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章 声现象--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分层练习含解析】(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01 第一章 声现象--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分层练习含解析】(全国通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8:30:16

文档简介

1.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聊天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宇树科技的产品具有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歌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歌声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
C.机器人“高歌一曲”中的“高”是指响度大
D.工程师在欣赏机器人唱歌时的歌声属于噪声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声音是否是噪声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机器人的歌声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C.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高歌一曲”的“高”指声音洪亮,即响度大,故C正确;
D.噪声是主观概念,取决于听者的感受和场景,若工程师是在欣赏机器人唱歌,说明歌声是乐音而非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潮汕环线轻轨采用浮置板减振技术,可将列车噪声降至50dB以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dB是人耳听到的最微弱声音
B.该技术利用了声波反射原理
C.减振技术通过阻断声波传播减弱噪声
D.地铁噪声频率一定高于20000Hz
【答案】C
【知识点】超声波和次声波、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在传播途中减弱
【详解】A.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A错误;
BC.浮置板减振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在轨道道床和基础结构之间设置钢弹簧隔振装置,使轨道结构形成一个 “浮置” 的状态。当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车轮与钢轨之间产生的振动能量传递到道床,钢弹簧隔振装置利用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和隔离这些振动,减少振动向下方基础结构以及周围环境的传递,即浮置板减振技术是通过减少振动的传递来削弱噪声,属于在 “传播过程中” 控制噪声,并非利用声波反射,故B错误,C正确;
D.地铁噪声属于人耳可听声,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人耳无法感知,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乙图: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a的音调比b的高
C.丙图:唱歌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丁图:通过声呐探测海底,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声与信息、从声源处减弱
【详解】A.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观察乙图,a 音叉振动的频率比 b 音叉高,根据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可知,a 的音调比 b 的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唱歌时声带在振动,这表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通过声呐探测海底,声呐发出的超声波遇到海底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可以获取海底的信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次声波能清洗眼镜
B.超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C.超声穿透能力强,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发生反射现象
D.回声探测仪、B超、倒车雷达都是利用超声的反射现象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的利用
【详解】A.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清洗的,次声波频率低,能量小,不能用来清洗眼镜,故A错误;
B.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声,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超声波属于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超声穿透能力强,但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故C错误;
D.回声探测仪、B超、倒车雷达都是利用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特点,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来获取相关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5.为方便盲人出行,有些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配有能发出安全提示音的定向音响,为准备过马路的盲人发出语音提示,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定向音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靠近定向音响的声音变大是指响度变大
C.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D.主要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信息
【详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
B.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靠近定向音响的声音变大是指响度变大,故B正确;
C.声音在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故C错误;
D.定向音响为准备过马路的盲人发出语音提示,主要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抽出罩内空气,闹钟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
B.乙图:细线绕在手指上堵住双耳,敲击衣架能听见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C.丙图: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D.丁图: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隔音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在传播途中减弱
【详解】A.甲图:抽出罩内空气,闹钟声音变小,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罩内的传声介质空气减少,声音响度变小,而不是发声体振动减弱,故A错误;
B.乙图: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细线绕在手指上堵住双耳,敲击衣架能听见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
C.丙图: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故C错误;
D.丁图: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故D错误。
故选B。
7.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从声音的特性分析,“轻声”是指声音的 ;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我们仅凭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对方是谁,是依据乐音三要素中的 要素进行判断的。
【答案】
响度小
声源处
音色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从声源处减弱
【详解】[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 “轻声”说话指的是小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2]控制噪声可以在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轻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
[3]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打电话时,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
8.搭载了鸿蒙5操作系统的华为手机。凭借语音大模型,利用AI技术解决了听障人士五音不全的问题,通过修复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使对方更易听清说话人的意思,这利用了声音能传递 。
【答案】 音调 信息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信息
【详解】[1]利用AI技术解决了听障人士五音不全的问题,即补全缺少的音调,通过修复发声的音调,使对方更易听清说话人的意思。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凭借语音大模型,利用AI技术解决了听障人士五音不全的问题,这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9.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制器技术成果“鱼洗”,现在被珍藏在山西省芮城县博物馆,如图,在“鱼洗”中注入半盆水后,双手搓把手的力越大,盆内水花溅得越高,说明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频率”)大;传说,众多“鱼洗”声汇集能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说明声音能传递 。
【答案】 响度 信息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信息
【详解】[1]在“鱼洗”中注入半盆水后,双手搓把手的力越大,盆内水花溅得越高,说明“鱼洗”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众多“鱼洗”声汇集能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可知敌军从声音中获取信息,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10.小东和妈妈在超市看到了一款智能音箱,该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箱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 要适中,以免打扰休息。
【答案】 音色 响度
【知识点】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详解】[1]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该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则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
[2]声音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声。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响度要适中,以免打扰休息。
11.如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 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答案】 振幅 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知识点】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详解】[1]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较大,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变高,即音叉振幅较大,可以得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实验结论,故该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2]音叉的振动情况不易观察,当振动的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变化明显,易于观察,能间接反映音叉的振动情况,故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12.智能手机具有语音解锁功能,即通过声音的 这个特性来实现对手机解锁。如图,把正在发音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
【答案】 音色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详解】[1]不同人的声音音色不同,智能手机语音解锁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个特性来实现的,因为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
[2]把正在发音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是因为音叉在振动,从而将水溅起,该实验是为了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玻璃瓶子,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变高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大
C.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声与能量
【详解】A.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玻璃瓶子,由于瓶子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瓶子的振动快慢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体积越大,音调越低,所以从左到右敲击装水的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调逐渐变低,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越来越少,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小,故B错误;
C.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力的大小相同则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振动的频率不同;故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眼镜上的污垢等振落,以达到清洗的目的,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4.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 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
【答案】 120 960 7.52
【知识点】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
【详解】[1]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m/s×6s=120m
[2]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6s=204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
2s=s声+s车=2040m+120m=2160m
解得
s=1080m
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s′=s-s车=1080m-120m=960m[3]假设列车静止在隧道口鸣笛时间为9.4秒,则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9.4s,列车以68m/s的速度行驶,因此列车在鸣笛结束时已经行驶路程
s1= v1t1=68m/s×9.4s= 639.2m
声音传播这段时间
实际列车第9.4s末鸣笛声到隧道另一端口则少用t2的时间,所以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
15.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540m处已经之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3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有一小车刚好超越警车,5s之后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求小车的速度(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
【答案】(1)1020m;(2)20m/s;(3)31.12m/s
【知识点】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
【详解】解:(1)由得,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为
(2)由几何关系得,警车移动的距离为
则警车的速度为
(3)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到接受到信号时间为0.34s,过程中警车行驶的路程和声音通过的距离为
由得,声音通过警车行驶的路程和声音通过的总距离经历的时间
小车从开始到信号到达小车已用了0.18s,则小车的速度为

﹣﹣﹣﹣﹣﹣﹣①
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②
由①和②解得

答:(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是1020m;
(2)警车的速度是20m/s;
(3)小车的速度是31.12m/s。
第1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1.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聊天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宇树科技的产品具有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歌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歌声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
C.机器人“高歌一曲”中的“高”是指响度大
D.工程师在欣赏机器人唱歌时的歌声属于噪声
2.潮汕环线轻轨采用浮置板减振技术,可将列车噪声降至50dB以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dB是人耳听到的最微弱声音
B.该技术利用了声波反射原理
C.减振技术通过阻断声波传播减弱噪声
D.地铁噪声频率一定高于20000Hz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乙图: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a的音调比b的高
C.丙图:唱歌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丁图:通过声呐探测海底,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次声波能清洗眼镜
B.超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C.超声穿透能力强,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发生反射现象
D.回声探测仪、B超、倒车雷达都是利用超声的反射现象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的利用
【详解】A.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清洗的,次声波频率低,能量小,不能用来清洗眼镜,故A错误;
B.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声,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超声波属于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超声穿透能力强,但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故C错误;
D.回声探测仪、B超、倒车雷达都是利用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特点,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来获取相关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5.为方便盲人出行,有些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配有能发出安全提示音的定向音响,为准备过马路的盲人发出语音提示,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定向音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靠近定向音响的声音变大是指响度变大
C.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D.主要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抽出罩内空气,闹钟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
B.乙图:细线绕在手指上堵住双耳,敲击衣架能听见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C.丙图: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D.丁图: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隔音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7.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从声音的特性分析,“轻声”是指声音的 ;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我们仅凭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对方是谁,是依据乐音三要素中的 要素进行判断的。
8.搭载了鸿蒙5操作系统的华为手机。凭借语音大模型,利用AI技术解决了听障人士五音不全的问题,通过修复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使对方更易听清说话人的意思,这利用了声音能传递 。
9.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制器技术成果“鱼洗”,现在被珍藏在山西省芮城县博物馆,如图,在“鱼洗”中注入半盆水后,双手搓把手的力越大,盆内水花溅得越高,说明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频率”)大;传说,众多“鱼洗”声汇集能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说明声音能传递 。
10.小东和妈妈在超市看到了一款智能音箱,该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箱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是指声音的 要适中,以免打扰休息。
11.如图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响度和 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12.智能手机具有语音解锁功能,即通过声音的 这个特性来实现对手机解锁。如图,把正在发音的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不同水量的玻璃瓶子,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变高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大
C.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刻度尺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14.一辆汽车在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并在6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20m/s,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 m,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m。与此同时,复兴号列车车身长428m,正以68m/s的速度驶入长1000m的平直隧道,复兴号在进入隧道时鸣笛9.4s,在隧道另一端口的护路工人听到鸣笛的时间为 s。(空气中声速340m/s)
15.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540m处已经之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3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移动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有一小车刚好超越警车,5s之后警车发出第二个信号,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车反射回来的信号,求小车的速度(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
第1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教材知识 中考考点 课标要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明确声音传播的条件; 能够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2.声音的传播
3.回声测距
声音的特性 4.音调、音色和响度 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 能够解决有关声音特性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声音的利用 6.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掌握有关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相关实际例子
7.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8.噪声的危害 知道什么是噪音,什么是噪音的等级 掌握控制噪音的方法
9.噪声的控制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要点解读】
(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不一定停止.
(2)常见发声体的辨识:
①弦类乐器发声时,弦在振动,例如:二胡、小提琴、古筝、吉他、钢琴等.
②管类乐器发声时,空气柱在振动,例如:长笛、箫、号、唢呐等.
③打击类乐器发声时,打击面在振动,例如:鼓、锣等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因素:
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固体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②介质的温度: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被听到的声音.
(2)回声测距:,其中表示声音的传播速度,表示从发出声音至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
4、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声音的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物理意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品质
决定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单位:Hz):其越高则音调越高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其越大则响度越大 与发声体的距离: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声音的发散程度:声音越集中则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波形特点 波的疏密程度不同:波形越密,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波的高低不同 波的形状不同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 粗细等 改变用力的大小、与发声体的距离及发声的发散程度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要点解读】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
②有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
③响度足够大、人离发声体距离较近,可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④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⑤有健康的听觉系统.
知识点3 声音的利用
超声波 次声波
概念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
共同点 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频率均不在人耳听觉的范围内,人耳都听不到
应用 传递信息 回声定位(声纳、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B超”、超声波探伤、超声波测速等 检测火山爆发、龙卷风和核爆炸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超声波除结石、超声波加湿器等 次生武器,可使心脏、肺等因出现强烈共振耳受损
【易错提示】
噪声监测设备可以用来监测噪声等级,并不能减弱噪声.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的来源: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dB.
3、噪声的控制
控制噪声的途径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控制噪声的位置 声源处减弱, 如:禁鸣喇叭、装消声器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安装隔音墙、路边种树、关闭门窗等 人耳处减弱, 如:戴隔音耳塞、捂耳朵等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025·山东济南)如图所示,机械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中,一开始可以听到闹钟的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的响度(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详解】由上图实验可知,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传声效果越来越差,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响度逐渐变弱。
故选A。
2.(2025·黑龙江)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时能产生声音
B.声音可以从月球直接传播到地球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m/s
D.利用声呐可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声与信息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时不能产生声音,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周围没有空气,声音不可以从月球直接传播到地球,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不同介质、温度下声音传播的速度不都是340m/s,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声呐可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3.(2025·广东)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粤剧表演时,琴声是由琴弦 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观众处。观众可根据声音的 分辨不同的乐器。
【答案】
振动
空气
音色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详解】[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琴弦振动发出琴声。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琴声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中。
[3]不同乐器因材料和结构差异,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可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不同的乐器。
4.(2025·山西)如图所示,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琴身通常由梧桐木制成,琴弦常采用丝弦。演奏时,通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弹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因是( )
A.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改变 B.琴弦振动的幅度发生了变化
C.琴弦振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D.琴身和琴弦的材质比较特殊
【答案】C
【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详解】A.同一温度下,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C.通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琴弦的长度,琴弦振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不会改变琴弦振动的幅度大小,即琴弦振动的音调发生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琴身和琴弦的材质影响的是声音的音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5·江苏扬州)用乒乓球做小实验。
如图,乒乓球接触到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会被弹起,说明发声体在 。乒乓球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答案】振动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现象解释、探究声音的产生
【详解】[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振动,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的振动比较微小,不容易观察,乒乓球能够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6.(2021·辽宁丹东)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振动 大于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
【详解】[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7.(2025·四川资阳)我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按演奏方式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四大类。如图分别为四类乐器中的代表:笛子、琵琶、鼓、二胡。下列关于乐器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子和鼓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琵琶和二胡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B.人们听到声音就能区分出不同的乐器,是由于各类乐器的音调不同
C.同学们到专用的练乐室去演奏各种乐器,有利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演奏声,减轻对他人的影响
D.悦耳的民乐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主要是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声与能量、在传播途中减弱
【详解】A.笛子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但鼓主要通过鼓面振动发声,而不是空气柱振动,故A错误;
B.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都有关系,不同乐器发声的声音特色和品质不同,主要是靠音色分辨的,故B错误;
C.专用练乐室一般装有吸音或隔音材料,可在声波传播过程中减弱演奏声,减少对他人的影响,故C正确;
D.悦耳的民乐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主要是由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8.(2025·江苏宿迁)听到熟悉的人说话,即使未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熟人的声音,这与声音的什么特性有关(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以上三个特性
【答案】A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详解】我们很熟悉的人,即使没有看到他,只听他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来。依据就是不同人发出的音色不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5·山东潍坊)2025年4月29日,神舟十九号飞船的返回舱搭载三名航天员返回东风着陆场,搜救直升机迅速确定返回舱落点,工作人员帮助航天员安全出舱。搜救直升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是因为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因为响度大
C.“震耳欲聋”是因为人听到了超声波
D.直升机乘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超声波和次声波、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A.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比如尖锐的声音音调高;而“震耳欲聋”描述的是声音听起来非常响亮,不是音调高的特点,所以该说法错误,故A错误;
B.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同时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震耳欲聋”就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让人感觉声音非常强烈,该说法符合响度的定义和特点,所以该说法正确,故B正确;
C.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而人的听觉范围是频率在20Hz到20000Hz间的声音,超声波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人耳是听不到超声波的;“震耳欲聋”说明人耳能清晰听到这种声音,所以不可能是超声波,该说法错误,故C错误;
D.控制噪声有三个途径,分别是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直升机乘员佩戴耳罩,是通过耳罩将声音与耳朵隔绝开来,阻止噪声进入耳朵,而不是防止噪声产生(防止噪声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比如让发声体停止振动),所以该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10.(2025·江苏徐州)徐州柳琴戏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如图所示的柳琴。演奏时,弹拨琴弦使其 发声,用手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 。根据 的不同,听众还能分辨出其他伴奏乐器。
【答案】 振动 音调 音色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弹拨琴弦使其振动,就会发声。
[2]用手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琴弦振动的频率,而频率决定音调,所以可以改变琴声的音调。
[3]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形状、结构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根据音色的不同,听众还能分辨出其他伴奏乐器。
11.(2025·甘肃)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 不变 变大
【知识点】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详解】[1][2]由图可知,B段与A段相比,声波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变,说明频率不变,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不变;声波的振幅增大、响度变大。
12.(2024·江苏连云港)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答案】 空气 音色 超声波
【知识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超声波的利用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2]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考点3 声音的利用
13.(2025·江苏常州)为寻找地震后被掩埋在废墟里黑暗环境下的生还者。新加坡工程师利用蟑螂体型小、喜好在黑暗缝隙内爬行的特点,打造半机械搜索蟑螂。为探测生还者,应在蟑螂背部固定微型(  )
A.可见光照相机 B.红外线照相机
C.紫外线照相机 D.超声波成像仪
【答案】B
【知识点】红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超声波的利用
【详解】A.可见光照相机需要有可见光才能成像,而在地震后废墟里的黑暗环境下,没有可见光,可见光照相机无法工作,所以不能使用可见光照相机,故A不符合题意;
B.任何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人体的温度相对周围环境较高,会辐射出较强的红外线。红外线照相机可以通过接收物体辐射的红外线来成像,在黑暗环境中能够探测到有体温的生还者,故B符合题意;
C.紫外线主要用于一些特定的检测,如荧光检测等,人体辐射的紫外线很弱,在这种探测生还者的场景中,紫外线照相机无法有效探测到生还者,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成像仪一般用于在液体等介质中探测物体,通过超声波反射来成像。在废墟这种复杂的固体环境中,超声波传播会受到很大阻碍,且对寻找被掩埋的生还者来说,超声波成像仪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5·甘肃兰州)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图,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边设置隔离墙,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丙图,烛焰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丁图,用相同的力度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在传播途中减弱
【详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里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B.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边设置隔离墙,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烛焰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
D.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振动得慢,音调低,故D错误。
故选A。
15.(2025·四川宜宾)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主要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医院里的常见医疗设备“B超” B.探测鱼群所用的设备“声呐”
C.中医诊病四个途径中的“闻” D.清洗眼镜的设备“超声波清洗机”
【答案】D
【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详解】 A.B超利用超声波反射成像,传递人体内部结构信息,属于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声呐通过接收反射声波探测鱼群位置,属于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医“闻”是通过听声音获取病情信息,属于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机利用超声波振动能量去除污渍,属于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2025·云南)中国空间站开展“天宫课堂”直播授课,利用 波与地面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中国花样游泳队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冠,运动员在水中能跟随音乐节拍整齐划一地变换队形,说明声可以传递 。
【答案】 电磁 信息
【知识点】电磁波的应用、声与信息
【详解】[1]空间站与地面通信需要通过电磁波实现,因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运动员根据音乐节奏变换队形,体现了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指令或节拍)。
17.(2025·四川南充)如图所示是象群迁移时的情景,它们之间是利用 声波交流,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
【答案】 次 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超声波和次声波
【详解】[1][2]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象群之间交流用的是低于20Hz的声音,即它们之间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这也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18.(2024·西藏)格桑在化学实验课上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检验氢气的纯度时,听到很小的声音,判断出气体较纯,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这一特性;该现象同时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
【答案】 响度 信息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信息
【详解】[1][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氢气纯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很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所以听到很小的声音,判断出气体较纯,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
考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9.(2025·四川乐山)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从声源处减弱
【详解】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小纸片将振动放大,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尺子伸出桌面越长,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产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A正确;
B. 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故B错误;
C. 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 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21.(2024·内蒙古通辽)如图是战国时期的编钟,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B.编钟声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音调不同
D.奏出的优美乐曲一定不属于噪声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声音是否是噪声
【详解】A.编钟发出的声音是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而发声的,故A错误;
B.由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所以编钟声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则钟的振动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所以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正确;
D.奏出的优美乐曲如果影响工作和学习,则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22.(2025·四川广元)如图甲所示是在河南舞阳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吹奏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如图乙所示,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 音调 人耳
【知识点】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1]吹奏贾湖骨笛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也会随之改变。因为音调与频率有关,所以空气柱长度的改变会改变声音的音调。
[2]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通过耳罩来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所以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科技改变生活,一种新型防盗门的门锁采用声纹识别技术,可以识别主人的声音,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该门的夹层内填充新型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弱通过门传播到室内的声音,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 。
【答案】 信息 阻断噪声的传播
【知识点】声与信息、在传播途中减弱
【详解】[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新型防盗门的门锁采用声纹识别技术,可以识别主人的声音,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
[2]该门的夹层内填充新型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弱通过门传播到室内的声音,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24.(2025·山东烟台)为保护听力,我们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射击运动员训练时戴耳罩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
【答案】
接收
产生
传播
【知识点】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1][2][3]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射击运动员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即声音接收方面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属于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即声音的产生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即声音的传播方面进行控制。
1.(2025·江苏盐城)小华自制酒杯打击乐器时,轻敲杯口,调节水量,听到的声音高低不同。这里“高低”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A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详解】小华自制酒杯打击乐器时,轻敲杯口,调节水量,由于水的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会发生变化,音调就不同,所以这里的声音高低是指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5·天津)《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一句,以“参差”形容水草长短不齐。我国传统管乐器排箫(图)因竹管长短错落,雅称“参差”。竹管“参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答案】A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详解】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也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会不同,所以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5·内蒙古)物理制作课上,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材料制作的风铃。如图,风铃的坠饰相互碰撞发出动听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铃声是由坠饰振动产生的
B.坠饰振动越快,铃声的响度越大
C.不同材质的坠饰发出铃声的音色相同
D.坠饰振动幅度越大,铃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风铃的坠饰相互碰撞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坠饰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而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速度有关,故坠饰振动越快,铃声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等不同,因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不同材质的坠饰发出铃声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4.(2024·天津)如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C
【知识点】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航母甲板上的工作人员都要佩戴防护耳罩以保护听力,这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因为舰载机起飞时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大,容易对工作人员听力造成损伤。
故选C。
5.(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声音是否是噪声
【详解】A.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凡事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的声音都是噪声,编钟和骨笛都虽然是乐器,但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时也是噪声,故B错误;
C.音色能区分不同发声体,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大小指响度,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 A。
6.(2024·山东威海·一模)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试验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之内就扑灭了火焰。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也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能量
【详解】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也可以听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能发出30~60Hz的低频音波,产生原因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频率,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4·四川绵阳)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国红河蝴蝶谷会出现上亿只蝴蝶,形成“蝶舞成诗,如叶纷飞”的奇观。但游客置身其中,却听不到群蝶飞舞之声,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  )
A.振幅太小 B.振幅太大
C.频率太低 D.频率太高
【答案】C
【知识点】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
【详解】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5·广东深圳·二模)在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校园中有画眉鸟,画眉鸟和蟋蟀都被称为自然界中的“歌唱家”。画眉鸟的叫声洪亮、婉转柔美,被誉为“林中歌手”;蟋蟀通过翅膀的摩擦发出响亮的声音,常被称为“夜鸣虫”。下列对它们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画眉鸟和蟋蟀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B.画眉鸟声音的响度一定比蟋蟀声音的响度大
C.人们依据音调能区分出画眉鸟和蟋蟀的声音
D.人离画眉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详解】A.画眉鸟的声音是通过鸣管的振动产生的,蟋蟀是通过翅膀的摩擦振动发声,故A正确;
B.画眉鸟的叫声“洪亮”,蟋蟀的声音“响亮”。但“洪亮”和“响亮”都是形容声音大,无法直接比较,故B错误;
C.音色是由振动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人们依据音色能区分出画眉鸟和蟋蟀的声音,而不是音调,故C错误;
D.响度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远近等有关,人离画眉鸟越近,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但音调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9.(2025·江苏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答案】 振动 响度 音色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根据音色辨别发声体、声音产生的原因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拨的力度越大,琴弦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即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琵琶和三弦的材料、结构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10.(2024·江苏常州)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
【答案】 振动 空气 能量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与能量
【详解】[1][2][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1.(2023·广西贺州)如图甲所示,小红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饮料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证明 能传播声音;
(2)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捏住棉线时, ,发声也停止了;
(3)如图乙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了 ;如图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将此实验在月球上进行,乒乓球 (选填“能”或者“不能”)被弹起;原因是 。
【答案】 固体 振动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能在空气在传播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详解】(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2]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捏住棉线时,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3)[3][4][5][6]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在空气在传播;若将此实验在月球上进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乒乓球不能被弹起。
12.(2024·上海)如下图所示的风铃有七根长短不同的小棍,物理王兴趣的同学在敲打小棍时,发现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经研究可得:如表一所示是同一铁棍在不同长度L时敲击的振动频率f0。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L(cm) 5 10 15 20 25
F0(Hz) 700 500 400 300 200
(1)判断同一铁棍长度L与音调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
(2)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do re mi fa so laxi的音时,re的音小于500Hz,请你判断该乐器的长度 10cm(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答案】 L越长音调越低(频率随长度增加而减小,频率小即音调低) 大于
【知识点】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详解】(1)[1]由表格数据可知,当铁棒的长度越长时,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当铁棒的长度越短时,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2]由表格数据可知,当铁棒的长度为10cm时,振动的频率为500Hz,当铁棒的长度小于10cm时,振动的频率大于500Hz,音调高于re;当铁棒的长度大于10cm时,振动的频率小于500Hz,音调低于re;所以,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do re mi fa so la xi的音时,re的音小于500Hz,该乐器的长度应大于10cm。
第1页,共2页
第1页,共2页教材知识 中考考点 课标要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明确声音传播的条件; 能够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2.声音的传播
3.回声测距
声音的特性 4.音调、音色和响度 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 能够解决有关声音特性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声音的利用 6.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掌握有关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相关实际例子
7.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8.噪声的危害 知道什么是噪音,什么是噪音的等级 掌握控制噪音的方法
9.噪声的控制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要点解读】
(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不一定停止.
(2)常见发声体的辨识:
①弦类乐器发声时,弦在振动,例如:二胡、小提琴、古筝、吉他、钢琴等.
②管类乐器发声时,空气柱在振动,例如:长笛、箫、号、唢呐等.
③打击类乐器发声时,打击面在振动,例如:鼓、锣等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因素:
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固体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②介质的温度: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被听到的声音.
(2)回声测距:,其中表示声音的传播速度,表示从发出声音至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
4、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声音的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物理意义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品质
决定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单位:Hz):其越高则音调越高 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其越大则响度越大 与发声体的距离: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 声音的发散程度:声音越集中则响度越大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波形特点 波的疏密程度不同:波形越密,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波的高低不同 波的形状不同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 粗细等 改变用力的大小、与发声体的距离及发声的发散程度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要点解读】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
②有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
③响度足够大、人离发声体距离较近,可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④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⑤有健康的听觉系统.
知识点3 声音的利用
超声波 次声波
概念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
共同点 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频率均不在人耳听觉的范围内,人耳都听不到
应用 传递信息 回声定位(声纳、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B超”、超声波探伤、超声波测速等 检测火山爆发、龙卷风和核爆炸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超声波除结石、超声波加湿器等 次生武器,可使心脏、肺等因出现强烈共振耳受损
【易错提示】
噪声监测设备可以用来监测噪声等级,并不能减弱噪声.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的来源: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dB.
3、噪声的控制
控制噪声的途径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控制噪声的位置 声源处减弱, 如:禁鸣喇叭、装消声器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安装隔音墙、路边种树、关闭门窗等 人耳处减弱, 如:戴隔音耳塞、捂耳朵等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025·山东济南)如图所示,机械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中,一开始可以听到闹钟的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的响度(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2.(2025·黑龙江)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时能产生声音
B.声音可以从月球直接传播到地球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m/s
D.利用声呐可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3.(2025·广东)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粤剧表演时,琴声是由琴弦 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观众处。观众可根据声音的 分辨不同的乐器。
4.(2025·山西)如图所示,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琴身通常由梧桐木制成,琴弦常采用丝弦。演奏时,通过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弹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因是( )
A.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改变 B.琴弦振动的幅度发生了变化
C.琴弦振动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D.琴身和琴弦的材质比较特殊
5.(2025·江苏扬州)用乒乓球做小实验。
如图,乒乓球接触到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会被弹起,说明发声体在 。乒乓球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6.(2021·辽宁丹东)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7.(2025·四川资阳)我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按演奏方式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四大类。如图分别为四类乐器中的代表:笛子、琵琶、鼓、二胡。下列关于乐器说法正确的是(  )
A.笛子和鼓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琵琶和二胡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B.人们听到声音就能区分出不同的乐器,是由于各类乐器的音调不同
C.同学们到专用的练乐室去演奏各种乐器,有利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演奏声,减轻对他人的影响
D.悦耳的民乐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主要是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8.(2025·江苏宿迁)听到熟悉的人说话,即使未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熟人的声音,这与声音的什么特性有关(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以上三个特性
9.(2025·山东潍坊)2025年4月29日,神舟十九号飞船的返回舱搭载三名航天员返回东风着陆场,搜救直升机迅速确定返回舱落点,工作人员帮助航天员安全出舱。搜救直升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是因为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因为响度大
C.“震耳欲聋”是因为人听到了超声波
D.直升机乘员佩戴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10.(2025·江苏徐州)徐州柳琴戏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如图所示的柳琴。演奏时,弹拨琴弦使其 发声,用手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声的 。根据 的不同,听众还能分辨出其他伴奏乐器。
11.(2025·甘肃)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2.(2024·江苏连云港)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
考点3 声音的利用
13.(2025·江苏常州)为寻找地震后被掩埋在废墟里黑暗环境下的生还者。新加坡工程师利用蟑螂体型小、喜好在黑暗缝隙内爬行的特点,打造半机械搜索蟑螂。为探测生还者,应在蟑螂背部固定微型(  )
A.可见光照相机 B.红外线照相机
C.紫外线照相机 D.超声波成像仪
14.(2025·甘肃兰州)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图,在靠近居民区的道路边设置隔离墙,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丙图,烛焰在发声的扬声器旁边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丁图,用相同的力度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15.(2025·四川宜宾)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主要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医院里的常见医疗设备“B超” B.探测鱼群所用的设备“声呐”
C.中医诊病四个途径中的“闻” D.清洗眼镜的设备“超声波清洗机”
16.(2025·云南)中国空间站开展“天宫课堂”直播授课,利用 波与地面师生进行互动交流,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中国花样游泳队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冠,运动员在水中能跟随音乐节拍整齐划一地变换队形,说明声可以传递 。
17.(2025·四川南充)如图所示是象群迁移时的情景,它们之间是利用 声波交流,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
18.(2024·西藏)格桑在化学实验课上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检验氢气的纯度时,听到很小的声音,判断出气体较纯,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这一特性;该现象同时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
考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9.(2025·四川乐山)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0.(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21.(2024·内蒙古通辽)如图是战国时期的编钟,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B.编钟声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音调不同
D.奏出的优美乐曲一定不属于噪声
22.(2025·四川广元)如图甲所示是在河南舞阳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吹奏时,手指按在不同的音孔上,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如图乙所示,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 处减弱噪声。
23.(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科技改变生活,一种新型防盗门的门锁采用声纹识别技术,可以识别主人的声音,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 ;该门的夹层内填充新型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弱通过门传播到室内的声音,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 。
24.(2025·山东烟台)为保护听力,我们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射击运动员训练时戴耳罩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
1.(2025·江苏盐城)小华自制酒杯打击乐器时,轻敲杯口,调节水量,听到的声音高低不同。这里“高低”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2025·天津)《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一句,以“参差”形容水草长短不齐。我国传统管乐器排箫(图)因竹管长短错落,雅称“参差”。竹管“参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3.(2025·内蒙古)物理制作课上,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材料制作的风铃。如图,风铃的坠饰相互碰撞发出动听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铃声是由坠饰振动产生的
B.坠饰振动越快,铃声的响度越大
C.不同材质的坠饰发出铃声的音色相同
D.坠饰振动幅度越大,铃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
4.(2024·天津)如图是我国航空母舰上两位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5.(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6.(2024·山东威海·一模)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试验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之内就扑灭了火焰。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也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7.(2024·四川绵阳)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国红河蝴蝶谷会出现上亿只蝴蝶,形成“蝶舞成诗,如叶纷飞”的奇观。但游客置身其中,却听不到群蝶飞舞之声,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  )
A.振幅太小 B.振幅太大
C.频率太低 D.频率太高
8.(2025·广东深圳·二模)在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校园中有画眉鸟,画眉鸟和蟋蟀都被称为自然界中的“歌唱家”。画眉鸟的叫声洪亮、婉转柔美,被誉为“林中歌手”;蟋蟀通过翅膀的摩擦发出响亮的声音,常被称为“夜鸣虫”。下列对它们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画眉鸟和蟋蟀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B.画眉鸟声音的响度一定比蟋蟀声音的响度大
C.人们依据音调能区分出画眉鸟和蟋蟀的声音
D.人离画眉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9.(2025·江苏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10.(2024·江苏常州)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
11.(2023·广西贺州)如图甲所示,小红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饮料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证明 能传播声音;
(2)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捏住棉线时, ,发声也停止了;
(3)如图乙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了 ;如图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将此实验在月球上进行,乒乓球 (选填“能”或者“不能”)被弹起;原因是 。
12.(2024·上海)如下图所示的风铃有七根长短不同的小棍,物理王兴趣的同学在敲打小棍时,发现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经研究可得:如表一所示是同一铁棍在不同长度L时敲击的振动频率f0。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L(cm) 5 10 15 20 25
F0(Hz) 700 500 400 300 200
(1)判断同一铁棍长度L与音调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
(2)要用这种材料做一个乐器,发出do re mi fa so laxi的音时,re的音小于500Hz,请你判断该乐器的长度 10cm(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第1页,共2页
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