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沁园春·长沙(上)
你可以不做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情画意。
余光中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朱光潜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积累字词,了解词的有关知识,诵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词的意象,并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感受词人博大的胸襟和革命壮志,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学习目标
第壹章
认 识 作 者
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人,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第贰章
文体知识
词
词来自民间文学,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本是配乐歌唱,始称“曲子词” ,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 另有别称“诗余” ,如《草堂诗余》) ,“乐府”,如《东坡乐府》
词的组成
1.词牌
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与曲调有关。
2.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沁园春: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二)依词的流派来划分: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一)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
词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及以上)。
第叁章
整体感知
字词
沁园春( ) 橘子洲( )
百舸( ) 寥廓( )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ɡě
qìn
jú
liáo
kuò
zhēnɡ
rónɡ
qiú
è
1、听范读,注意正音,注意语气。
2、读一读以下字词。
3、订正学案字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动动手指,划分停顿
2、跟随范读,大声朗读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读译文,感受诗意——上阙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读译文,感受诗意——下阙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携、忆、记
忆过去事 言心中志
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
从景,情,思三个方面分析本词
立 看怅问 携忆 记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 客观
议论、抒情 主观
双阕的词,大多上阕以客观为主,下阕以主观为主。
阅读落实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第一层次,叙述
第二层次,描写(景物),是理解的主体
→写景
第三层次,主观抒情,对前文的总结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1.开头三句:包含什么信息?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做各种调整、变化,往往体现出和规范的语法不同的表达形式。“独立”三句的常规语序应该是:
(在)橘子洲头,
(看)湘江北去,
(我)(在)寒秋(中)独立。
1.时间——寒秋
2.地点——橘子洲头
3.人物—作者
倒装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作用:
把“独立”置于句首,与“寒秋”对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全词定下了一个豪迈奔放的调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来到韶山,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确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1.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2.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3.“独立寒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中流砥柱气概。
“意象”简释
“情”“志”——意
作者的思想感情
“景”“物”——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融合
形成
意象
意境
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知识链接】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①树木类:黄叶、竹、松柏、梧桐、柳
②花草类:花落、菊、兰、梅、牡丹、草
③动物类:子规、猿猴、鸿鹄、鱼、(孤)雁、鹰、
④风霜雨雪水云类:海、江水、春风、东风、西风、霜、雪、露、云
在本文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这些意象是怎么描绘的?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看”字领起上阕七句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的描写
意象---手法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
鱼
远望
近观
——仰视
——俯视
静
动
生机盎然
色彩绚丽
充满生机
意境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近相间、自上而下、动静结合,对比鲜明
湘江秋景图
转换视角
(群山)
(天空)
(水底)
(江中)
红遍
尽染
碧透
争流
击
翔
诗词讲究“炼字”,这些词语中哪些词特别有表现力,为什么?
1.比较“万山红遍”与“万山红艳”
“染”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层林由绿变红的动态过程,生动形象;也可以暗指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艳”只写出了颜色的热烈,与“红”字意思上重复了,而“遍”字还写出出了红之广。
2.分析:“染”字 。
3.“漫”与 “满”:
4.“争”与“逐”:
5.“击”与“飞”:
6.“翔”与“游”:
7.“竞”与“都”:
“漫”写出了江水溢满波动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击”写出雄鹰翱翔天际的力量感
“翔”生动表现游鱼在清澈的水底
自由轻快地嬉戏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从状态:
静态 火红的枫林,
动态 “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词人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从空间:
山上 “层林”,
江中 “百舸”,
空中 雄鹰,
水底 游鱼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出。 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怅:原“失意”。在此处是由深思而引发的慷慨激昂的心绪。
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主人呢?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由写景过渡到抒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点明主旨、诗眼
峥嵘岁月图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看到的景色,
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
由“独游”到“众游”,从“今游”到“昔游”,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峥嵘岁月图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正当,正好,正该……既有满满的自豪,又有多多的鼓励,还有深情的回味。
峥嵘岁月图
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群体形象?
(可用原句回答)
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群体形象? (可用原句回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
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年龄气质
精神状态
战斗行动
粪土:名词活用作意动,视······为粪土。
万户侯:原意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意思:把当年的万户侯实为粪土,表现了对军阀统治的蔑视。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字领起七句对往昔充满革命激情的学习、斗争生活的回忆。
中流击水图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奋发自信的气度,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七古·残句
“水击三千里”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同学少年
上阕:
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
(景中寓情)
下阕:
忆过去事 言心中志
(情中显志)
独立寒秋图
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峥嵘岁月图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图
写作技巧
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湘江秋景图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写景】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情】,抒写出革命青年【同学少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情感主旨】
归纳总结
方法积累
从《沁园春.长沙》中了解几个鉴赏诗词的角度和方法:
1.物象——画面——情感
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内涵
(动词 形容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 长沙》情感示意图——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豪壮
欣喜
忧思
自信
豪迈
第肆章
巩固练习
1.《沁园春·长沙》点明时地的三句是:
2.《沁园春·长沙》对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的六句是:
3.《沁园春·长沙》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的深沉思考的三句是:
高考情景式默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5.《沁园春·长沙》中表达了词人视反动统治者如粪土的诗句是:
6.《沁园春·长沙》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三句是: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操《短歌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拓展1
评议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何不同,为什么?
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作者笔下,秋虽然给人以“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有关。毛泽东不是普通的书生,他是一个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有博大的胸襟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词作也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眼中的秋景是蓬勃绚烂的。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 __有关;词题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
2.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一种 的气氛?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红军 的什么情感?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忆秦娥
娄山关
曲调
内容
冷峻悲烈、慷慨雄浑
踏平险阻的坚决与英勇无畏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江中)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群山)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