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速度》课时教案-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速度》课时教案-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9: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速度》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是运动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教材从生活中的位置变化引入,通过对比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逐步构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强调速度的矢量性,并借助打点计时器实验初步建立测量速度的方法。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打下坚实基础,在整个力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虽在初中已学习过“速度”的概念,但多停留在标量层面,对方向性缺乏深刻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乘车快慢、跑步速度等,但将这些感性认知转化为科学描述的能力较弱。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面对矢量概念容易产生混淆。主要障碍在于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理解极限思想的初步应用。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真实情境、动画演示和实验数据,帮助学生实现从“快慢”到“精确描述运动状态”的认知跃迁。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掌握其定义式v=Δx/Δt,明确速度的矢量性;
2. 能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是当时间间隔趋近于零时的极限值。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与时间比值的变化,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思想方法;
2. 借助极限思想理解瞬时速度的形成过程,提升抽象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上的点迹,通过测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估算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尝试通过缩小时间间隔逼近瞬时速度,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操作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态度,尊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
2. 认识到速度不仅是交通标志上的数字,更是现代科技(如导航、航天)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参数,增强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速度的定义及其矢量性,掌握v=Δx/Δt的计算与应用;
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1. 瞬时速度的极限思想理解;
2. 打点计时器测速原理中“用平均速度近似代替瞬时速度”的合理性解释。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刻度尺、小车、斜面轨道、视频素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一、生活实例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两段视频:
第一段:一名短跑运动员在百米赛道上起跑、加速、冲刺全过程,最终以9.8秒破纪录夺冠;第二段:一辆高铁从静止启动,逐渐提速至300km/h,平稳运行数十分钟后减速进站。
提出问题:“谁更快?”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预设回答可能出现两种观点:有人认为短跑运动员更快,因为他瞬间爆发力强;也有人认为高铁更快,因为它持续高速行驶。
进一步追问:“我们平时说‘快’,到底是指什么?是某一时刻特别猛,还是整体移动得远又省时?”
(二)、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出生活中“快慢”的模糊性,强调物理学需要一个精确、可量化的标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速度”。
过渡语:“伽利略曾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读懂数学语言背后的运动真相。”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参与讨论,表达观点。
3. 感知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
4. 明确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状态。
评价任务 观点清晰:☆☆☆
表达完整:☆☆☆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日常“快慢”概念的局限性,从而产生建立精确物理概念的需求,为新知学习提供心理动机和现实背景。
建构概念,层层递进
【15分钟】 一、回顾位移,建立速度定义 (一)、复习位移概念,强调方向性。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位移,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位移?它和路程有什么区别?”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位移Δx = x - x ,是有向线段,表示位置的变化,具有大小和方向。
举例说明:一个人从家出发向东走了3公里到学校,再向北走4公里到图书馆。他的总路程是7公里,而总位移是从家指向图书馆的一条斜线,大小为5公里(勾股定理),方向东北偏东。
强调:“位移告诉我们‘去了哪里’,而‘去得多快’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引入速度概念,突出比值定义法。
继续设问:“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同的位移,一个用了10秒,另一个用了5秒,哪个运动得更快?”
学生易答出后者更快。教师顺势引导:“这说明运动的快慢不仅与位移有关,还与时间有关。我们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来比较快慢。”
板书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Δ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即 v = Δx / Δt。
讲解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强调矢量性:“因为位移是矢量,时间是标量,所以速度也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举反例加深印象:一辆汽车绕操场一圈回到起点,位移为零,故平均速度为零,尽管它一直在行驶。
二、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一)、提出问题:全程快慢是否一致?
回到开头的高铁例子:“高铁全程都在300km/h吗?显然不是。它经历了启动、加速、匀速、减速过程。那么我们说‘高铁速度300km/h’指的是哪一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数值反映的是某个特定阶段或整体情况下的快慢程度。
给出平均速度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称为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 Δx / Δt。
强调:“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整体运动快慢。”
(二)、引入瞬时速度,渗透极限思想。
设疑:“如果我们想知道高铁在某一瞬间——比如刚好经过一座桥时的速度,该怎么办?”
启发学生思考:“可以取包含这一时刻的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计算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当这个时间间隔越来越小,趋近于零时,这个平均速度就越来越接近那一瞬间的真实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在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的极限值。
比喻辅助理解:“就像用放大镜不断放大运动过程,直到看到那个‘定格’的瞬间速度。”
补充说明: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速率是标量。 1. 回忆旧知,准确表述位移概念。
2. 理解速度的定义式及其矢量性。
3. 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不同含义。
4. 初步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应用。
评价任务 概念准确:☆☆☆
表达规范:☆☆☆
理解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经历“问题—猜想—定义—深化”的思维过程。采用类比、比喻等方式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特别是通过极限思想的初步渗透,为后续微积分思想的学习埋下伏笔,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验证感知
【15分钟】 一、演示打点计时器实验,获取运动数据 (一)、介绍实验装置,规范操作流程。
教师展示打点计时器实物,连接电源和纸带,将其固定在斜面顶端。将小车连上纸带,置于斜面上端。打开电源开关,释放小车,使其沿斜面下滑,纸带上留下一系列等时间间隔的点迹。
讲解工作原理: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0.02秒在纸带上打下一个点,因此任意两个相邻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0.02秒。若取每五个点为一个计数点,则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为0.1秒。
提醒注意事项:先通电再放车,防止纸带损坏;保持轨道清洁,减小摩擦影响。
(二)、采集数据,计算平均速度。
取出一条清晰的纸带,用投影仪展示。选取其中一段连续的点迹,标记为A、B、C、D、E……,相邻计数点间时间T=0.1s。
指导学生测量AB、BC、CD、DE的距离,分别记为x 、x 、x 、x 。
示范计算:例如,BC段位移为x =2.4cm=0.024m,时间为0.1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 x / T = 0.024 / 0.1 = 0.24 m/s。
组织学生分组计算其他各段的平均速度,并填写表格:
段落位移(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AB 0.1 BC 0.0240.10.24CD0.1DE0.1
二、分析数据,逼近瞬时速度 (一)、观察速度变化趋势。
待学生完成计算后,提问:“随着小车下滑,各段的平均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引导发现:速度逐渐增大,说明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追问:“能不能说B点的瞬时速度就是AB段或BC段的平均速度?”
引导学生意识到:AB段反映的是A到B之间的整体情况,不能代表B点那一刻;同理,BC段也不能完全代表B点。
(二)、提出逼近方法,深化理解。
启发思考:“有没有办法更接近B点的瞬时速度?”
提示:“我们可以取包含B点的一个更短的时间段,比如从A到C,时间为0.2秒,位移为x +x ,计算出AC段的平均速度,作为B点瞬时速度的更好估计。”
进一步引导:“如果能有更高频率的计时器,打出更多点,我们就可以取更短的时间间隔,使得平均速度无限逼近瞬时速度。”
总结:“这就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用极短时间内(Δt→0)的平均速度来近似代替瞬时速度。” 1. 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打点计时器原理。
2. 测量纸带数据,计算各段平均速度。
3. 分析速度变化规律,认识加速运动。
4. 理解“以平均代瞬时”的实验思想。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准确:☆☆☆
结论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实验与数据分析,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将抽象的速度概念具象化。在实践中体会“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实验测量中的近似处理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
巩固应用,迁移提升
【6分钟】 一、典型例题解析 (一)、计算平均速度。
题目呈现: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前一半路程以60km/h的速度行驶,后一半路程以30km/h的速度行驶。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引导学生分析:平均速度是总位移除以总时间,不能简单取算术平均值。
设总路程为2s,则前半程时间t = s / 60,后半程时间t = s / 30,总时间t = t + t = s/60 + s/30 = s/20。
总位移为2s,故平均速度v = 2s / (s/20) = 40 km/h。
强调:“平均速度≠速度的平均值”,避免常见误区。
(二)、辨析瞬时速度。
出示交通监控截图:一辆轿车在限速80km/h的路段被拍到瞬时速度为85km/h。
提问:“这里的85km/h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雷达测速原理,说明这是某一时刻的速度,属于瞬时速度。
拓展:“导航软件显示的‘当前车速’也是瞬时速度,它是通过GPS信号变化率实时计算得出的。” 1. 审清题意,正确运用公式。
2. 掌握平均速度的正确计算方法。
3. 能辨别实际情境中的速度类型。
4. 理解科技产品中的物理原理。
评价任务 思路清晰:☆☆☆
计算准确:☆☆☆
判断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纠正学生常见错误,强化对平均速度本质的理解;结合交通实例,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感,体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4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一)、梳理本课核心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
今天我们学习了“速度”这一重要物理量,明确了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矢量,定义式为v=Δx/Δt;
我们区分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前者反映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快慢,后者反映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我们还通过打点计时器实验,学会了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并理解了“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的科学方法。
二、激励性升华情感价值 (一)、联系科技发展,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最高运营速度可达350km/h,而神舟飞船进入轨道的速度更是高达7.9km/s!这些惊人的速度背后,正是无数科学家对‘速度’这一基本概念深入研究的结果。”
“希望你们不仅能掌握速度的知识,更能像科学家一样,保持好奇、勇于探究,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前行,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1. 跟随教师回顾重点知识。
2. 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 感受物理的科技魅力。
4. 激发学习热情与使命感。
评价任务 归纳完整:☆☆☆
表达流畅:☆☆☆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为载体进行情感升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动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平均速度
2.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前半段路程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后半段路程以6m/s的速度匀速前进。求他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能力提升题
3. 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其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x = 2t + 3t(x单位为m,t单位为s)。
 (1) 求物体在第2秒末的瞬时速度;
 (2) 求物体在0~2s内的平均速度。(提示:可用Δx/Δt计算)
三、实践拓展题
4. 利用手表和路边的里程碑(或路灯杆间距已知),设计一个简易方案测量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写出你的测量步骤和计算方法。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B 【解析】A错,平均速度是总位移除以总时间;C错,“经过某一段路”对应的是平均速度;D错,枪口射出指瞬间,应为瞬时速度。
2. 解:设总路程为2s,则前半程时间t =s/4,后半程时间t =s/6,总时间t=t +t =s/4+s/6=(5s)/12。
  平均速度v =2s / [(5s)/12] = 2 × 12 / 5 = 4.8 m/s。
二、能力提升题
3. (1) 第2秒末的位置x =2×(2) +3×2=8+6=14m;
   第1.9秒末的位置x . =2×(1.9) +3×1.9=2×3.61+5.7=7.22+5.7=12.92m;
   取Δt=0.1s,Δx=14 12.92=1.08m,v≈Δx/Δt=1.08/0.1=10.8m/s(越接近2s精度越高)
  (2) 0~2s内,初位置x =0,末位置x =14m,Δx=14m,Δt=2s,v =14/2=7m/s。
板书设计
§1.3 速 度
【左侧】
一、速度 v = Δx / Δt
  → 矢量(方向同位移)
  → 单位:m/s, km/h
二、平均速度 v = Δx / Δt
  → 描述一段时间内的整体快慢
三、瞬时速度
  → 某一时刻(位置)的速度
  → v = lim(Δt→0) Δx/Δt
  → 大小 = 速率(标量)
【右侧】
实验:打点计时器测速
   T = 0.02s(每点)
   计数点 Δt = 0.1s(每5点)
   v = Δx / Δt ≈ v瞬时(当Δt很小时)
【底部图示】
纸带示意图:
●──●──●──●──●
A B C D E
 ← x →
  ←── x ──→
v_B ≈ (x +x )/(2T)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真实视频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聚焦核心问题;
2. 实验环节组织有序,学生参与度高,通过亲手测量与计算,切实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意义;
3. 在讲解瞬时速度时巧妙渗透极限思想,虽未涉及高等数学,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认知基础。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单位换算(如km/h与m/s)上仍存在困难,应在练习中加强训练;
2. 对于打点计时器的操作细节讲解不够细致,个别小组纸带打点不清晰,影响数据采集;
3. 课堂节奏稍显紧凑,留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略显不足,部分思维较慢的学生未能充分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