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2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水泥道的美。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4.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5.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2.能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执教时间 2025年 月 ___日
前置学习 朗读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圈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多媒体展示水泥道的画面,导入:同学们,水泥道大家都见过,普普通通,并不引人注目。但是深秋一到,一夜秋雨,水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3.学生齐读课题。4.聚焦课题,引发学生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预设:梧桐树的落叶。 1.学生思考。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课文,明确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通句子。2.学习生字词。(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提示:“靴”读xuē,要防止学生“读半边”而误读。(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3)重点指导识记“洼”“靴”。“洼”字可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蛙、娃、挂”等熟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为进一步理解“洼”的字义,多媒体展示水洼的图片,明确:“洼”形旁是“氵”,意思是凹陷的地方。“靴”字,可组词“雨靴”“马靴”,“靴”就是帮子较高的鞋,大多是皮革做成的,因此是革字旁。(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学生认读生字,互相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都写了几部分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梳理、规整,厘清课文的大致内容。1-4自然段:雨后上学5-9自然段:水泥道美景10-11自然段:发出赞叹3.请学生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说一说:雨后上学去,“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如:先观察到了“明朗的天空”可以把这个词语圈出来。预设:明朗的天空、地面还是潮湿的、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4.聚焦“明朗的天空”,指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1)请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预设1:学生可能会找近义词“晴朗”。预设2:学生可能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也解释了“明朗”的意思。(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指导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①分解组合:把“明朗”可分解为“明亮+晴朗”来理解。②找近义词:找“明朗”的近义词“晴朗”来理解。③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中“天开始放晴了”“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来理解“明朗”。④联系生活:联系我们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理解“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5.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1.学生朗读并讨论交流。2.学生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边读边圈画“我”看到的景象。3. 学生交流景物。4.学生朗读1-4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巩固练习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重点指导“晶、印、规、迟”,教师范写。(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4)指导书写“水泥、放晴”等15个词语。2.课堂演练。 学生书写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