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2019高一册数学必修第一册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 集合的概念
课型 概念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自然语言法、列举法、描述法在理解集合含义及特性过程中,运用元素分析法分析集合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 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学习难点 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如各种数集、不等式的解集、点集等,这是学习集合知识特别是抽象集合概念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集合知识,不断补充与完善知识结构.
核心知识 元素和集合的含义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元素、集合及其关系的表示集合的表示方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含情景设计、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等内容) 教师个人复备
(一)温故知新回顾初中知识: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如自然数集合、有理数集合等)提问:什么是方程的解集?(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集)引入新课:提问:集合在数学中有什么作用?(引入集合的概念,说明集合是数学的基础语言)3.“集合”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 解释为:许多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康托尔(G.Cantor,1845-1918).德国数学家,集合论创始人.人们把康托尔于1873年12月7日给戴德金的信中最早提出集合论思想的那一天定为集合论诞生日. 在现代数学中,集合是一种简洁、高雅的数学语言,我们怎样理解数学中的“集合”?(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激活学生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建议:教师提问,指定学生代表回答。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与方程解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奠定基础。)(二)情景引入军训通知:展示军训通知:“9月1日8:00,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提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引出集合的概念)生活实例: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集合”,如“开会集合” “队伍集合”等,这些“集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集合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集合的概念,增强对集合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知和生活实例中的共同点,总结集合的含义。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探究点1:集合的含义实例分析:展示实例:1~10以内的所有偶数;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所有正方形;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方程的所有实数根;地球上的四大洋。提问:这些实例中,每组对象的全体能否组成集合?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含义)定义集合: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集)。表示方法: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集合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自行归纳得到集合的定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意识。强调集合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注意符号的规范使用。)(四)探究点2: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提问:给定一个集合,如何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引出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定义: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要么是该集合中的元素,要么不是,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提问:集合中的元素是否可以重复?(引出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定义: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无序性:提问:集合中的元素是否有先后顺序?(引出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定义: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先后顺序,即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避免理解偏差。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自主发现集合元素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师通过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集合元素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举出更多实例,巩固对集合元素特性的理解。)(五)探究点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定义: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的方法叫做列举法。实例: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注意事项:元素间用逗号隔开,元素不重复,元素无顺序。描述法:定义: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实例:不等式x-7<3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Rx<10}。注意事项:弄清元素所具有的形式,描述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普遍性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掌握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练习,掌握集合表示方法的规范使用。)(教学建议: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集合表示方法的规范使用,避免常见错误。)(六)探究点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常用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正整数集: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或N+。整数集: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Z。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记作Q。实数集: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记作R。实例:提问:0是否属于自然数集N?(属于)提问:-1是否属于整数集Z?(属于)提问:是否属于有理数集Q?(不属于)(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常用数集的定义和范围,避免混淆。引导学生通过判断实例,加深对常用数集符号的记忆和理解。)(教学建议:教师通过提问和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常用数集的定义和范围。引导学生总结常用数集的符号和定义,帮助学生记忆。)(七)典例分析例题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解:(1)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那么.(2)设方程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由于元素完全相同的两个集合相等,而与列举的顺序无关,因此一个集合可以有不同的列举方法.例如,例1(1)的集合还可以写成等.注意:①由于元素完全相同的两个集合相等,而与列举的顺序无关,因此集合可以有不同的列举方法.例如,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元素。例题2: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A;(2)由大于10且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B.解:(1)设,则x是一个实数,且.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2)设,则x一个整数,即,且.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有11,12,13,14,15,16,17,18,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列举法的使用方法,理解列举法的规范性。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集合表示方法的规范使用,避免常见错误。)(教学建议:教师通过板书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列举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列举法的规范使用,避免重复和遗漏。) 1.下列几组对象可以构成集合的是( )A.充分接近π的实数的全体 B.善良的人C.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D.某单位所有身高在1.7m以上的人【答案】D【知识点】判断元素能否构成集合【分析】研究是否能组成集合,只需观察描述的对象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再逐一检验即可.【详解】解:选项,,所描述的对象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故不能构成一个集合,选项的标准唯一,故能组成集合.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的概念,属于基础题.2.已知集合,则( )A. B. C. D.【答案】D【知识点】列举法表示集合【分析】通过解方程求得集合.【详解】依题意:,由解得或或,所以.故选:D3.已知,则( )A. B. C. D. 【答案】C【知识点】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分析】集合为一个点集,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得到答案.【详解】因为,故当时,,从而点在抛物线上,即.故选:C.4. 设集合,集合且,则( )A. B. C. D.【答案】C【知识点】列举法表示集合、描述法表示集合【解析】对A中元素进行讨论,若满足且则此元素是B集合中的元素.【详解】集合,集合,当时,可得;当时,可得;当时,可得.综上.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属于基础题.5.若,则的可能值为( )A.0,2 B.0,1C.1,2 D.0,1,2【答案】A【知识点】利用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求参数、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求参数【分析】根据,分,,讨论求解.【详解】因为,当时,集合为,不成立;当时,集合为,成立;当时,则(舍去)或,当时,集合为,成立;∴或.6.已知集合,若,则实数a的值为( )A.或4 B.2 C.-2 D.4【答案】C【知识点】利用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求参数、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求参数【解析】由集合元素的特性和2属于集合A,直接计算判断求解即可得出答案.【详解】由集合,可得,则得,,又因为可得,解得,即C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元素特性的利用,考查了由元素属于集合求参数的问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教学建议: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每个选项,理解集合的定义和元素特性。引导学生总结判断集合的标准,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7.已知集合,且是中的一个元素,则( )A. B.或3 C. D.或【答案】A【知识点】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求参数【分析】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可得出关于实数的等式,利用集合元素满足互异性可得出实数的值.【详解】集合,且.①当时,,此时,,集合中的元素不满足互异性,故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时,(舍)或.若,则,此时集合,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A.8.(多选题)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D【知识点】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分析】根据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对于A,0是自然数,则,故A正确;对于B,不是整数,则,故B错误;对于C,是整数,则,故C错误;对于D,是无理数,则,故D正确.故选:AD.9.(多选题)设集合,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C【知识点】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解析】求出集合,,利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判断正确结果.【详解】解:集合,,,,,,.∴AC选项均不正确,BD选项正确.故选:A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基础题.10.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解析】根据,且可得:时,时,时,;时,时,时,;故.(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集合定义和集合元素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判断实例,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教学建议: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教材习题:1.必做题:教材第5页 --- 习题1.1 --- 第2题2.探究性作业:教材第5页 --- 习题1.1 --- 第2题
教学反思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逐步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