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质点 参考系 时间》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是整个力学学习的起点。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质点”概念,强调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接着讲解参考系的选择对运动描述的影响,并以列车时刻表为例说明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该节内容为后续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定律等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初中物理基础,对机械运动有初步感知,但缺乏抽象建模能力。生活中虽常接触“动”与“静”的判断,却未意识到其依赖于参考系。学生易将物体本身大小作为能否视为质点的唯一标准,忽略“问题本质是否受形状影响”。此外,时间与时刻的概念混淆较为普遍。教学中需借助情境探究和思维引导,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建立科学的物理观念。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将其视为理想化模型的意义,能判断实际物体在何种情况下可看作质点。
2. 掌握参考系的作用,理解运动描述的相对性,能在不同参考系中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比较、抽象和理想化的方法构建“质点”模型,提升模型建构能力。
2. 能区分时间与时刻的物理含义,掌握用时间轴表示两者关系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
1. 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否将地球视为质点研究公转”的驱动性问题,开展小组讨论与论证。
2. 设计观察实验:以教室为背景,记录同学行走路径的时间节点,体会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物理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 意识到精确描述运动需要统一标准(如参考系、时间单位),增强规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质点的概念及其条件判断
2. 参考系对运动描述的影响
难点
1. “能否视为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本质而非物体大小
2. 时间与时刻的区分及在时间轴上的表示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模型、轨道、秒表、激光笔、教室监控视频片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播放航天发射视频,引发思考。 (一)、展示我国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升空的高清视频片段。
画面缓缓推进:烈焰喷涌,大地震颤,长征五号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教师轻声解说:“这是中国航天的力量,是速度与激情的完美结合。”随后暂停视频,提问:“当我们说‘火箭起飞了’,我们是如何判断它在运动的?”
引导语:同学们可能会说“因为它离开了发射塔”,那如果我们在太空中看呢?如果没有参照物,我们还能不能判断它的运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物理问题——我们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章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 时间》,揭开运动描述的秘密。
二、讲述伽利略观测木星卫星的故事。 (一)、引入历史背景,激发兴趣。
教师娓娓道来:“早在17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用他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当时人们震惊不已——原来不是所有天体都绕地球转!但你们知道吗?伽利略在记录这些卫星运行轨迹时,必须选择一个固定的‘背景星空’作为参照,否则根本无法确定它们的位置变化。”
过渡语: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而宇宙中的一颗星,若无参照,便失去了方向。正是从那时起,人类开始系统地思考:运动是什么?怎样才算“动”?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核心概念——参考系。 1. 观看视频,感受震撼。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3. 倾听故事,产生好奇。
4. 进入学习状态,期待新知。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表达清晰:☆☆☆
参与度高:☆☆☆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航天场景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设置认知冲突——没有参照物能否判断运动?再借伽利略的历史案例揭示参考系的重要性,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实现情感与知识的双重导入。
建构模型 理解质点
【12分钟】 一、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一)、展示三组图片对比:高铁行驶、地球公转、体操运动员翻滚。
教师依次呈现三幅动态图:第一幅是京沪高铁飞驰在平原上;第二幅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模拟图;第三幅是一位体操运动员在空中完成空翻动作。
提问:“如果我们想研究高铁从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间,能不能把它简化成一个点来处理?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能不能当成一个点?而研究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时,还能不能这样简化?”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并要求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后不急于评判,而是继续追问:“为什么有的可以简化,有的不行?是不是因为高铁比地球小?”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高铁小所以能简化,地球太大不能。”教师随即纠正:“其实关键不在大小,而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二、提炼定义,建立理想模型。 (一)、讲解“质点”概念,强调“理想化”属性。
教师板书:“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重点解释:“注意!这不是说物体真的变成了点,而是我们在头脑中构建的一个理想模型。就像地图上的城市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样,虽然城市很大,但在全国地图上我们只关心它的位置。”
举例深化:比如计算飞机从广州飞往乌鲁木齐的飞行时间,我们关注的是整体位移和速度,机翼是否振动、机身多长都不重要,因此可视为质点。但如果研究飞机起飞时机翼的受力变形,就不能再简化了。
三、辨析误区,强化判断逻辑。 (一)、设置典型辨析题,引导学生反思。
教师出示三个判断题:
1. 很小的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如电子);
2. 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如地球);
3. 做平动的物体一定可以看成质点。
让学生举手表决,并邀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阐述理由。教师总结:“能否视为质点,唯一的标准是‘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涉及物体自身的大小和形状’。例如地球虽大,研究公转时可视为质点;乒乓球虽小,研究旋转发球时就不能视为质点。” 1. 分组讨论三种情境。
2. 表达观点并听取他人意见。
3. 反思原有认知偏差。
4. 理解质点的本质是模型。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逻辑推理:☆☆☆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鲜明的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大小决定能否简化”的错误前概念;借助历史类比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模型”的科学价值;设置辨析题促进深度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究运动 揭示参考系
【13分钟】 一、现场实验,体验运动相对性。 (一)、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相对运动。
教师邀请甲同学站在讲台上不动,乙同学从教室后方走向前方。先让全班以地面为参照,描述乙的运动:“乙同学向前走。”然后提问:“如果甲同学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会怎么描述乙的运动?”答案仍是“乙向我走来”。
接着,教师改变情境:“现在假设甲同学也在缓慢向前走,速度比乙慢。请问,甲看到乙是在前进还是后退?”
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甲会觉得乙在靠近自己,也就是仍在前进,但速度变慢了。”
进一步提问:“如果甲的速度和乙一样快呢?”学生回答:“看起来乙是静止的。”
教师总结:“同一个运动,在不同的人看来,结果竟然不同!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二、动画演示,直观呈现差异。 (一)、播放两辆汽车同向行驶的动画。
屏幕上显示两条平行车道,A车以60km/h行驶,B车以80km/h同向行驶。分别以地面、A车为参考系观察B车的运动。
教师提问:“以地面为参考系,B车速度是多少?以A车为参考系呢?”
学生回答:“地面视角是80km/h,A车视角是20km/h。”
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坐在A车上,会感觉B车只是慢慢地超过我们。这说明,描述运动必须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考系。”
三、拓展应用,联系科技前沿。 (一)、介绍北斗导航系统中的参考系选择。
教师展示北斗卫星定位原理简图:“北斗系统在计算你的手机位置时,使用的是地心惯性参考系。如果它错误地选择了太阳为参考系,那你走路的数据就会完全失真。”
强调:“现代科技离不开精确的参考系设定。哪怕是0.001秒的偏差,也可能导致导弹偏离目标数百米。”
过渡语:爱因斯坦曾说:“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今天我们虽未触及狭义相对论,但已触摸到了物理学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之光。 1. 参与实验,观察现象。
2. 描述不同视角下的运动。
3. 分析动画数据,得出结论。
4. 理解参考系的实际意义。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数据分析:☆☆☆
联系实际:☆☆☆
设计意图 通过亲身参与的实验让学生直接体验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利用动画增强可视化效果;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北斗系统,体现物理知识的时代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区分概念 明晰时间
【10分钟】 一、列举生活实例,区分时刻与时间。 (一)、展示列车时刻表截图。
教师投影广深城际铁路某日的列车时刻表,聚焦其中一行:
G6112次 到站时间:14:28 发车时间:14:30
提问:“这里的‘14:28’和‘14:30’指的是什么?从到站到发车之间经历了多久?”
引导学生明确:“14:28”是一个瞬间,叫“时刻”;而“14:30减去14:28”等于2分钟,是一段持续过程,叫“时间间隔”,简称“时间”。
再举例:“上课铃响的那一刻是时刻,一节课40分钟是时间。”
二、绘制时间轴,实现形象表达。 (一)、指导学生画出时间轴并标注关键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水平直线,标出箭头表示时间前进方向。取t=0为起点,标记t =8:00(早读开始)、t =8:40(早读结束)、Δt=t t =40min。
强调:“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时间对应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
组织学生动手练习:请你在纸上画出从早上起床(设为6:30)到吃早餐(7:00)的时间轴,并标出两个时刻和这段时间间隔。
巡视过程中纠正常见错误,如将“6:30”写成“6.3小时”或混淆点与段的关系。
三、设置陷阱题,检验掌握程度。 (一)、出示易错判断题进行巩固。
1. 第3秒末和第4秒初是同一时刻;
2. 第3秒内指的是第3个1秒的时间间隔;
3. 前3秒内的位移大于前2秒内的位移。
逐题解析,尤其强调“第n秒内”是从第(n 1)秒末到第n秒末的1秒时间,避免学生误认为是第n秒初到第n秒末。 1. 阅读时刻表,提取信息。
2. 动手绘制时间轴。
3. 完成判断练习。
4. 订正错误,形成正确认知。
评价任务 概念区分:☆☆☆
绘图准确:☆☆☆
答题正确:☆☆☆
设计意图 依托真实交通信息增强实用性;通过动手绘图将抽象概念可视化;设置典型错误选项提前干预学习障碍,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时间与时刻的核心区别。
课堂总结 升华主题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一)、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三大核心内容。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基本概念:第一,质点——一种忽略大小和形状的理想化模型,能否使用要看研究问题的本质;第二,参考系——描述运动的前提,没有参考系,运动就无法定义;第三,时间与时刻——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可用时间轴清晰表达。”
二、升华式结尾,启迪人生哲理。 (一)、引用哲学语言,实现情感升华。
教师深情说道:“同学们,物理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看到的世界就不同——这正如人生,换个角度看问题,困境也许就成了转机。而‘质点’提醒我们:有时候要学会忽略无关细节,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看清事物本质。至于时间,它从不为任何人停留。每一节课的45分钟,都是不可逆的旅程。愿你们珍惜当下每一个‘时刻’,积累属于自己的‘时间间隔’,在未来的人生轨道上,做自己命运的‘质点’,选好人生的‘参考系’,奔向理想的远方。” 1. 跟随教师回顾要点。
2. 记录笔记,整理思路。
3. 感悟物理与人生的联系。
4. 树立积极学习态度。
评价任务 归纳完整:☆☆☆
感悟深刻:☆☆☆
态度端正:☆☆☆
设计意图 采用“知识点+生活哲理”的升华模式,既完成知识闭环,又赋予物理教学人文温度,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作质点?(在括号内打√或×)
( ) A.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地球
( ) B. 研究地球自转时的地球
( ) C. 计算火车通过一座桥梁所用的时间时的火车
( ) D. 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动作时的运动员
( ) E. 测量高铁从深圳北到长沙南全程平均速度时的列车
2. 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必须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B. 描述同一运动时,选择不同参考系,结果一定不同
C.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选择不同会影响对运动的描述
D. 地球总是最合适的参考系
二、能力提升题
3. 如图所示为某校运动会百米赛跑终点抓拍照片,请回答:
(1) 裁判员以什么为参考系判断谁最先撞线?
(2) 若摄影师随第一名运动员奔跑拍摄,照片中其他选手看起来是向前还是向后运动?
(3) “12.8秒”是时刻还是时间?比赛开始的“预备”口令对应的是时刻还是时间?
三、实践拓展题
4. 请你记录自己明天早晨从起床(设为6:50)到踏入教室门口(设为7:25)的全过程,画出时间轴,标出至少三个关键时刻(如刷牙开始、出门等),并计算每个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A(√) B(×) C(×) D(×) E(√)
解析:A项研究公转时不涉及地球形状,可视为质点;B项自转必须考虑形状;C项火车长度不能忽略;D项动作研究需关注身体姿态;E项整体运动可简化。
2. C
解析:参考系可任意选择,通常选地面,但并非必须静止;同一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下描述可能相同(如同速同行者),也可能不同。
二、能力提升题
3. (1) 终点线(或地面)
(2) 向后运动
(3) “12.8秒”是时间;“预备”口令对应的是时刻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1节 质点 参考系 时间
物理学的起点
——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一、质点(理想化模型)
● 条件:大小、形状无影响
● 示例:地球公转 |自转
二、参考系(运动描述的前提)
● 相对性:同一运动,视角不同
● 实例:车上观景、北斗定位
三、时间 vs 时刻
● 时刻 → 时间轴上的点(如8:00)
● 时间 → 两点间的距离(如40min)
● 时间轴:─────●─────●─────→ t
t Δt t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长征火箭发射视频导入,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课堂氛围活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相对运动实验,有效突破了“参考系”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实现了具身认知。
3. 将北斗导航系统融入教学,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和民族认同感,落实了物理学科的社会责任教育。
不足之处
1. 在“质点”概念辨析环节,部分学生仍执着于“大小决定论”,说明前期经验干扰较强,应增加更多反例强化。
2. 时间轴绘制练习时间稍显紧张,个别学生未能完成,下次可提前发放印有坐标格的练习纸。
3. 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沉默,需优化分组策略,实行“异质分组+角色分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