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21: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学情调查(九月)
2025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瞭望(liáo) 浮躁(zào) 宣腾(xuān) 相辅相成(chéng)
B. 拙劣(zhuō) 严竣(jùn) 苍劲(jìn) 震耳欲聋(zhèn)
C. 退色(tuì) 霎时(shà) 棱角(líng) 安营扎寨(zhā)
D. 旷野(kuàng) 两栖(qī) 踪迹(zōng) 名副其实(fù)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我们翻开地图册,看到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城镇,____这些地名的来历时,往往会感到吃惊:这些看似千变万化的名字背后,竟然蕴藏着____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乡土与国家、山川与人文、历史与现代,有机地____在小小的地名中,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中华文化,更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
A. 追溯 丰硕 融汇 潜移默化 B. 追溯 丰富 融合 潜移默化
C. 回溯 丰富 融合 耳濡目染 D. 回溯 丰硕 融汇 耳濡目染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博物馆热”随之持续升温。②当我们在日常的喧嚣与重压下寻求慰藉时,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治愈心灵的场所。③在这里,我们凝望过去时代里的生活点滴与璀璨华章,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进行(一场)(宁静而又神秘的)对话。
A. 语段中加点的三个短语结构相同。
B. 句①中“之”指代“故宫博物院”。
C. 句②的主干是“博物馆成为场所”。
D. 句③中括号内的修饰语顺序不当。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B. 我国民间守岁、竞舟、赏月的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
C. 《红岩》描述被捕的地下党人在渣滓洞、白公馆开展争取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斗争。
D. 《西游记》中,信仰坚定的唐僧在三位徒弟的保护下,历经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
名著阅读(3分)
5. 班级开展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分享活动。请你从下表中任选一句感言,联系相关名著,结合具体情节,参照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
阅读感言 相关名著
A.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骆驼祥子》
B.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朝花夕拾》
C.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人生从此开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平凡的世界》:田晓霞使孙少平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孙少平高中时,因生活的穷困窘迫而自卑。田晓霞鼓励他并给他送来《参考消息》和其他书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于是,生活的苦难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为让他不断前行的垫脚石。
6. 古诗文默写。
(1)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诗经》二首)
(3)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4)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时,我们常见“天下”二字。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读出了杜甫心系苍生的济世情怀。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一)(2分)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归闽 唐·王毂 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 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 猿啼梨岭路,月白建溪船。 莫恋家乡住,酬身在少年。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友人的去向是蜀州,乙诗友人的去向是闽地。
B. 甲诗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
C. 乙诗颔联描绘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
D. 两首诗尾联均含劝勉之意:趁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实现人生价值。
(二)(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释】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去世。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B. 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陋室铭》)
C. 今子生文明之世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有道则至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9. 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10. 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11. 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分布在城市中的城市湿地具有独特作用,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提供水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湿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可以给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湿地为城市提供旅游、度假等休闲场所,为城市居民带来幸福享受,为城市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①新华社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7月24日电,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②此次获得认证的9地分别为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和湖南岳阳。
③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成就。获认证城市不仅湿地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其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也得到良好保护。
(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材料三】①福州之所以能接住这个“金招牌”,更深厚的底气来自持之以恒的全方位守护——
②首先,立法先行。福州着力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和利用。目前,全市已出台16部湿地保护相关管理办法。
③其次,智慧管护。全面推动治水向“智水”转变,构建“两中心、一张图、两平台”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资源管护总体架构,已形成城区内河一网多片、闽江流域一线多点、龙江流域一江四溪、敖江流域一线二库的数字孪生总体布局。
④再次,陆海统筹。制定“一带两溪多流域”规划格局,构建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四层生态保障体系。
(摘编自“学习强国”《福州日报》)
【材料四】①为了找到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最优解”,浙江走了20多年的漫漫长路。
②“西溪湿地的定位更重野趣与天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保护要因地制宜。”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说,“近些年,西溪湿地核心区城的水质已稳定在Ⅱ类。”
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施行之前,杭州就出台了湿地保护地方条例《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对占杭州湿地面积96.23%的一般湿地进行了细致的保护规定。
④作为全国首个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去年3月上线试运行的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通过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土壤和生物活动,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健康……数据、算法、技术被有效结合起来,为湿地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摘编自“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12. 与以上四则材料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人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保持城市空气清新提供保障。
B. 获《湿地公约》认证的城市,不仅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良好保护,而且湿地资源丰富、景观独特。
C. 福州通过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四层生态保障体系,守护湿地。
D. 杭州的西溪湿地因其定位重野趣与天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该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
13. 根据材料一,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湿地的功能 城市湿地对城市发展的独特作用
提供水源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为城市提供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14. 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上,福建福州市和浙江杭州市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加以概括。
(二)(15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荆条花开
张君燕
①我常去山里散步。连日高温,山里的植物茂盛蓬勃,在日头下散发出浓烈的气息。其中夹杂着一股独特的芳香,带着一丝凌厉,深吸一口,提神醒脑。不用问,这是荆条的味道——准确地说,是荆条叶和荆条花的味道。
②我家的老房子在太行山下,房后有一片长长的缓坡。每逢蜂鸟密集起来,如网一般铺天盖地时,荆条花就大张旗鼓地布满山坡。人们意识到荆条的存在,首先是因为那浓郁的味道,其次才是一蓬蓬细长弯曲的枝条、狭长而细碎的叶子以及淡紫色的小花——花瓣虽小,但花朵数量众多,形成一片花海,十分壮观。
③荆条属于耐旱、耐寒的植物,能够在贫养的土地上生长。太行山土层薄,却也成了荆条繁衍生息的老家。它们生得泼辣,碎石缝里、崖壁边上,哪儿都能扎下根。发达的根系紧紧抓牢土壤和雨水,蓬散的枝叶对迎面而来的山风起到缓冲作用,让山风收敛暴烈的脾气,变得温柔起来。
④上小学时,老师讲到“负荆请罪”的故事,同学们马上会意。整日在山里玩耍,怎么会不认识荆条呢?家乡有句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荆条质地柔软,不易折断,打得人生疼却不伤人筋骨。孩子犯了错误,大人就会去屋后折下一段荆条打孩子的屁股。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调皮,没少被荆条“教育”。《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
⑤庄稼人勤劳、智慧,荆条当然不会只用来教育孩子。千百年来,荆编技艺为豫西北地区的庄稼人必备的生活技能。篮子、背筐的用途自不必说,还有一种用来运输庄稼的工具——荆笆。用荆条编织成的笆片,兼具硬度和韧性,可以弯曲并卡在平板车的两个车帮之间,从而封闭车厢。不管是拉粮食还是运工具,东西再装再多都稳稳当当的,不会滑落。若是把荆笆围一圈,里面用细草和泥磨平缝隙,做成囤,就成了存储粮食的工具。
⑥荆条花开的时节,山坡上会支起养蜂人的白帐篷。一排排蜂箱整整齐齐地码在花荫下,箱盖一掀开,嗡鸣声便像潮水似的漫出来。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养蜂人是老李——人们都这样叫他。与他养蜂人不苟言笑的样子不同,老李看起来和蔼可亲,喜欢跟我们这些孩子说笑,还会在我们靠近蜂箱时大声提醒危险。
⑦从老李的口中得知,荆条蜜是一种高品质的单花蜜,产量很高,与枣花蜜、槐花蜜、荔枝蜜一起被称为“四大名蜜”。荆花蜜呈半透明的琥珀色,气味清香,有淡淡的荆条花香,还有清热去燥、解毒去痛的功效。“荆条蜜好啊,喝了能长力气。”这是老李的原话。
⑧这次进山,偶遇了一位养蜂人,竟然就是十几年未见的老李!此时的老李确实是“老李”了,山间的沟壑都刻在了他的脸上。见到我,他的双眼一亮:“是你啊!都长这么大了……”
⑨“还在追着花期跑?”我问。
⑩“这些年腿脚不行了,可一闻到荆条花的味儿,骨头就痒。”老李笑着指了指蜂箱里忙碌的蜂群,“这些伙计比亲孙子还黏人,丢不下了。”
老李从木架上取下一个玻璃瓶,蜂蜜已经凝成乳白色的膏体。他把蜂蜜塞到我手里,告诉我,这是他追的第37个花期。
下山路上,山风依旧,荆条花香依旧。荆条花年复一年开在太行山间,就像故乡令人怀想的点点滴滴,永远不会改变。
(选自《光明日报》)
15. 概括选文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表。
描写内容 内容分类 具体体现
荆条的自然属性 生命力顽强 ①__________
荆条的社会价值 ②__________ 根系发达,固土保水
教育作用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荆笆围圈做园,存储粮食
16. 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语言生动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每逢蝉鸣密集起来,如同一股铺天盖地时,荆条花就大张旗鼓地布满山坡。
17. 简要概括选文中老李形象的主要特点。
18. 简析选文第 段在结构上作用。
(三)(10分)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动物如何找到迁徙路线
曹彦珍 蔡晟 刘叶静 沈思涵 李然
①如果我们在野外迷路了,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我们将如何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来确定方向?许多人可能会想到利用自然景物来辨别方向。例如,白天的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方向参考。而夜晚,北极星、北斗七星等标志性星体也可用于导航。那么,迁徙动物在前往目的地时,是否也会依靠视觉标志物来进行导航呢?
②目前的研究表明,许多动物能利用太阳方位角、星辰等天文现象来确定迁徙的方向。对于太阳罗盘而言,不仅太阳的位置重要,还有光强度的差异、阴影的长度和方向,甚至偏振模式、光谱梯度等,都可能给动物提供导航信息。但除了视觉,动物可能还利用听觉和嗅觉来进行导航。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鸟类具有高度敏感的嗅觉,可以通过识别空气中的气味和浓度来导航。
③然而,通过生物感官机制导航可能存在不准确性和个体差异。迁徙动物在面对多种自然环境挑战时,如恶劣天气,可能导致视觉、听觉和嗅觉导航失效。那么,视觉、听觉和嗅觉导航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时,迁徙动物就找不到路了吗?另外,对于动物导航,不仅要求普适性强,还要求精确度高,毕竟以候鸟成千上万的迁徙旅途看,哪怕导航的方向误差很小,但经过如此长距离的路程的放大,也会使鸟类偏离目的地很远。也就是说,动物是否需要一种通用且高精度的导航工具,以应对各种环境条件呢?类似于人类外出携带指南针的情况,在极端天气和恶劣环境下,许多电子产品可能会失效,但指南针仍然可靠。其实,地球磁场就是一个稳定良好的方向指引器。
④以鸽子为例,科学家在鸽子的喙部发现了富铁微粒,这可能与磁导航能力有关;在其体内还发现了一种名为隐花色素Cryptochrome(简称Cry)的蛋白质,这是一种蓝光受体蛋白,所以光可能也对动物的磁导航能力有影响;而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揭示了一种新的铁硫蛋白(MagR),它的形状确定为小磁棒形,并在地球微弱磁场下呈微弱有序状排列。这个发现为解释生物的磁导航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引发了对动物如何感知磁场以及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神经系统的问题的研究。
⑤虽然对于磁导航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为我们理解迁徙动物如何找到迁徙路线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这个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挖掘生物体内的基因或结构秘密,以解开迁徙动物导航之谜。
⑥研究生物迁徙路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由于迁徙动物通常依赖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来调整迁徙时间和路线,因此通过研究它们的迁徙行为,我们可以预测季节性气候的变化。在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仪器的情况下,常常依靠这些“生物雷达”来预测气候和季节。此外,这些研究还对生物医学和人类健康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预防许多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例如,候鸟和昆虫可能在迁徙过程中传播病原体,因此研究鸟类迁徙,也有助于预防类似禽流感等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9. 结合选文,分析作者在开篇是如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
20.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什么特点?
目前的研究表明,许多动物能利用太阳方位角、星辰等天文现象来确定迁徙的方向。
21. 选文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如,候鸟和昆虫可能在迁徙过程中传播病原体,因此研究鸟类迁徙,也有助于预防类似禽流感等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22. 选文中,动物是如何找到迁徙路线的?请概括两点。
四、写作(40分)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3. 莫怀戚在田间散步时,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北海菊花上,懂得了母爱的深沉与生命的坚强;梁衡从奔腾的壶口瀑布中,懂得了中华民族的勇往直前……
以“懂得”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叙写自己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4 材料一: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美的我。
材料二: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说:“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作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九年级语文学情调查(九月)
2025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题答案】
D
【2题答案】
B
【3题答案】
C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题答案】
A
名著阅读(3分)
【5题答案】
示例一: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骆驼祥子》:曹先生使祥子的苦难生活出现了微光。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官兵抢走后,感觉世界一片黑暗。后来,曹先生出现了,他给憨厚老实的祥子很多帮助,对待祥子慷慨大方,友好和善。如让祥子拉包月,即使祥子拉车时不小心让他受伤,也不责怪。
示例二: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勉励与教诲,成为鲁迅前行道路上不竭的动力。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对鲁迅关心有加,要求严格,帮助他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督促鲁迅不断进步。鲁迅回国后,每当想要偷懒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会警醒并继续工作。
示例三: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了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
【6题答案】
①. 心忧炭贱愿天寒 ②. 在河之洲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⑤.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一)(2分)
【7题答案】
C
(二)(11分)
【8~11题答案】
8. B 9. (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
10.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11.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①当时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与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差距甚远,倍感失望;②少有高趣,任真自得,不愿受官场琐事束缚;③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束带进见自己鄙视的督邮。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一)(6分)
【12~14题答案】
12. B 13. ①. 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②. 维持生物多样性
14. 把湿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出台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提供数字化管护(采取智感管护)。
(二)(15分)
【15~18题答案】
15. ①. 荆条能够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荆条在碎石缝里、悬崖边上都能扎下根) ②. 生态作用 ③. 大人折荆条打犯错的孩子 ④. 生活价值
16. “蝉鸣如网”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蝉声的绵密、广阔;“大张旗鼓”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荆条花在特定时节里旺盛的生命力(花开之盛)。
17. 老李是一个勤劳、质朴、执着、坚守、善良、热忱、和蔼的养蜂人形象。
18. 结尾与开篇相呼应。首段以“山里的植物茂盛蓬勃”“荆条的味道”切入,最后一段以“山风依旧,荆条花香依旧”收尾,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三)(10分)
【19~22题答案】
19. 作者在开篇列举在野外迷路时,许多人可能会想到利用自然景物来辨别方向的事例,然后运用问句:迁徙动物在前往目的地时,是否也会依靠视觉标志物来进行导航,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 “目前”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许多动物能利用太阳方位角、星辰等天文现象来确定迁徙的方向”是到现在为止的研究结论。“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研究动物迁徙路线对生物医学和人类健康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预防许多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2. 通过生物感官机制导航;通过体内磁感应物质感知地球磁场,为迁徙指引方向。
四、写作(40分)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3题答案】
例文:
懂得
蝉鸣漫过窗棂的盛夏,我终于懂得了外婆藏在褶皱里的温柔。
我曾总嫌外婆古板。她蓝布衫洗得发白,做饭时油盐酱醋摆得一丝不苟,我写作业时,她总来念叨“字要横平竖直,坐姿得端正”。更让我不耐烦的是她的“节省”——旧毛衣拆了重织,我扔的草稿纸,她会悄悄捡回来压平,说“反面还能用来打草稿”。
那天和同学约好去图书馆,我却找不到新买的笔记本。翻遍房间,最后在阳台旧纸箱里发现了它:米白封皮沾着面粉,扉页还有道折痕。我攥着本子冲进厨房,对着揉面的外婆喊:“您怎么乱翻我东西!这是我要记笔记的本子!”外婆的手顿在面板上,指尖蜷了蜷,眼神无措:“我想帮你收拾……没敢写,就想留着给你记错题。”我没听,摔门而去,身后传来瓷碗轻碰的叹息。
傍晚回家,外婆坐在客厅小凳上,手里捧着我的笔记本,旁边放着碗绿豆汤。她头发沾着棉絮,指着扉页上的小雏菊:“我绣朵花遮折痕,怕你不喜欢。”那朵彩线雏菊针脚笨拙,却满是认真。我看见她手指贴着创可贴——定是绣线扎的。“知道你会渴,煮了凉绿豆汤,放了冰糖。”我喝了一口,甜味顺着喉咙滑下去,暖了心口。
那天晚上,我看见外婆在灯下缝补我的旧校服,昏黄的灯光落在她的白发上,也落在她手边那本摊开的旧日历上——每一页都记着我的事:“今天囡囡要考试,煮鸡蛋”“囡囡说想吃饺子,买肉馅”。原来那些我以为的“古板”和“节省”,全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我。
蝉鸣渐渐歇了,那个夏天也悄然过去。但我永远记得,是那个傍晚,是外婆指尖的小雏菊,是碗里的绿豆汤,让我懂得了:有些爱,藏在笨拙的举动里,藏在细碎的牵挂里,需要我们用心去看见,去读懂。
【24题答案】
例文:
独木难成林
荣格的公式“我+我们=完美的我”,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大门。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对团队的致谢,更以实例印证了这一真理:没有谁能仅凭一己之力抵达巅峰,个体的光芒,总要在集体的星河中才更璀璨。
记得初中时参加机器人竞赛,我曾固执地认为“自己搞定一切”才是强者的姿态。作为小组编程主力,我拒绝接受队友提出的优化方案,埋头编写了一套复杂的程序。可临近比赛,程序却频频出现漏洞,急得我抓耳挠腮。这时,队友们没有抱怨,反而分头拆解问题:有人核对传感器参数,有人简化指令逻辑,有人模拟赛场环境测试。当我们把各自的修改拼接起来,程序竟流畅运行起来。最终,我们拿到了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我忽然明白:我最初的“完美”构想,不过是闭门造车的执念;而真正的突破,恰是“我”融入“我们”后的化学反应。
这样的道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处处可见。屠呦呦团队研究青蒿素时,历经数百次失败。若没有实验室里同事们日复一日的筛选样本、记录数据,没有同行分享的古籍线索,单靠她一人,恐怕难以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拯救千万生命的结晶。正如她所说:“荣誉属于整个团队。”这份清醒,正是对“我们”力量的深刻认知。
反观历史,那些试图脱离集体的孤勇者,往往难逃困局。项羽乌江自刎前,仍高呼“天亡我,非战之罪”,却忘了他刚愎自用,错失韩信、气走范增,早已将“我们”拆成了“我”。而刘邦虽不善冲锋陷阵,却能汇聚萧何、张良、韩信之力,终成大业。这一败一成,早已写尽个体与集体的辩证:独木难成林,孤帆难远航。
如今的校园里,小组合作学习、社团共创项目越来越多。这让我们懂得,“完美的我”不是孤芳自赏的骄傲,而是在协作中取长补短的从容;不是独揽功劳的得意,而是与同伴共享荣光的坦然。就像星辰,既要闪耀自身的光芒,也要融入银河的浩瀚。
愿我们都能记住:个体的成长,永远需要集体的土壤;而集体的繁盛,亦离不开每个“我”的灌溉。唯有“我”与“我们”并肩,方能在人生的赛场上,跑出最完美的轨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