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初识电磁波及其应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五章第三节,是电磁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教材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出发,简明阐述了电磁波的产生机制、传播特性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内容由理论推导过渡到实际应用,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为后续学习无线电通信、光的波动性等内容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磁学基础,如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知识,对波动现象也有初步认识。但电磁波作为一种抽象的横波,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其产生与传播机制存在困难。学生虽日常接触手机、Wi-Fi等电磁技术,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究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教学中需通过实验模拟、情境创设和类比推理降低认知门槛,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走向科学认知。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磁波是由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并在空间传播形成的,知道电磁波是一种横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 认识电磁波谱的基本构成,了解不同波段电磁波的主要应用领域。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类比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推理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发展模型建构与逻辑推理能力。
2. 能运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解释电磁波传播的本质,提升抽象思维与科学论证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分析生活实例,归纳电磁波的共性特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 能设计简单方案验证电磁波的某些性质,如穿透性、反射性等,培养实验设计与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电磁波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科技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2. 认识电磁辐射的双面性,树立合理使用电磁设备、关注电磁环境安全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二者交替传播形成电磁波。
2. 电磁波谱的组成及各波段典型应用。
难点
1. 理解电磁波无需介质即可在真空中传播的机制。
2. 建立“电磁场相互激发、自维持传播”的抽象物理图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磁波传播模拟动画、收音机、手机、微波炉模型、红外遥控器、紫外线灯、X光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生活场景重现,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清晨生活片段视频:
画面呈现:闹钟响起(无线信号)、打开手机查看天气(4G/5G)、用微波炉加热早餐、电视播报新闻(卫星信号)、出门刷公交卡(RFID)、抬头见蓝天白云(太阳光——可见光)。
1.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中,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信使’,它穿梭于我们周围,连接世界,传递信息与能量。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2. 预设学生回答:“信号”“电波”“电磁波”等。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角——电磁波。”
(二)、设疑激趣,构建探究主线:
“既然电磁波如此重要,那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能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传播?它有哪些‘兄弟姐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电磁波探秘之旅’。”
教师板书课题:5.3 初识电磁波及其应用 1. 观看视频,回忆生活场景。
2. 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明确学习主题与探究任务。
4. 产生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
评价任务 说出生活实例:☆☆☆
提出初步猜想:☆☆☆
明确探究方向:☆☆☆
设计意图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导入,唤醒已有经验,营造真实情境。通过设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将整节课设计为一场“探秘之旅”,赋予学习任务感,增强课堂吸引力。
新知探究一
【12分钟】 一、追溯历史,理解电磁波的诞生 (一)、回顾经典,引出理论预言:
1. 教师引导:“在19世纪之前,电与磁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现象。直到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产生磁场,法拉第发现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流,人们才意识到它们的联系。”
2. 展示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示意图,并提问:“如果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是否也能产生磁场?”
3. 引入麦克斯韦:“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变化的电场会在周围空间激发磁场,正如变化的磁场会激发电场一样。这是他的‘位移电流’假说。”
4. 强调:“麦克斯韦进一步预言:如果空间某处有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它就会激发周期性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会激发新的变化电场……如此循环往复,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并以波的形式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这就是电磁波。”
(二)、动画模拟,构建物理图景:
1. 播放“电磁波形成与传播”三维动态模拟动画:展示一个振荡电路(如LC振荡器)周围,电场矢量与磁场矢量垂直交替变化,波形沿直线向外扩散。
2. 教师同步讲解:“注意观察,电场E与磁场B总是相互垂直,并且都垂直于传播方向。这说明电磁波是横波。”
3. 提问:“机械波(如水波、声波)需要介质传播,那电磁波呢?麦克斯韦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恰好等于光速,他大胆推测: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4. 补充赫兹实验:“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首次产生并接收到了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从此,人类正式开启了电磁波应用的新纪元。” 1. 回忆电磁感应知识。
2. 跟随教师理解麦克斯韦理论。
3. 观看动画,建立电磁波传播模型。
4. 理解赫兹实验的意义。
评价任务 理解理论基础:☆☆☆
描述传播特征:☆☆☆
说出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 通过科学史的讲述,让学生感受理论预言的力量,体会科学思维的严谨与大胆。利用高质量动画将抽象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构建“电磁场交替激发、自维持传播”的核心图景。强调电磁波是横波且可在真空中传播,突破传统波动观念的束缚。
新知探究二
【15分钟】 一、实验观察,感知电磁波的存在与特性 (一)、现场演示,验证电磁波传播:
1. 实验1:将手机放入密封金属盒(法拉第笼),拨打该号码,发现无法接通。“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对电磁波的屏蔽作用。
2. 实验2:打开收音机调至无台位置,将正在通话的手机靠近收音机,听到“嘟嘟”干扰声。“这说明手机发出的电磁波被收音机接收并转化为声音信号。”
3. 实验3:用红外遥控器对准电视(或手机摄像头),按下按键,通过手机屏幕观察红外光闪烁。“虽然肉眼不可见,但仪器可以检测。”
4. 实验4:展示微波炉工作原理模型:磁控管产生微波,使食物中水分子共振发热。“微波也是一种电磁波。”
(二)、合作探究,构建电磁波谱:
1. 分组活动:每组发放一套“电磁波家族成员卡”(含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卡片上标注波长范围、频率范围、典型应用。
2. 任务要求:请各小组根据波长由长到短(或频率由低到高)对卡片进行排序,并讨论每种电磁波的特点与应用,填写探究表。
3.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波长与频率的关系:c = λf(c为光速)。
4. 小组展示排序结果与讨论结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完整的电磁波谱图,进行系统讲解:
- 无线电波:通信、广播、雷达
- 微波:微波炉、卫星通信、5G
- 红外线:遥控、夜视仪、热成像
- 可见光:照明、成像、光合作用
- 紫外线:杀菌、验钞、促进维生素D合成
- X射线:医学影像、安检
- γ射线:癌症治疗、核探测
5. 强调:“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均为3×10 m/s,区别仅在于波长和频率,从而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性质与用途。” 1.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原理。
2. 分组合作,排序卡片。
3. 讨论电磁波特性与应用。
4. 展示成果,参与全班交流。
评价任务 描述实验现象:☆☆☆
正确排序波谱:☆☆☆
举例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四个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看到”“听到”“感受到”电磁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采用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电磁波谱的构建过程,加深对波段划分与应用的理解。强调“同源异用”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认知。
拓展应用
【8分钟】 一、科技与社会:电磁波的双面性 (一)、正面影响:改变世界的无形力量:
1. 展示图片:全球通信网络、远程医疗会诊、气象卫星云图、太空探测器传回图像。“没有电磁波,现代文明将瞬间倒退百年。”
2. 引用爱因斯坦语:“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牛顿以来物理学最深刻的变革。”强调电磁理论对科技革命的奠基作用。
(二)、潜在风险:合理使用与安全防护:
1. 提问:“手机辐射有害吗?微波炉会泄漏吗?X光检查是否安全?”组织简短讨论。
2. 讲解: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如X、γ射线)与非电离辐射(如无线电波、微波)。前者能量高,可能损伤细胞;后者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
3. 建议:减少长时间手机贴耳通话,避免将微波炉置于密闭空间运行,医疗检查遵循医生指导。
4. 升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享受电磁波带来的便利,也要具备科学素养,理性看待风险,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1. 感受电磁波的巨大价值。
2. 参与讨论辐射安全问题。
3. 学习科学防护知识。
4. 树立科技责任意识。
评价任务 列举科技应用:☆☆☆
说出安全建议:☆☆☆
表达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技术层面走向社会层面,认识电磁波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培养科技认同感。通过讨论辐射安全问题,破除迷信,传播科学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与升华 (一)、知识梳理:
1.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从生活出发,追溯了麦克斯韦的伟大预言,见证了赫兹的实验验证,认识了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变化的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了解了它作为横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的特性;并通过实验与探究,构建了完整的电磁波谱,认识到不同波段在通信、医疗、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 强调:“电磁波不仅是物理学的辉煌成就,更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
(二)、情感升华: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星空,接收到遥远星体发出的电磁信号时,那不仅是光,更是宇宙写给人类的情书。从赫兹实验室中的微弱火花,到如今全球互联的数字文明,电磁波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梦想,穿越时空,连接万物。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物理的奥秘,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责任的心守护科技之光,让无形的波,传递有温度的爱。”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主线。
2. 理解电磁波的科学意义。
3. 感受物理之美与科技力量。
4. 获得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
评价任务 复述核心概念:☆☆☆
说出主要应用:☆☆☆
表达学习感悟:☆☆☆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总结,既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又提升思想境界。引用诗意语言,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融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与对科技未来的憧憬,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 m/s,它是一种______(填“横”或“纵”)波。
3. 将下列电磁波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序:X射线、无线电波、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4. 下列设备中,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 )
A. 电熨斗 B. 电风扇 C. 微波炉 D. 洗衣机
二、拓展探究
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介绍,说明它是如何接收宇宙电磁波信号的。
2. 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方案,验证手机信号可以被金属屏蔽。写出实验器材、步骤与预期现象。
3. 以“假如没有电磁波”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想象并描述一个没有电磁波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①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②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 3×10 ,横
3. 无线电波 → 红外线 → 可见光 → 紫外线 → X射线
4. C
二、拓展探究
1. (示例)FAST利用巨大的球面反射镜,将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射电波(一种无线电波)聚焦到馈源舱,再通过接收机将电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供科学家分析天体信息。
2. (示例)器材:手机两部、金属饼干盒。步骤:将一部手机放入盒中并盖紧,用另一部拨打。现象:无法接通,提示关机或不在服务区。
3. (略,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5.3 初识电磁波及其应用
【左侧】
一、产生:变化的电场 变化的磁场 → 电磁波
(麦克斯韦预言,赫兹验证)
二、特性:
- 横波(E⊥B⊥传播方向)
- 真空中速:c = 3×10 m/s
- c = λf
【右侧】
三、电磁波谱(波长λ:长 → 短)
无线电波 → 微波 → 红外线 → 可见光 → 紫外线 → X射线 → γ射线
应用:通信、加热、遥控、照明、杀菌、成像、治疗
【底部】
科技之光,连接万物;理性使用,责任同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生活探秘”为主线贯穿全课,情境真实,任务驱动明确,学生参与度高。
2. 充分利用实验与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理论具象化,有效突破了“电磁场相互激发”的认知难点。
3. 注重科学史与科技前沿的融合,提升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
不足之处
1. 小组探究环节时间略紧,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可考虑提前发放材料预习。
2. 对电磁波能量与频率关系的讲解稍显简略,部分学生对电离辐射的理解仍存在困惑。
3. 课堂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够深入,如学生提问“为什么金属能屏蔽电磁波”,可进一步延伸至自由电子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