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科技 第8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
课题 发现身边的数据 单元 单元三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发现身边的数据》该课时教材编排了“单元导入—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数据,能够理解自身身体健康指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为现实生活服务。教材编排合理,教学环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 1、对生活中的数据产生好奇和兴趣,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常见物品(如食品包装袋、课程表)上的数据信息。 2、能将一个简单的数据调查任务(如“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分解成“设计问题-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分享结果”几个基本步骤。 3、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数据探究任务,体验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过程(如共同在线编辑一份简单的调查结果表)。 4、认识到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在数据收集和记录活动中,要坚持诚实、客观的原则,不随意编造和修改数据。
重点 一、有哪些体检工具二、设计个人体检表三、如何测量数据
难点 1、如何测量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1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板书课题。 观看板书课题,引入教学主题 激发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思考、探讨和交流。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博士爷爷,进入四年级后,我 的好多同学一下子就长高了很多, 可是我发现不少人总喜欢驼着背。我看黑板的时候还老看不清 上面的字,是不是近视了啊?我们应当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 从而密切监测身体的各项状况。通过 收集和分析健康数据,我们能够准确判断身体是否出现异常,从而及时采 取应对措施,确保身体健康哦!一 、有哪些体检工具说一说我们身边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体检?可以获取哪些健康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就可以获取?如何将这些数据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二、设计个人体检表做一做 请你来设计一下,个人体检表里面应该包含哪些个人及身体健康相关数据?又如何清晰地展示出来? 首先要想好需要收集 哪些 数据(身高、体重、视力等),然后把它们 分门别类 地放好,最后用 清晰、规范 的方式(表格+单位+符号)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能通过长期记录发现身体变化的规律哦!三、如何测量数据想一想如何测量身高、体重、视力?测量工具放置在教室里的哪个地方可以最便于大家测量? 一:测量身高工具:身高尺方法:1.拖鞋:脱掉鞋子站在身高尺前。2.站姿:脚后跟、臀部、肩胛骨和后脑勺这四个点贴近墙面。眼睛平视前方不抬头不低头。3.测量:另一个人拿一本硬皮书,轻轻从头顶上划过直到贴近墙面。4.读数:平视刻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二. 测量体重 工具: 电子体重秤(比机械的更易读)。方法:1.摆放: 将体重秤放在 坚硬平整的地面 上(不要放在地毯或软垫上,否则不准)。2.归零: 确保秤的显示屏数字为“0”。3.测量: 脱掉鞋子和厚重的外套,轻轻站到秤的中间,身体站直,不要晃动。4.读数: 待数字稳定后读数,记录下数值(单位:千克,kg) 3. 测量视力 工具: 标准视力表(E字表或C字表)。 方法: 1.距离: 站在距离视力表 5米 远的地方。2.遮盖: 用干净的遮眼板(或小纸杯)先遮住一只眼, 测量完一只再测另一只 。3.辨认: 从最大的“E”开始,从上往下指,说出“E”的开口方向(上、下、左、右)。4.记录: 记录能看清楚的最小那一行所对应的数字(如:5.0、4.9)。如果某一行有一半看不清,记录为(如:4.8 )。规划好身高、体重、视力测量区以后,就让我们推举出身高、 体重、视力的测量员与记录员,给全班同学来一个体检吧。想一想,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来解决,这就像一个探索真理的小侦探游戏: 解决分歧“四步走” 第一步:保持冷静,尊重对方 1.不要争吵: 首先要做的是停止争论“我对你错”。记住,我们的目标是 找到准确的数据 ,而不是赢得一场辩论。 2.尊重对方: 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是在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相。可以说:“我们的结果不一样,真好!让我们一起找出原因吧。” 第二步:立即重新测量(复核) 1.一起操作: 提出分歧的双方 一起 重新测量一次。 2.交换角色: 上次读数的同学这次来操作工具,上次操作的同学来读数。这样可以避免总是一个人操作失误。 3. 共同确认: 一起看清楚刻度、一起听清读数,确保这次的结果是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步:如果重新测量后还有分歧,开始“排查”如果重新测量后大家的读数还是不一样,那说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需要像科学家一样 排查各种可能性 : 体重秤/身高尺: 它是否放在 平整 的地面/墙上了?它的显示数字在测量前 归零 了吗? 视力表: 测量的同学是否站够了 5米 的准确距离? 测身高: 被测的同学是否 站直 了?脚后跟、背和头是否都贴紧墙了?书本是否水平地压下去了? 测体重: 是否有人碰到了秤或被测的人?被测的人是否在晃动? 测视力: 是否严格地 一只眼一只眼 地测?遮眼板是否完全遮住了另一只眼? 读数的同学 视角 是否正确?有没有斜着看刻度?(视线应该与刻度平齐) 是否看错了单位或看串了行? 第四步:引入“第三方”仲裁 如果以上步骤都做了,大家还是无法达成一致,这时就需要一个公平的“裁判”。 最佳裁判:老师。 请老师来帮忙测量一次,他的结果通常会被大家认可。 或者:另一位同学。 请一个没有参与之前争论的同学,用同样的工具和方法重新测量一次,以他的结果为准。四、拓展延伸1、身边的数据2、从解决分歧四步走我们学会了什么?3、还有哪些常见的生活数据?4、课后与家长一起收集一组家庭的生活数据吧! 了解我们体检需要用到哪些工具。了解如何设计个人体检表。 了解如何测量数据。 学生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茅以升在那个时代建桥的意义。 便于了解我们收集数据前需要准备的工具。了解如何在收集数据前做好准备。 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更多。
布置作业 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收集家庭生活数据的全过程,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数据发现家”,完成了精彩的探索!我们学会了如何科学测量身高、体重、视力,并合理规划教室工具布局,高效协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数据的价值——不仅要会用工具收集,更要秉持求真、诚信的态度去记录和运用。希望大家从此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用科学的态度创造未来! 分组总结归纳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学习、记忆及勾画知识点 明确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单元3 活动一
发现身边的数据
(川教版)四年级
上
1
核心素养目标
3
集思广益
5
拓展延伸
7
板书设计
2
新知讲解
4
动手实践
6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8
01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社会责任
认识到数据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在数据收集和记录活动中,要坚持诚实、客观的原则,不随意编造和修改数据。
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数据探究任务,体验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过程(如共同在线编辑一份简单的调查结果表)。
能将一个简单的数据调查任务(如“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分解成“设计问题-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分享结果”几个基本步骤。
对生活中的数据产生好奇和兴趣,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常见物品(如食品包装袋、课程表)上的数据信息。
02
新知讲解
单元导入
博士爷爷,进入四年级后,我 的好多同学一下子就长高了很多, 可是我发现不少人总喜欢驼着背。
我看黑板的时候还老看不清 上面的字,是不是近视了啊?
02
新知讲解
单元导入
我们应当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 从而密切监测身体的各项状况。通过 收集和分析健康数据,我们能够准确 判断身体是否出现异常,从而及时采 取应对措施,确保身体健康哦!
03
集思广益
说一说
我们身边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体检?可以获取哪些健康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就可以获取?如何将这些数据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
03
集思广益
说一说
工具名称 可以获取的健康数据
体重秤 体重
卷尺/身高尺 身高、腰围、臂长等
手表/手机(秒表功能) 心率(脉搏)、运动时间
04
动手实践
做一做
请你来设计一下,个人体检表里面应该包含哪些个人及身体健康相关数据?又如何清晰地展示出来?
首先要想好需要收集 哪些 数据(身高、体重、视力等),然后把它们 分门别类 地放好,最后用 清晰、规范 的方式(表格+单位+符号)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健康状况,还能通过长期记录发现身体变化的规律哦!
04
动手实践
做一做
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小明
性别 男
年龄/年级 10岁/四年级
身高测量数据
身高 152cm
体重 35kg
心率/脉搏 140
视力检查
左眼视力 5.1
右眼视力 5.1
是否佩戴眼镜 否
其他健康数据
运动能力 跳绳:130/分 仰卧起坐:50/分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如何测量身高、体重、视力?测量工具放置在教室里的哪个地方可以最便于大家测量?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一:测量身高
工具:身高尺
方法:
1.拖鞋:脱掉鞋子站在身高尺前。
2.站姿:脚后跟、臀部、肩胛骨和后脑勺这四个点贴近墙面。眼睛平视前方不抬头不低头。
3.测量:另一个人拿一本硬皮书,轻轻从头顶上划过直到贴近墙面。
4.读数:平视刻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二. 测量体重
工具: 电子体重秤(比机械的更易读)。
方法:
1.摆放: 将体重秤放在 坚硬平整的地面 上(不要放在地毯或软垫上,否则不准)。
2.归零: 确保秤的显示屏数字为“0”。
3.测量: 脱掉鞋子和厚重的外套,轻轻站到秤的中间,身体站直,不要晃动。
4.读数: 待数字稳定后读数,记录下数值(单位:千克,kg)
3. 测量视力
工具: 标准视力表(E字表或C字表)。
方法:
1.距离: 站在距离视力表 5米 远的地方。
2.遮盖: 用干净的遮眼板(或小纸杯)先遮住一只眼, 测量完一只再测另一只 。
3.辨认: 从最大的“E”开始,从上往下指,说出“E”的开口方向(上、下、左、右)。
4.记录: 记录能看清楚的最小那一行所对应的数字(如:5.0、4.9)。如果某一行有一半看不清,记录为(如:4.8 )。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规划好身高、体重、视力测量区以后,就让我们推举出身高、 体重、视力的测量员与记录员,给全班同学来一个体检吧。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想一想,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步骤来解决,这就像一个探索真理的小侦探游戏:
解决分歧“四步走”
第一步:保持冷静,尊重对方
1.不要争吵: 首先要做的是停止争论“我对你错”。记住,我们的目标是 找到准确的数据 ,而不是赢得一场辩论。
2.尊重对方: 对方提出不同意见,是在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相。可以说:“我们的结果不一样,真好!让我们一起找出原因吧。”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第二步:立即重新测量(复核)
1.一起操作: 提出分歧的双方 一起 重新测量一次。
2.交换角色: 上次读数的同学这次来操作工具,上次操作的同学来读数。这样可以避免总是一个人操作失误。
3. 共同确认: 一起看清楚刻度、一起听清读数,确保这次的结果是双方都认可的。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第三步:如果重新测量后还有分歧,开始“排查”
如果重新测量后大家的读数还是不一样,那说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需要像科学家一样 排查各种可能性 :
体重秤/身高尺: 它是否放在 平整 的地面/墙上了?它的显示数字在测量前 归零 了吗?
视力表: 测量的同学是否站够了 5米 的准确距离?
测身高: 被测的同学是否 站直 了?脚后跟、背和头是否都贴紧墙了?书本是否水平地压下去了?
测体重: 是否有人碰到了秤或被测的人?被测的人是否在晃动?
测视力: 是否严格地 一只眼一只眼 地测?遮眼板是否完全遮住了另一只眼?
读数的同学 视角 是否正确?有没有斜着看刻度?(视线应该与刻度平齐)
是否看错了单位或看串了行?
05
开动脑筋
想一想
第四步:引入“第三方”仲裁
如果以上步骤都做了,大家还是无法达成一致,这时就需要一个公平的“裁判”。
最佳裁判:老师。 请老师来帮忙测量一次,他的结果通常会被大家认可。
或者:另一位同学。 请一个没有参与之前争论的同学,用同样的工具和方法重新测量一次,以他的结果为准。
05
拓展延伸
1、身边的数据
05
拓展延伸
2、从解决分歧四步走让我们学会了什么?
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对数据诚实、负责。随便记一个数,或者因为怕麻烦而接受一个可能错误的数据,我们的整个调查就失去了意义。这就是 信息社会责任 。
科学需要可重复性: 一个准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可以被重复 的。如果换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就能得到差不多的结果,那这个数据就是可靠的。
工具和方法需要标准化: 为了避免以后的分歧,我们应该在开始测量前,就 统一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读数规则 。比如,所有人都约定好体重秤要放在瓷砖地上,而不是地毯上。这就是在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团队合作与沟通: 解决问题靠的是合作与沟通,而不是争吵。
05
拓展延伸
3、还有哪些常见的生活数据?
一、关于“我的家”的数据(家庭数据)
消费数据: 水电燃气费的读数、买菜的花费、外卖订单数量。
物品数据: 冰箱里的食物种类、书架上的书本总数、衣柜里衣服的件数。
二、 关于“我的学校”的数据(校园数据)
班级数据:
全班总人数、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最喜欢的学科/食物/颜色统计。
班级图书角的书本借阅量。
05
拓展延伸
4、课后与家长一起收集一组家庭的生活数据吧!
实践操作:
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收集家庭生活数据的全过程,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07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数据发现家”,完成了精彩的探索!我们学会了如何科学测量身高、体重、视力,并合理规划教室工具布局,高效协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数据的价值——不仅要会用工具收集,更要秉持求真、诚信的态度去记录和运用。希望大家从此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用科学的态度创造未来!
08
板书设计
在线购物初体验
一、有哪些体检工具
二、设计个人体检表
三、如何测量数据
课后作业:
1、请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一次家庭数据的收集以及整理。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