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音调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年八上物理(沪粤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音调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年八上物理(沪粤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9: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音调 教学设计
课题 2.2 音 调 单元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声学板块中 “声音的特性” 的内容之一,承接上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聚焦声音的第一个重要特性 —— 音调。教材以生活中不同音调的声音(如男女声差异、乐器高低音)为切入点,通过 “探究尺子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等实验,引导学生发现 “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进而引入 “频率” 概念,明确 “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的核心规律。整体内容以 “现象感知 — 实验探究 — 规律总结 — 实践应用” 为逻辑主线,注重通过实验突破抽象概念,为后续学习响度、音色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道声音的高低是音调,知道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学习判断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物理观念) 2、通过控制变量法对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从而了解怎么调节弦乐器的音调。(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学会运用身边的器具探究物理学问题,积极参与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结合音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 “音调” 具有丰富的生活感知经验,能直观区分声音的 “高低”(如知道唱歌时的高音与低音、说话时的尖声与粗声),但尚未将 “声音高低” 与 “发声体振动” 建立科学关联,对 “音调” 的认知停留在主观感受层面,缺乏对其物理本质(频率)的理解。教学中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实验(如尺子振动、橡皮筋发声)将 “振动快慢” 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 “频率” 与 “音调” 的关联,同时通过对比实验区分 “频率” 与 “幅度”,突破认知误区。
重点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2、知道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3、学会看不同音调的波形图;4、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难点 1、学会通过波形图判断声音音调的差异
材料准备 实验工具:刻度尺、音叉、粗细不同的琴弦、钩码、滑轮、小木块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随着演奏家按不同的琴键,我们能听到优美的乐器;我们能听到蚊子刺耳地在耳旁,而听不到比蚊子体型大的蝴蝶挥动翅膀的声音 ……这和声音的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身边的声音千差万别,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强,有的弱。声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区分它们呢?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声音的高低——音调 歌唱表演中,经常会看到女/男高音、女低(中)/男低音歌唱家的表演,他们的歌声或清亮高亢,或浑厚低沉…… 他们歌声的区别与声音的高低有关——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阅读活动1的内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因此,影响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是声源振动次数和所用时间之比 如果声源每秒振动 1 次,它的频率就是 1 Hz 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知识点二 用波形比较频率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音叉的频率不同 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少,频率较低,音调较低;振动次数多,频率较高,音调较高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约为 85 ~ 1 100 Hz 通常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高;女孩的音调比男孩高 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各不相同;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也不相同,其中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知识点三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乐器能够奏出乐器也是因为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如钢琴不同琴键振动的频率不一样,从而能发出不一样的音调弹奏乐曲 而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的乐曲呢? 阅读活动2内容,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运用控制变量法,依组改变弦的长度、粗细、张紧程度等进行实验,记录分析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有什么变化 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弦越短、越细、越紧,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弦越长、越粗、越松,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二胡、琵琶、小提琴、吉他等弦乐器都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利用不同弦的长短、粗细或松紧不同,演奏者就能演奏出各种旋律优美的乐曲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声音的高低由什么因素决定。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锯条振动越快 B.锯条振动越快,听到的声音越大 C.锯条振动越快,听到的声音越高 D.声音的高低由锯条振动的次数决定 2、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C ) A.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按压位置相同,从摩擦内弦换到外弦 C.加大弓和弦之间摩擦的力量 D.旋转弦轴,改变弦的松紧度 3、如图所示,在甲、乙、丙、丁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B ) A.敲打丁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D.只要物体振动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4、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A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甲、乙和丙 5、甲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256Hz,乙音叉发声时每分钟振动30720次,若将甲、乙音叉发出的声音分别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已知甲音叉发声的波形如图所示,则乙音叉发声的波形可能是( C ) A. B. C. D. 6、在学校运动会上,一阵阵为运动员的加油声是同学们声带的 振动 而产生的,声音通过 空气 (填传声的介质)传递到运动员耳中,女同学的声音一般会“尖细”一些,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一般比男同学 快 (填“快”或“慢”)的缘故。 7、实验用的音叉上通常刻有一个数值(如图),表示该音叉所产生声音的频率。若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两音叉,敲击512Hz的音叉时发出的声音的 音调 高。 8、某种苍蝇在飞行时1min内翅膀振动1800次,则频率是 30Hz (填写数值和单位)人类 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苍蝇发出的声音。 9、如图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由于乙梳子的齿数较多,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较 多 (多/小),即乙梳子振动的频率较 高 (高/低),其声音的 音调 较高。 10、新春音乐会上,一位女高音歌手和一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歌,如图所示是用软件采集到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男低音的声音的波形图是 乙 。(选填“甲”或“乙”) 11、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da=dc=dd<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ab (选填“a”“b”“c”或“d”); (2)若选择琴弦a和d,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琴弦长度 的关系 (3)如图2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甲、丁 图。 完成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点一 声音的高低 (1)音调 定义:声音的高低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 定义:声源振动次数和所用时间之比 符号:f 单位:Hz,赫兹,简称赫 知识点二 用波形比较频率 (1)振动次数少,频率较低,音调较低;振动次数多,频率较高,音调较高 知识点三 探究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结论:弦越短、越细、越紧,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弦越长、越粗、越松,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 与教师共同归纳小结 复习知识点,巩固知识
板书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内容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