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23: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第二单元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个方面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单元核心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单元任务群目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3.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1.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4.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 1.推荐阅读:《太阳时钟》(乌纳.雅各布)。2.实践活动:(1)观察自己的生活,积累习作的素材。(2)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寒、径”等10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会写“庭、相”等6个字。2.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执教时间 2025年 ___ 月 ___日
前置学习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思考问题:这三首诗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1.欣赏有关秋天的图片。教师揭题: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2.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三首古诗。过渡:我们今天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板书:望洞庭) 1.欣赏秋天的图片2.感受秋天的美景,说出秋天的特点。
二、学习《望洞庭》 二、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1.学生根据学习单,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望洞庭》。(出示课件5)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指导读好停顿。指名读或小组读古诗。指导读准多音字“磨”。了解诗人刘禹锡。(3)交流诗题、诗意。解诗题。结合注释了解“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望洞庭”就是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两相和”的意思。提问:你见过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样的 (指名让学生交流后,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静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洞庭湖湖面微波粼粼的图片,以及铜镜的图片,理解这句诗描写的是“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就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的景象。明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意。(板书:水平如镜——静)4.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了解“白银盘”是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结合注释理解“青螺”是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出示课件11)(板书:白银盘、青螺——美)明确“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板书:意境优美)5.总结方法。(1)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2)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6.全班齐读《望洞庭》。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2. 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3.学生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4.学生尝试背诵,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三、指导书写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3)2.指导书写生字“庭、相、未”。(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重点指导“庭”,教师范写。(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5. 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四、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1)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2)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3.拓展延伸。《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