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溶 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 的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纯净物不是溶液;溶液都是透明的。
2.溶液的组成
(1)溶剂:起 作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溶质:被 的物质。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固液混合,固为质;气液混合,气为质;液液混合,少为质;若有水在,水为剂。
3.溶液的特征:具有 性和 性。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的相对大小 大于 小于 等于
溶液温度 无明显变化
实例 氯化钠
三、溶液的意义
1.土壤里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于水、形成溶液后,才容易被植物根部吸收。
2.动物摄取的养分,也要先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利用。
3.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4.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
5.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课时1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梳理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与 之比叫作溶质质量分数。
(2)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溶液的质量= 。
3.溶液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依据:溶液变化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1)加水稀释的计算公式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水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加稀溶液稀释的计算公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浓缩的计算公式
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蒸发掉水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式中的各种量都是以质量表示的,不得以体积数据代替。在计算中如需把体积换算成质量,可以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
课时2 溶液的配制
知识梳理
溶液的配制
1.溶液配制实验需要的仪器
配制50 g 1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的仪器有 、 、 、 、药匙、胶头滴管。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1)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 和溶剂的 。
(2)称量:称量溶质质量时所用的仪器为 ,量取所需溶剂的体积时所用的仪器为 。
用易潮解的物质或有腐蚀性的试剂配制溶液时,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3)溶解: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在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为 。
(4)装瓶存放: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注明 和 ),放入试剂柜中。
第三节 物质溶解的限度
课时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梳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1)对于不同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最大溶解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此类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时,要升高温度。
课时2 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梳理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 。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三个误区” (1)完全溶解≠饱和状态,即固体完全溶解不一定达到饱和状态。 (2)100 g溶剂≠100 g溶液,即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是溶液 质量。 (3)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一般不同,因此一定要指明是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 。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随压强增大而 ,随温度升高而 。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按体积计算,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按质量 计算。
二、溶解度曲线
1.概念:用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3.结晶
(1)概念:固体物质从它的 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作结晶。
(2)降温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的物质,可以通过 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晶体析出。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①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均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减少溶质或增加溶剂均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②改变温度,升温或降温取决于溶解度曲线的坡度。上升型(如甲):升高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降型(如丙):降低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升降情况,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①曲线为陡升型(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程度较大的),如甲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使溶质析出或提纯甲。
②曲线为缓升型(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程度不大的),如乙只能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质析出或提纯乙。
第一单元 溶 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一、1.均一 稳定
2.(1)溶解 (2)溶解
3.均一 稳定
二、降低 升高 硝酸铵 氢氧化钠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课时1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1)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
2.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课时2 溶液的配制
1.托盘天平 量筒 烧杯 玻璃棒
2.(1)质量 体积
(2)托盘天平 量筒
(3)搅拌,加速溶质溶解
(4)试剂名称 溶质质量分数
第三节 物质溶解的限度
课时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把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课时2 物质的溶解度
一、1.(1)一定温度 100 g 饱和 (2)②温度
2.(1)1体积 体积数 (2)增大 减小
二、1.溶解度 温度
2.>10 g 1 g~10 g 0.01 g~1 g <0.01 g
3.(1)饱和溶液 (2)较大 冷却热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