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注意事项:
1.物理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2页)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 某同学测量了一些数据,但是忘了写单位。请你给他补上合适的单位:
A、半场足球赛时间45___________,B、一支铅笔的长度1.75___________。
2. 低碳出行是节能环保的时尚运动。如图所示,是小萌同学骑自行车郊游的情景,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萌是______的,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萌是______的,(前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3. 小明学习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对其中一句诗“但余钟磬音”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了解到“磬”是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如图所示。“磬”声是由于“磬”___________而发声;寺中人听到的“磬”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传到耳中的。
4. 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前半程甲同学一直领先,最终乙同学领先冲过终点。由此可知,全程___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平均速度快。前半程甲同学速度快,依据的是___________(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
5. 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______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6. 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岸上手机声音通过空气传入水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_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7.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两辆小车是 __________;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________。
8. 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中,物理学家牛顿设计了一张如图所示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草图,并计算出了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最低速度为7.9kms,“7.9km/s”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这个速度后来被叫作“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合________km/h。
9.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当塑料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塑料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的频率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Hz,这属于________(选填“超”或“次”)声波。
10. 测量细铜丝直径时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图中紧密排绕细铜丝20圈,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若在将细铜丝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时,没有紧密排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 四位同学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得到四个算式,其中正确的是( )
A. 58cm=58×10-2=0.58m
B. 58cm=58cm×10-2=0.58m
C. 58cm=58cm×10-2m=0.58m
D. 58cm=58×10-2m=0.58m
12. 生活中机械运动随处可见,关于机械运动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随意使用刻度尺测量
B.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C. 使用秒表来测量时间,读数时大表盘读出的单位是分
D 改进实验方法不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
B. 运动时间越长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大
C.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14. 甲、乙两小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当5秒时,两车相距2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 P、Q两点相距一定为7米
C. P、Q两点相距可能为3米 D. P、Q两点相距可能为10米
15 无风的天气,小虹和同学一起想用机械停表和刻度尺测量乒乓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他们打算让乒乓球从三楼落到一楼地面。对于实验有关的操作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实验很简单,不用把同学们召集起来设计实验方案
②选分度值1mm的米尺比分度值1cm的皮卷尺更好些
③使用停表进行时间测量前,需要先观察停表是否归零
④实验中测出的速度无法反映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②③ C. 只有③④ D. 只有②④
16. 下列实验或实例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 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C. 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
D. 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17. 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将男声变成女声,某段声音波形图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化后的声音( )
A 音调高,响度大 B. 音调高,响度小
C. 音调低,响度大 D. 音调低,响度小
三、实验题(第18小题8分,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8分,共22分)
18.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为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14.40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_______dm,测量长度的时候,______(选填“误差”或“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19. 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A点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他撰写的实验报告(摘要)如下,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1)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4)若小车被释放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0. 小美买了一个金属管风铃,微风吹过,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于是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不同的三根直管,先用同一刻度尺测出直管的长度和直径,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敲击发出声音,利用仪器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声强级/dB
1 20.50 1.50 2131 80
2 31.00 2.00 1284 100
3 48.50 2.50 656 90
(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小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2)三根管子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号。
(3)小美发现根据表中的数据无法总结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因为_________。
(4)要想完成实验需要再增加一根材料与管壁厚度相同的________(选填“A”或“B”)直管来做实验。
A.长度为20.50 cm, 直径为2.50 cm
B.长度为55.50cm, 直径为3.00 cm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4分,第22小题6分,第23小题7分,共17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100m自由泳决赛中,我国运动员潘展乐以46.40s的成绩获得奥运会冠军,为中国游冰首夺该项目奥运会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他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2. 小昭放学回家,小跑一段,步行一段,中途还在便利店买了一瓶饮料,整个过程的路程s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小昭步行时的速度;
(2)小昭小跑时的速度;
(3)小昭全程的平均速度。
23. 如图所示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区间测速的基本原理:通过监控摄像头获取车辆到达区间测速起点的时间、车辆到达区间测速终点的时间,从而得出该车辆通过该测速区间的时间,结合区间距离计算平均车速,用来判定车辆是否超速。假设某车辆以70km/h的速度进入如图所示的区间测速路段,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以100km/h的速度行驶了0.2h,然后再以7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请计算:
(1)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2)汽车前后以70km/h的速度行驶的总时间;
(3)在该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的平均速度有没有超出限定速度。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答案】 ①. min ②. dm
【解析】
【详解】[1]正式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各45min,全场90min。
[2]中学生伸开手掌,手腕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为10cm,一支铅笔的长度大于此数值,在左右。
2.【答案】 ①. 运动 ②. 静止
【解析】
【详解】[1]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萌的相对位置改变,是运动的。
[2]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萌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3.【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敲“磬”时“磬”由于振动而发声。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听到的“磬”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中的。
4.【答案】 ①. 乙 ②. 相同时间比路程
【解析】
【详解】[1]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前半程甲同学一直领先,最终乙同学领先冲过终点。由此可知,全程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乙同学运动时间较短,由得,乙同学平均速度快。
[2]前半程甲同学一直领先,甲乙同学运动时间相同,甲同学运动的路程较长,说明前半程甲同学速度快,依据的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5.【答案】 ①. 变速 ②. 13.5
【解析】
【分析】
【详解】[1]分析图可知,小车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同,速度,所以整个过程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同,整个过程小车做变速运动。
[2] 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6.【答案】 ①. 音色 ②. 变大
【解析】
【详解】[1]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岸上手机声音通过空气传入水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大。
7.【答案】 ①. 甲车和乙车 ②. 1∶4
【解析】
【详解】[1]由题意知,左图是v-t图像,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为v甲=4m/s;右图是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丙两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右图知,当t乙=2s时,s乙=8m,则
由右图知,当t丙=4s时,s丙=4m,则
由此可知,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
[2]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8.【答案】 ①. 1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7.9km ②. 28440
【解析】
【详解】[1]根据速度定义可知,7.9km/s表示在1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7.9km,
[2]根据速度的换算关系可知
7.9km/s=7.9×3600km/h=28440km/h
9.【答案】 ①. 小于 ②. 次
【解析】
【详解】[1][2]人耳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钢尺振动的频率很小,人耳听不到声音,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钢尺振动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
10.【答案】 ①. 0.20 ②. 偏大
【解析】
【详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4.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宽度为
铜丝直径为
[2]如果线圈缠绕时没有紧密靠在一起,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计算的直径偏大。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答案】D
【解析】
【详解】A.“58×10-2”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A错误;
B.“58cm×10-2”得到的单位是“cm”,不是“m”,故B错误;
C.“58cm×10-2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错误;
D.过程及进率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
【详解】A.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按照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来进行测量,故A错误;
B.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的不同,结论也可能不同,故B正确;
C.使用秒表来测量时间,读数时大表盘读出的单位是秒,小表盘读出的单位是分,故C错误;
D.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如测量较小物理量时可以采用累积法来减小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可知,当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故A错误;
B.由可知,当速度一定时,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故B错误;
CD.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
BCD.甲、乙两小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5s后两车各自运动的路程
5s后两车相距2m,若运动过程中甲乙未相遇过,则
解得
若甲、乙相遇后,甲超过乙相距2m,则
解得
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让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位置比较高,要注意操作安全,所以要把同学们召集起来设计实验方案,故①错误;
②三楼的高度约为10米,若选择分度值为1mm的米尺来测量,需要在竖直方向上测量多次,操作十分不方便,故②错误;
③根据停表的使用规范可知,使用停表前,要先观察停表是否调零,故③正确;
④乒乓球从三楼由静止竖直落到地面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增大,实验测得的是乒乓球通过的路程和时间,计算的速度表示乒乓球的平均速度,不能表示乒乓球每一时刻的快慢,故④正确。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答案】C
【解析】
【详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停止振动,锣声就消失了,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听到第一次声音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空气传来的,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故C符合题意;
D.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的鼓面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B段的振动频率大于A段,故B段的音调高;B段的振动幅度大于A段,故B段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三、实验题(第18小题8分,第19小题6分,第20小题8分,共22分)
18.【答案】(1) ①. 1.20 ②. 104
(2) ①. 14.51 ②. 误差
【解析】
【小问1详解】
[1]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2]乙图中机械停表的小刻盘分度值为0.5min,读数为1min;大刻盘分度值为0.1s,读数为44s,停表的读数为
【小问2详解】
[1]测量数据中14.40dm与其他数据的准确值不同,是错误数据,则将剩余的数据求平均值得到物体的长度为
[2]测量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误差不是错误,不可消除也不能避免,只能尽量的减少。
19.【答案】(1)
(2)减小 (3)小
【解析】
【详解】(2)[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距离及所用时间,通过来求速度,所以实验原理为。
(3)[2]为了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得慢一些。
(4)[3]小车被释放前已经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大,通过的距离是准确的,据求得的速度偏小。
20.【答案】 ①. 1mm ②. 3 ③. 没有控制变量 ④. A
【解析】
【详解】(1)[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由“20.50cm”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1mm。
(2)[2]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由表格数据可知,3号管子的频率最小,音调最低。
(3)[3]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由表中数据可知,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所以不能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
(4)[4]根据控制变量法,如果想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则需再增加一根长度和直径与表中相同的金属管,表中长度有“20.50cm”、直径有“2.50cm”,即要选即A管,这样可以控制直径相同或长度相同。
四、计算与推导题(第21小题4分,第22小题6分,第23小题7分,共17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1.【答案】2.15m/s
【解析】
【详解】他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
22.【答案】(1)1.2m/s;(2)2.16m/s;(3)1.4m/s
【解析】
【详解】解:(1)由图知,前5min运动曲线斜率小,小昭运动速度慢,是步行状态,小昭步行时的速度
(2)第7min到第12min,运动曲线斜率大,小昭运动速度快,是小跑状态,小昭小跑的路程
小昭小跑所用时间
小昭小跑时的速度
(3)小昭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1)小昭步行时的速度为1.2m/s;
(2)小昭小跑时的速度2.16m/s;
(3)小昭全程的平均速度1.4m/s。
23.【答案】(1)20km
(2)0.2h (3)超出限度速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汽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的路程
【小问2详解】
以70km/h速度行驶的路程
行驶时间
【小问3详解】
由图示知,该路段限定速度为80km/h,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行驶的总时间
平均速度
所以超出限度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