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课时教案-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4《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课时教案-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9: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是学生在学习了“质点、参考系、位移与时间”等基础概念后,首次接触速度的测量方法。教材通过打点计时器这一典型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利用纸带数据计算瞬时速度的方法。本节内容承上启下,既巩固了前几节关于运动描述的基本知识,又为后续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加速度奠定了实验与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初中物理基础,对“速度”有初步的生活认知,但对“瞬时速度”的抽象概念理解尚浅。他们思维活跃,动手兴趣浓厚,但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科学推理方面经验不足。同时,部分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不熟悉,容易出现读数错误或操作失误。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真实情境引入,借助打点计时器实验增强直观感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降低认知难度,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其逐步建立“极限思想”下的瞬时速度概念。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其矢量性。
2. 掌握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的纸带数据,通过测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结合时间间隔计算某点瞬时速度的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
1. 能够运用“极限思想”理解由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的过程,体会微元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价值。
2. 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合理估算与比较,判断运动状态是否均匀变化,并能解释实验结果背后的物理意义。
科学探究
1. 能正确安装并操作电磁打点计时器,获取清晰的纸带记录,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测量点,利用刻度尺和计算器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形成完整的探究流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勇于面对误差。
2. 通过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体会物理实验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掌握利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距离计算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
2. 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操作,获取有效实验数据。
难点
1. 从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过渡的“极限思想”理解,即为何可以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代替瞬时速度。
2.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如打点不清、摩擦影响)和偶然误差(如读数偏差)的识别与控制。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4-6V交流)、纸带、复写纸、导线、小车、斜面轨道、刻度尺、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播放视频:高速公路上汽车测速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交警使用雷达测速仪抓拍超速车辆的真实执法视频,画面定格在电子屏显示“87km/h”字样。随后提问:“这个数值代表什么速度?它是怎么测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测量方式。
(2)、提出核心问题:如何测量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没有高科技设备,只有一把尺子和一块表,能不能测出一个滑块在轨道上某一点的速度?”鼓励学生大胆设想。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用秒表计时”,但随即指出:“如果物体只经过那个点一瞬间,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从而引出矛盾——如何捕捉“瞬间”的速度?
(3)、回顾旧知,搭建桥梁
引导学生回忆平均速度公式 v = Δx/Δt,强调它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的整体快慢。接着提问:“如果我们让这段时间越来越短,比如趋近于零,会发生什么?”为后续极限思想埋下伏笔。
(4)、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借助一种古老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来解决这个难题。它就像一台‘时间相机’,每隔固定时间就在纸带上留下一个点,帮助我们‘冻结’运动过程,进而测量瞬时速度。”板书课题《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1. 观看视频,思考测速原理。
2. 尝试提出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3. 回忆平均速度定义,参与讨论。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理解测速需求:☆☆☆
提出初步设想:☆☆☆
关联已有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执法场景激发兴趣,制造“无法测量瞬间速度”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使学习动机内化。引用“时间相机”比喻增强形象感知,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
新知建构
【15分钟】 一、认识实验器材,掌握操作规范 (1)、实物展示与功能讲解:电磁打点计时器
教师拿出电磁打点计时器实物,结合PPT动画拆解图,详细讲解其结构组成:线圈、振针、限位孔、复写纸、纸带等。重点说明工作原理:当接通4--6V交流电时,线圈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带动振针上下振动,每秒振动50次(频率50Hz),即每隔0.02s在运动的纸带上打出一个点。强调“每两个相邻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这是后续计算的基础。
(2)、演示组装实验装置
教师现场演示如何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轨道顶端,连接学生电源,安装纸带穿过限位孔并压上复写纸,再将纸带末端固定在小车上。提醒注意事项:电源必须使用交流输出;纸带应平直无褶皱;复写纸正面向下;启动打点计时器后再释放小车,避免第一个点过重或缺失。
二、开展分组实验,获取原始数据 (1)、布置实验任务与分工要求
将全班分为8个实验小组,每组4人,分别担任操作员、记录员、测量员、汇报员。下发实验任务单:“请各组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轨迹,获取一条清晰的纸带。”强调安全规则:轻推小车,防止掉落;断电后再更换纸带。
(2)、巡视指导,确保操作规范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回观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例如,发现某组未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就释放小车,立即提醒:“记住,要‘先通电,后放车’,否则第一个点会打不上!”对于打出的点模糊不清的纸带,指导调整复写纸位置或检查电压是否稳定。
(3)、收集典型纸带样本
待各组完成实验后,选取三条具有代表性的纸带贴于黑板:一条点迹清晰且间距逐渐增大(加速);一条点距基本相等(近似匀速);一条点距混乱或缺失严重(操作失误)。用于后续数据分析对比。 1. 观察仪器结构,理解工作原理。
2. 协作完成实验装置搭建与数据采集。
3. 按角色分工,有序开展实验操作。
4. 记录实验现象,保存原始纸带。
评价任务 识别仪器部件:☆☆☆
遵守操作规程:☆☆☆
获取有效数据:☆☆☆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与动画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打点计时器的直观认识。明确的操作步骤和角色分工保障实验高效推进。教师全程介入指导,及时纠偏,提升实验成功率。选取典型纸带为后续分析提供真实素材,体现“从实践中来”的科学精神。
探究深化
【15分钟】 一、解析纸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1)、引导观察:纸带上的“时间密码”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清晰纸带,提问:“每一个点代表什么?相邻两点间的时间是多少?”引导学生答出“每个点是0.02s打一次”,并标出T=0.02s。再问:“如果我要研究第5个点的速度,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想到“看前后一段位移”。
(2)、引入关键方法:中间时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有一个重要近似: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包含某个点的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代替该点的瞬时速度。”以第5个点为例,说明可用第4到第6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来估算v 。
具体推导:设第4、5、6三点对应位置分别为x 、x 、x ,则Δx = x - x ,Δt = 2×0.02 = 0.04s,故v ≈ (x - x )/0.04。此即“逐差法”的初级形式。
二、组织数据处理,动手计算验证 (1)、示范测量与计算全过程
教师取下第一条加速纸带,用投影仪放大。手持刻度尺,从左至右依次测量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边测边记录数据于表格中(单位:cm):
点序01234567距离0.000.481.90 4.20 7.4011.50 16.50 22.40
然后计算第5点的瞬时速度:x = 7.40cm, x = 16.50cm → Δx = 9.10cm = 0.091m, Δt = 0.04s → v ≈ 0.091 / 0.04 = 2.275 m/s。
(2)、下达小组任务:全员参与数据处理
要求各组取出自己的纸带,仿照教师做法,选择三个不同位置的点(如第3、5、7点),分别计算其瞬时速度,并填写在任务单的表格中。鼓励使用计算器提高效率,教师巡视辅导。
(3)、组织交流反馈,辨析误差来源
邀请两组代表上台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一组结果合理,另一组因读数不准导致偏差较大。教师引导全班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共同归纳误差原因:刻度尺估读不准、纸带拉伸变形、打点不清晰、人为操作延迟等。强调“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偶然误差。 1. 观察纸带,理解时间间隔含义。
2. 学习并应用v ≈ Δx/Δt估算瞬时速度。
3. 动手测量距离,计算多个点的速度。
4. 分析误差,反思改进实验方法。
评价任务 准确测量位移:☆☆☆
正确计算速度:☆☆☆
识别主要误差:☆☆☆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用平均速度替代瞬时速度”的合理性,渗透极限思想而不深究极限定义,符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教师示范完整流程,确保方法统一。学生亲历“测量—计算—比较—反思”全过程,强化实践能力。通过正误案例对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
拓展迁移
【6分钟】 一、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应用场景 (1)、介绍现代测速技术的发展脉络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使用的打点计时器诞生于上世纪中期,曾广泛应用于工厂流水线监测、火车运行记录等领域。如今虽然被光电门、传感器、GPS等数字化手段取代,但它所蕴含的‘采样—记录—分析’思想依然沿用。”举例说明:智能手机中的加速度计每秒采集数百次数据,正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2)、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深层思考
提问:“如果我们要测量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瞬间的速度,还能用打点计时器吗?有哪些更先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高速摄像机、激光测距仪、雷达枪等设备,并思考其原理是否仍基于“短时间内测位移”的核心思想。
二、回归哲学高度,升华科学精神 (1)、引用名言,感悟科学本质
投影爱因斯坦语录:“所有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而已。”解释道:“今天我们做的实验看似简单,却体现了科学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把复杂运动分解成无数个微小片段来研究。这正是微积分思想的萌芽。”
(2)、情感激励,树立责任意识
总结:“每一次精准的测量,都可能改变一项工程的设计;每一个微小的数据,都承载着安全的责任。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始终保持这份对真实的敬畏,用科学的眼睛去看世界。” 1. 了解测速技术发展历程。
2. 思考现代测速方法的原理。
3. 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4. 增强科学责任感与使命感。
评价任务 联系现实生活:☆☆☆
提出创新设想:☆☆☆
认同科学价值:☆☆☆
设计意图 打通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看到物理知识的时代演进与现实价值。通过开放性问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引用名家言论提升课堂文化品位,将技能训练升华为科学精神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堂总结
【4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核心知识点 (1)、梳理知识主线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从生活中的测速需求出发 → 引入打点计时器作为“时间相机” → 通过实验获取纸带数据 → 利用“极短时间内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思想 → 计算某点速度 → 分析误差,优化方法。
(2)、强调关键公式与思想
再次板书核心公式:v_n ≈ (x_{n+1} - x_{n-1}) / (2T),其中T=0.02s。重申:“这不是精确等于,而是一种合理的近似。正是这种近似,让我们能够用有限的工具去逼近无限的真实。”
二、激励性展望未来学习 (1)、预告下一节内容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这些纸带,看看如何从中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秘密,甚至推导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你们手中的每一条纸带,都藏着通往牛顿世界的钥匙。”
(2)、寄语成长
“伽利略曾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今天你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读懂这本书的语言。愿你们永远保持好奇,勇敢探索,在物理的世界里走得更深更远。” 1. 复述实验原理与步骤。
2. 理解近似方法的合理性。
3. 明确后续学习方向。
4. 激发持续探究的兴趣。
评价任务 掌握核心方法:☆☆☆
理解近似本质:☆☆☆
期待后续课程:☆☆☆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双模式总结,既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又点燃学习热情。通过诗意的语言和哲理性的表达,使课堂收尾富有感染力。预告下一课内容形成连贯学习链条,维持探究动力。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______(填“交流”或“直流”)电源,工作电压为______V,每隔______s打一个点。
2. 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
B. 打点结束后立即关闭电源
C. 纸带应穿过限位孔并压在复写纸下方
D. 可用干电池作为电源
3. 已知某条纸带上连续打出的五个点A、B、C、D、E,相邻两点间距离分别为AB=2.10cm,BC=2.70cm,CD=3.30cm,DE=3.90cm。若打点周期为0.02s,求C点的瞬时速度v_C。
二、能力提升题
4. 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发现前几个点间距明显偏大,之后逐渐趋于均匀。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5. 若某次实验中电源频率实际为48Hz,但仍按0.02s计算时间间隔,会对测得的速度值产生怎样的影响?请定量分析。
三、实践拓展题
6.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现代测速仪器(如雷达测速仪、光电门测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说明文,介绍其如何测量瞬时速度。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交流;4--6;0.02
2. B(解析:A应先通电后放车;C纸带应在复写纸上;D必须用交流电)
3. 解:Δx = DE + CD = 3.90 + 3.30 = 7.20 cm = 0.072 m,Δt = 2 × 0.02 = 0.04 s,v_C ≈ 0.072 / 0.04 = 1.8 m/s
二、能力提升题
4. 可能原因:小车开始运动时打点计时器尚未稳定工作,或初速度较大。建议: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或降低斜面倾角减小初速。
5. 实际周期T' = 1/48 ≈ 0.0208s > 0.02s,若仍按0.02s计算,则Δt偏小,导致计算速度偏大。误差率约为(0.0208-0.02)/0.02 = 4%。
板书设计
测量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左侧主板书】
一、实验原理
1. 打点计时器:f = 50 Hz → T = 0.02 s
2. 瞬时速度近似:vn ≈ (x{n+1} - x{n-1}) / (2T)
示例:v ≈ (x - x ) / 0.04
二、操作要点
→ 先通电,后放车
→ 纸带平整,复写纸正确放置
→ 断电换纸,安全第一
【右侧副板书】
三、误差分析
1. 系统误差:电压不稳、频率偏差
2. 偶然误差:读数估读、纸带拉伸
3. 改进: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四、科学思想
“以短代瞬” —— 极限思想的初步体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真实测速视频导入,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有效激发探究欲望。整节课围绕“如何测量瞬间速度”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主线清晰,逻辑严密。
2. 实验环节组织有序,学生全员参与,动手能力强,多数小组能获得清晰纸带,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典型纸带对比分析,提升了数据解读能力。
3. 在知识建构中巧妙渗透“极限思想”,虽未使用高等数学语言,但通过“时间越短越接近瞬时速度”的通俗解释,使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符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测量纸带距离时存在估读不规范现象,导致计算结果偏差较大,今后需加强基本测量技能训练。
2. 对于非匀变速运动的情况未作深入探讨,可能导致学生误认为该方法适用于所有运动类型,需在后续课程中补充说明适用条件。
3. 时间分配稍显紧张,最后拓展环节未能充分展开,个别小组未能完成全部数据处理,下次可考虑延长实验时间或提前预习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