
提示:借助关键句,把握每部分内容的主要意思。(可以拟小标题)
2)指名交流。
预设:课文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即为了反击敌人的大扫荡;接着分别从地道如何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如何打击敌人、如何防御敌人、如何传递信息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地道;最后总结全文,说明地道战的威力。
(3)教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逐一呈现)
课件出示:
第一段(1-3)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段(4-7)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段(8)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4.教师小结。
这次阅读,同学们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这种阅读方法又有了新的体会,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点温馨提示:阅读时,将注意力只关注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其他文字可以浏览阅读,这样阅读速度就会提高。
四、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文中哪个句子最能概括地道战给你留下的印象?
预设: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3.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4)“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5)“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句话,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奇迹”?
预设:“奇迹”指的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这句话是本段的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6)地道战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敌人来了, 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的。
(设计意图:对重点词语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冀中的地道战》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带着问题读”。以后我们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
那么,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深入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从而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第2 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地道战的智慧。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地道的结构、作用等介绍清楚的。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字词,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深入课文,更仔细地体会先辈们的聪明智慧吧。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地道战“奇”在哪儿。请深入研读课文,作好批注,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预设1:地道构造之“奇”: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预设2:作用之“奇”:既能坚持生产,又能打击敌人。
预设3:防御之“奇”: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攻人。
预设4:联络之“奇”:“无线电”“有线电”。
2.学习第4自然段
(1)这里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
(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个部分。)
(2)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相机板书:地道、大洞、小洞、气孔)
(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写出了地道的什么特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
(4)“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小结:地道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地道的保障功能,能给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既可以打击敌人,又不影响生产生活。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画出地道战的结构,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地道的出口在哪里?出口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位置隐蔽,堆满荆棘,设有陷坑。
口内:活道——“孑口”;
死道——地雷。
(2)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
预设2:“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点拨: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的险与窄。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诗。意思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4)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层内容。
这一层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学生齐答:奇迹。)
7.学习第6——7自然段
课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自由朗读第6-7自然段。
(1)“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 水攻 毒气攻)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进攻的?
(2)观看电影《地道战》片段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3)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 有线电 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4)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也说明了地道的“奇”。)
(5)“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预设: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作了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6)齐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地道战这个作战方式有什么作用?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预设: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7)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句话的?
预设: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这句话也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8)地道战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地道,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预设1: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团结一心,抵御敌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因。
预设2:我觉得还有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地道这种斗争方式,真了不起!
预设3:我从文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能够取得成功还因为冀中人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小,妈妈就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师点拨:是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也是地道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随机板书(顽强的斗志,无穷的智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紧扣课后第二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尝试画出地道平面图,借助关键词句,了解地道的特点,体会冀中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顽强的斗志。学生以自读自悟、分享交流为主,自主学习,解答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带着问题阅读,依据课文表达特点阅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同时,读了《冀中的地道战》,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课下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地道战》这部影片,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上网搜索抗战时期的人民抗争事迹,观看电影《地雷战》。
2.请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一份地道战示意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