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6: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贵阳市第一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分班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之类。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从前的诗人多用五言或七言,他们于是也用五言或七言;从前的诗人五言起句用仄仄平平仄,次句往往用平平仄仄平,于是他们也用同样的次第。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过形式化而引起反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
《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吗?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来,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迁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来,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夔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一种文体在初起时,往往有许多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
,于是反动随起,文艺革命由此而生。
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都是由于豪杰之士感受到旧体的流弊,因此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而实现的。
人的情感有群性和个性之分,作为人类情感反照的艺术也有群性和个性分,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兼顾群性与个性。
格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
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文中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一味追求格律,不免陷入诗歌规则的窠臼。工技而忘意是作诗大忌。
对于格律,既要“入乎其中”,接受其约束,也要能“出乎其外”,灵活运用。 C.格律限制了笔墨的肆意,貌似束缚了手脚,却是作品能够得以流传的基础。 D.学写近体诗,应先从格律入手。运用自如后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艺术的格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最初的诗人写诗并没有格律可依,格律是后人从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
艺术的前规大多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变为死板的形式,最终被“革命”,这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格律,应追求从整齐到变化的发展过程,从整齐入手,作者会遵从创作本能和情境需要自然而然寻求变化。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红楼梦》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别人的不幸契诃夫
清晨,新科法学副博士柯瓦廖夫携新婚妻子坐上一辆四轮马车,顺着一条乡间小路驶去。以往,他和妻子从来没有这样早起过,绿油油的大地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阳光向森林洒去鲜亮的光斑,空气里散发出如此清新的芬芳。
他们不停地说着,唱着。他们此行是要去购买一处庄园——一个他们幻想的“诗意的角落”。他们要去察看的,是七等文官来哈依洛夫的庄园,它坐落在又高又陡的河岸上,掩隐在一片白桦林的后边……红色的屋顶在万绿丛中隐约可见,土色的河岸上种满了小树
o
“这儿风景蛮不错!”柯瓦廖夫说,这时马车已经涉水过河,“房子在山上,山下一条河!维罗奇卡,你只是要知道,这条阶梯不成样……简直是大煞风景……如果我们买下这座庄园,那么一定要把它改造成钢质阶梯……”
维罗奇卡也喜欢这里的风景。她顺着阶梯式的山路往上奔跑,他们首先碰到一个长得粗壮的农民,这个大汉头发浓密,略带睡意,神情阴郁。“米哈依洛夫先生在家吗?”柯瓦廖夫冲他说,“你去通报老爷,就说买主来看他的庄园了。”
傻乎乎的汉子吃惊地看了看柯瓦廖夫夫妇,慢慢地挪动步子走去,但他不是走进正房
,而是向正房旁边的厨房走去。从厨房的窗子里立即闪现出几张人脸,一张比一张更无精打采,更惊悚不安。
“买主来啦!”听得见窃窃私语声,“哦,上帝,米哈依洛夫庄园要卖掉了!瞧瞧,他们多么年轻!”“这些人多么滑稽!”柯瓦廖夫说,与妻子交换了眼色。
终于,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他面容衰老,头发蓬乱……他一脸苦笑,呆呆地盯视着两位不速之客……“是米哈依洛夫先生?”柯瓦廖夫举起帽子,说,“我荣幸地向您致敬……我和内人读到了地方自治银行的一则通告,知道您的庄园准备出售
。也许,我们会把它买下……劳您大驾,领我们去看看。”
米哈依洛夫又苦笑了一下,眨着眼睛。在窘迫中,他把头发弄得更加蓬乱,脸上呈现出惶恐与羞涩的表情,慈得柯瓦廖夫和他的妻子维罗奇卡相互看了一眼,忍不住微微一笑
o
“我很高兴,”他低声说,“愿意为你们效劳……”
“有请!不过我们刚刚起床,屋里有点乱,请多包涵。”米哈依洛夫苦笑着,把客人领向正屋的另一端。
柯瓦廖夫戴上眼镜,摆出一副行家的模样。首先他看到了一个已经有点年头的老砖屋
,点缀着狮子的造型和纹章,墙上的泥灰已经剥落,台阶缝里长出了草。一切都显出衰败与荒凉的景象,不过从整体来看还能吸引人。在他们前边,就离屋子门廊一箭之遥,有一个闪着白光的池塘,水面上,游荡着两只鸭子和一条玩具船,池塘周围栽种着白桦树。
“啊,还有池塘!”柯瓦廖夫说,因为阳光照射,他眯缝了眼睛,“这儿很美。池塘
里有鲫鱼吗?”
“有……以前还有鲤鱼呢,但后来池塘水质不好了,鲤鱼都死光了。”
“这可不好,”柯瓦廖夫用教训的口吻说道,“池塘应该经常清淤,而且池塘的淤泥和水草可以用作田里的优质肥料。一旦我们把这庄园买下,就在池塘里修建一个亭子,建在木桩上,亭子和水岸由小桥相连。”
“还可以在亭子里喝喝茶。”维罗奇卡美滋滋地幻想着 。 “那当然……那座尖顶塔楼是干什么用的?”
“是供客人歇脚的厢房。”米哈依洛夫回答。
“它摆在那儿有点煞风景。我们会把它拆掉。总的来说,这里有不少东西都要拆掉 ,很多!”
忽然,一阵非常清晰的女人的哭声传了过来。柯瓦廖夫夫妇回过头去看正屋,但就在这一刻有一扇窗子“砰”的一声关上了,在那彩色的玻璃窗里,两只闪着泪花的大眼睛刚一显现就不见了。
“你们想看看花园和别的设施吗?”米哈依洛夫皱起他那原本就满是皱纹的脸。
柯瓦廖夫夫妇跟着去看马厩和谷仓。这位法学副博士走遍第一个谷仓,炫示了一下他的农学知识。他问庄园里有多少亩耕地,多少头牲口,责怪米哈依洛夫白白浪费了不少马粪。他不停地说着,还不时地看一眼他的维罗奇卡。
而她呢,一直在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心想:“你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呀!

正在他们察看牲口棚的时候,又传来了哭声。
“您听,那是谁在哭?”维罗奇卡问。
米哈依洛夫摆了摆手,把身子转了过去。“奇怪。”维罗奇卡喃喃道,这时啜泣声变
成了撕心裂肺的悲号。
“这是我妻子,上帝保佑吧……”米哈依洛夫说。 “她为什么哭呢?”
“是个弱女子呗!看不得自家的老屋被卖掉。” “那您为什么要把它卖掉呢?”维罗奇卡问。 “太太,不是我们要卖掉,是银行……”
“奇怪,那您为什么听之任之呢?”
米哈依洛夫惊奇地瞅了一眼维罗奇卡绯红的脸,耸了耸肩膀。
“要付银行的利息,”他说,“一年要付两千一百卢布利息!到哪去找到这笔钱?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刚才你们在池塘边,也就那么随便一说,要拆掉这个啦,要加建那个啦,而这些话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把刀子捅进了她的心窝。”
往回走,路经正屋,柯瓦廖夫看见窗子里有个留平头的中学生和两个小女孩——米哈依洛夫的孩子……当维罗奇卡坐上四轮马车回家去的时候,心里始终想着米哈依洛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这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对她来说失去了吸引力。
“这一切多么令人不愉快!”她对丈夫说,“就给他们两千一百卢布好了!让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住下去。”
“你真聪明!”柯瓦廖夫笑了,“当然,可以怜悯他们,但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谁让他们把庄园抵押出去的?他们不值得可怜。如果用心管理这个庄园,合理经营 ,
那么在这里能过很舒心的日子。他看来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
“可是你怎么会知道他们呢,柯瓦廖夫?”
“我就是知道!我不明白,他怎么就拿不出这两千卢布?如果经营得法,如果风调雨顺,就是只靠一亩地也能活下来!”
在回到家里之前,柯瓦廖夫一直在说,而妻子听着,并且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然而
,先前的那种好心情再也不会有了。米哈依洛夫的苦笑,两只一闪而过的泪眼,在她的脑海里驱之不去。后来柯瓦廖夫两次光临拍卖会,并用她的陪嫁钱买下了这处庄园,她感到烦闷得无法忍受。她不断想象着这样的景象:米哈依洛夫如何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哭泣着离开他们不忍抛舍的老屋。她想象中的画面越是阴暗,她越是伤感,柯瓦廖夫却越是得意忘形。他用霸气十足的权威口吻大谈合理化经营……
柯瓦廖夫夫妇搬到空荡荡的庄园来的时候,首先映入维罗奇卡眼帘的,是一些留下的痕迹:孩子手写的课程表,缺了脑袋的洋娃娃,墙上的涂鸦“娜塔莎真傻”,等等。为了忘记别人的不幸,需要涂抹,裱糊和拆毁很多东西。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新科法学副博士柯瓦廖夫和妻子从来没有这样早起过,这一天他们清晨就出发了,
要去购买一处庄园,一个他们幻想的“诗意的角落”。
“这条阶梯不成样……简直是大煞风景”“池塘应该经常清淤”“这里有不少东西都要拆掉”,柯瓦廖夫的这些语言让他的形象跃然纸上。
米哈依洛夫的妻子听说丈夫要卖掉自家的庄园,伤心而哭;而当她听到买主在池塘边说要拆掉这个要加建那个时,更是伤心欲绝。
米哈依洛夫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庄园,因此,柯瓦廖夫认为他们不值得可怜。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绿油油的大地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空气里散发出如此清新的芬芳”,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反衬了柯瓦廖夫和他妻子的心情。
“汉子吃惊地看了看柯瓦廖夫夫妇……一张比一张更无精打采”,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再现了仆人们得知主人要卖掉庄园时的反应。
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写“身材矮小的男人”“面容衰老,头发蓬乱”“一脸苦笑,呆呆地盯视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米哈依洛夫的形象。
柯瓦廖夫最终还是购买了米哈依洛夫的庄园并搬到那里。结尾写“为了忘记别人的不幸,需要涂抹,裱糊和拆毁很多东西”,耐人寻味。
请简要概括小说塑造的柯瓦廖夫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面对米哈依洛夫家的不幸,维罗奇卡的表现与丈夫有不同之处。你在面对别人的不幸时可以从维罗奇卡身上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维罗奇卡的表现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删改)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有删改) 10.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宣上 A 恩德 B 以与民 C 共乐 D 刺史 E 之事也 F 遂书 G 以名 H 其亭焉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峰回路转 回:回顾,回头看
乐其地僻而事简 事简:公务简单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岁物:收成
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翁亭”和“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选段中的乙文对四季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则侧重于由远及近的描绘。 C.甲乙两文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D.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有人说《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则让人跟着乐,两文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请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推测概括欧阳修“乐”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山东泰安 2023 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雨后独行洛北欧阳修
北阙望南山,明岚杂紫烟。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
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此诗写雨后诗人独自出行时,登上洛阳城北门楼的所见与所感,结尾隐隐透露出落寞和忧郁的情绪。
颔联,写云飘向嵩山,“残雨过伊川”,是诗人眼见之景,均为实写,写出了“望”的神气与力度。
尾联“半荒”而“依依”,从“依依”二字,可以想见此庭苑昔日人物繁富,珠歌翠舞,烜赫一时。
“行处独闻蝉”,全诗画面皆从诗人静观中得来,而结尾却突发蝉声,是诗人“后声夺人”的绝招。
诗人以画家的技巧描写景色,极富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一句中的“小”和“大”分别指的是“ ,
”。
苏轼《赤壁赋》中写月亮虽有圆缺、但最终没有变化的句子是“
, ”。
白居易《夜筝》诗写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琵琶行》中与后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曾是中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疟疾防控和救治能力显著提升。2021 年, 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无疟疾认证,成为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 30 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以前,许多人因疟疾死亡,很多家庭经历 ① ,父母们为孩子能否活过 5 岁 ② 。
青蒿素,这一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药”,问世 50 多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疾,至今仍是全球抗疟利器。根据《2023 年世界疟疾报告》,2000 至 2022 年间,全球预计减少了 1170 万疟疾导致的死亡。其中,非洲地区疟疾平均死亡率从每十万人 0.14%,下降到 0.055%。青蒿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在抗疟形势转变中 ③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文中多处运用了数字,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数字在文段中的作用。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细密而不粗暴的观察,是最确凿的证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鲁迅
——高尔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B
3.D
①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提出问题:艺术通行的作法可否定成格律,以便后人效仿? ②再通过东施效颦的比喻、引用王国维的观点,以及一流作家的事例,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③最后通过分析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论述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
,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①作诗要遵守格律。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②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可知,一种文体随着人们的效仿学习会逐渐出现问题,而非“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
“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王国维所说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可知,王国维只是说豪杰之士运用其他文体,从旧文体中摆脱出来,并未对两种文体的优劣进行评判,“更好的”无从辨别。
D.“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错误,根据原文第十段中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可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而后超脱格律,达到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的境界。
故选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格律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但不能死守格律而不懂创造,须脱化格律,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强调不能一味追求格律,概括不全面。
强调辩证对待格律,既要受其约束,又要灵活运用,此项最能概括文中的主要观点。 C.突出格律对于作品流传的作用,概括不全面。
D.强调应从格律入手,概括不全面。
故选 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曲解文意。 原文说的是诗歌创作的好与坏在于诗人自己而非格律,而根据“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可以看出,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是很重要的。
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中,根据“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等可知,作者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并于第二段单独成段,提出问题 “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此后,在原文第四、五段中,作者提出“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的观点,并借助“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等相关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
此后,作者于第六段进一步指出观点“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并据此在第七—段分别针对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加以分析论证
,从“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等中可以看出。最终,根据原文“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则可知道,作者最终是为了说明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一观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黛玉说的“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说明作诗首要的应是符合平仄虚实等规则。根据原文“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可知,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这里说的是作诗要遵守格律,因此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而句子中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则说明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根据原文“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
这个矛盾”可以看出,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
【答案】6.D 7.A 8.①自命不凡,盛气凌人。②夸夸其谈,喜欢卖弄。③自私自利,毫无怜悯之心。④蛮横霸道,得意忘形。 9.①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维罗奇卡对米哈依洛夫家的不幸感同身受,米哈依洛夫的苦笑和他妻子的泪眼在维罗奇卡的脑海里驱之不去。②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维罗奇卡回家时,心里始终想着米哈依洛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柯瓦廖夫买下庄园时,她感到烦闷;她想象米哈依洛夫带着一家人离开老屋的情景时,更觉伤感。③对不幸的人们给予帮助。维罗奇卡请求丈夫给他们两千一百卢布,让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住下去。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米哈依洛夫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庄园,因此,柯瓦廖夫认为他们不值得可怜”曲解原意。原文说“当然,可以怜悯他们,但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谁让他们把庄园抵押出去的?他们不值得可怜。如果用心管理这个庄园,合理经营,那么在这里能过很舒心的日子。他看来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由此可知,选项不是事实,这只是柯瓦廖夫的看法。
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反衬”错。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是正衬,“绿油油的大地镶嵌着钻石般的露珠,阳光向森林洒去鲜亮的光斑,空气里散发出如此清新的芬芳”是乐景,而夫妇二人此时前去购买庄园的心情是开心的,所以“正衬”了柯瓦廖夫和他妻子的心情。
故选 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你去通报老爷,就说买主来看他的庄园了”“柯瓦廖夫用教训的口吻说道”,由此可以看出柯瓦廖夫自命不凡,盛气凌人。
“当然,可以怜悯他们,但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谁让他们把庄园抵押出去的?他们不值得可怜。如果用心管理这个庄园,合理经营,那么在这里能过很舒心的日子。他看来是个酒鬼和赌徒,而他老婆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柯瓦廖夫戴上眼镜,摆出一副行家的模样”,由此可以看出柯瓦廖夫夸夸其谈,喜欢卖弄。
“哦,上帝,米哈依洛夫庄园要卖掉了!瞧瞧,他们多么年轻”“这些人多么滑稽”,此时柯瓦廖夫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之中,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柯瓦廖夫自私自利,毫无怜悯之心。
“这位法学副博士走遍第一个谷仓,炫示了一下他的农学知识。他问庄园里有多少亩耕地,多少头牲口,责怪米哈依洛夫白白浪费了不少马粪。他不停地说着,还不时地看一眼他的维罗奇卡”“她越是伤感,柯瓦廖夫却越是得意忘形。他用霸气十足的权威口吻大谈合理化经营”,由此可以看出柯瓦廖夫蛮横霸道,得意忘形。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次要人物形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米哈依洛夫的苦笑,两只一闪而过的泪眼,在她的脑海里驱之不去。后来柯瓦廖夫两次光临拍卖会,并用她的陪嫁钱买下了这处庄园,她感到烦闷得无法忍受。她不断想象着这样的景象:米哈依洛夫如何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哭泣着离开他们不忍抛舍的老屋。她想象中的画面越是阴暗,她越是伤感”,维罗奇卡对别人的不幸能够感同身受。米哈依洛夫的苦笑和他妻子的泪眼在维罗奇卡的脑海里驱之不去。
“当维罗奇卡坐上四轮马车回家去的时候,心里始终想着米哈依洛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这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对她来说失去了吸引力”,维罗奇卡回家时,心里始终想着米哈依洛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她感到烦闷得无法忍受”,柯瓦廖夫买下庄园时,她感到烦闷;“她不断想象着这样的景象
:米哈依洛夫如何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哭泣着离开他们不忍抛舍的老屋”,她想象米哈依洛夫带着一家人离开老屋的情景时,更觉伤感。“就给他们两千一百卢布好了!让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住下去”,维罗奇卡对不幸的人们给予帮助。她请求丈夫给他们两千一百卢布,让他们在自己的庄园里住下去。要帮助不幸的人。
【答案】10.BDF 11.B 12.D 13.(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2)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14.①处地之“乐”,滁州景色优美。
②处时之“乐”,时代安宁无事。
③处人之“乐”,关心百姓疾苦,与百姓相处和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
”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宣上恩德”为动宾结构,“宣”是谓语,“上恩德”是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故 B 处断开;
“与民共乐”中“与民”是状语,修饰“共乐”,中间不能断开;“共乐”为动宾结构,语意完整
,其后停顿,故 D 处断开;
“刺史之事也”为判断句,“也”是位于句末的判断词,其后停顿;“遂”意思为“于是”,另起一事,其前停顿,故 F 处断开。
故选 BDF。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B.回:曲折,迂回。句意:泉水沿着山峰折绕。 C.句意: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
D.句意: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
故选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错误。甲文主要表现饮酒之乐,乙文主要表达与民同乐的主旨。
故选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山行”,沿着山路行走;“泻出于两峰之间”,状语后置,“于两峰之间泻出”;“……
者,……也”,表判断。
“安”,安于,安享;“幸”,有幸;“……者……也”,表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材料二“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可知,所处之地景色优美,让人快乐。
根据材料二“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可知,所处之时,时代安宁无事,让人快乐。根据材料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可知,所处之人,百姓安居乐业,长官关心百姓疾苦,与百姓相处和谐,让人快乐。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摘幽香的花草
,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答案】
15.B
16.①远近结合(从远到近)。先从远处着笔,写登楼远眺,南山晴岚紫烟缭绕,云彩向嵩岭飘游,描绘出朦胧神秘的景象;再将视线拉近,渲染夕阳西下绚丽的景象,最后以近景收束,半荒的旧苑、耳边的蝉鸣,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②色彩搭配上富于变化,有层次感。“绿树”“繁花”“堤岸”“长桥”沐浴在夕阳绯红的余晖 中,形成艳丽与柔和的色彩对比,表现出万物经雨水洗涤以后鲜活而丰富多彩的美。(每点 3 分)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均为实写”错误。“云飘向嵩山”,为实见之景;“残雨过伊川”,是想象,当为虚写。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作者雨后独自一人,行经洛阳城北门所看到的自然风光,荒寂中流露出一抹淡淡凄凉,有别样的意趣与雅致,真可谓是寓情于景、回味无穷。作者站在北阙楼前远望南山,见到了雨后岚气与阳光折射出的紫烟交汇在一起,幻化出海市蜃楼般的仙境的壮观景致。如此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完美地展现出“远望”的神清气逸,巧妙地将雨后景象进行了脱俗意会,透露出如临仙境的感觉。作者从高处和虚处着笔,渲染出嵩山的云霞变幻,突出其神秘和高危。颈联将视界拉近距 离,展示一幅绚丽的景象。洛河畔的长堤长满鲜嫩的芳草,杂开七色野花。浓密的树荫围护长堤,是两条横列直线的构图。呈弧形曲线的长桥卧波在两条河岸直线上,此线条又与堤坝、树林带状直线平行,跟远处圆形的落照构成巧妙和谐的线条对比。“绿树”“繁花”“堤岸”“长桥”色彩搭配,富于变化,有层次感。尾联忽然又笔锋一转,“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这无疑是对昔日繁华的一种眷念;结尾“行处独闻蝉”,寂静之中突发蝉鸣,如歌如泣,引人怀思,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总体而言,诗人以画家的技巧描写景色,从远到近,色彩变化,极富层次感。
【诗词鉴赏】16.登临北面的宫阙,遥望洛阳城南的龙门山和香山,雨过天晴,山间的雾气交杂在一起,阳光折射出缥缈的紫烟。
悠然归去的云朵向嵩山飘去,残余的雨已经过了伊川。
绿树成荫环绕在百花芬芳的堤岸之外,一座拱桥横亘在落日夕照前。
远处依稀可见的,是一座快要荒废坍塌的古代苑囿,能步行通过的地方,只能听到声声蝉鸣。
【答案】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读、盈、卒、幽。
【答案】
①处:生死离别
②处:忧心忡忡/提心吊胆
③处:功不可没
文中数字的运用具有直观、具体、权威的作用,通过定量的信息来说明疟疾的危害及青蒿素的重要性,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及解决成效。数字的使用使得文章信息更加具体、真实可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许多人因疟疾死亡,很多家庭”可知,此处描述疟疾导致家庭重大变故,故此处可填“生死离别”。生死离别:指极难再见面或永久的离别。
第②处,此处应表达父母对孩子健康状况极为担忧的心情,故此处可填“忧心忡忡”或“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忧虑不安。提心吊胆:形容担心恐惧,心神不定。也形容小心谨慎,时时介意。
第③处,此处应强调说明青蒿素在抗疟疾中发挥重要作用,故此处可填“功不可没”。功不可没:指立下很大功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数字的运用具有直观、具体、权威的作用。如“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2021 年”,时间上的跨度清晰地展现出了中国自 70 年代以来对疟疾防控的努力过程,以及在 2021 年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实例体现了数据的权威性,“30 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让中国在全球防控疟疾的努力被具象化,强调了中国作为示范国家的领先地位。“全球预计减少了 1170 万疟疾导致的死亡”,这一具体数字量化了全球在疟疾死亡率上的显著改善,充分说明青蒿素类药物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非洲地区疟疾平均死亡率从每十万人 0.14%,下降到 0.055%”,用具体的比例变化来展示非洲地区的进步,表明了青蒿素在不同地区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增加了说服力。
整体而言,这些数字以具体的量化方式让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疟疾防控工作中的成就和青蒿素的重要性,数字的使用使得文章信息更加具体、真实可信,使文章更具实证说服力与权威性。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独立思考与审慎观察的重要性。《论语》中“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提醒人们面对大众舆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都不能盲目跟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探究真相,避免被群体情绪裹挟。鲁迅所说“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将思考与观察的范围扩展到阅读和学习领域,强调个体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动思考、独立判断的必要性,不能一味接受书本内容,要形成自己的见解。高尔基的“细密而不粗暴的观察,是最确凿的证据”,着重突出观察的细致性与严谨性,指出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依据,进而做出准确判断。三则材料看似角度不同,但本质上都指向不盲目从众、独立思考与细致观察的核心,具有深刻的辩证关系。在当今时代,信息爆炸,舆论复杂,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观点和信息,人们很容易被片面的言论、虚假的信息误导。因此,这三则材料对于当代人尤其是高中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引导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海量信息时,要保持理性,运用独立思考和细致观察去辨别真伪,做出正确判断。
写作时,文章开篇以当下网络舆论场中常见的反转事件,引出独立思考和审慎观察的重要性,点明文章主旨。主体部分分为三层进行论述。第一层,阐述盲目从众的危害。结合网络暴力事件,说明当人们不经过思考就盲目跟从大众观点,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也会扰乱社会舆论环境,破坏社会和谐。第二层,强调独立思考的价值。以哥白尼突破“地心
说”的束缚,提出“日心说”为例,展现独立思考在科学领域推动进步的作用;再结合当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说明独立思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三层,论述细致观察的意义。以科学家法布尔通过长期细致观察昆虫,创作《昆虫记》为例,表明细致观察能帮助我们发现事物本质;联系学生学习,强调观察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回归现实,呼吁当代高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各种信息和现象,要学会独立思考,进行细致观察,不被表象迷惑,不随波逐流,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
打破从众枷锁,坚守独立判断。
审慎观察,独立思考。
不随流俗,自有真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