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尔格勒河,号称“天下第一曲水”,并形成很多牛轭湖。图中牛轭湖的成因主要是( )
A.流水下蚀 B.流水侧蚀
C.河流受地形限制大 D.河床含沙量小
读地理素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因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属于流水沉积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下面某种地貌类型示意图,据图回答小题。
4.该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5.该地貌属于( )
A.冰川侵蚀地貌
B.地表喀斯特地貌
C.地下喀斯特地貌
D.风沙侵蚀地貌
长江三峡地处我国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发育多级河流阶地。由于强烈的内外力作用、特殊的地貌演化,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多发。三峡水库运行后,每年水库水位波动达30m。下图示意长江三峡某段地貌与滑坡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区域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水平张裂
B.间歇抬升
C.持续下沉
D.下切侵蚀
7.与北岸相比,河段南岸多滑坡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多
B.顺向坡
C.坡度大
D.侵蚀强
8.水库水位波动对该地滑坡产生的影响为( )
A.河流流速变小,流水侵蚀减弱,减少滑坡威胁
B.河道水量增加,水体顶托增强,减少滑坡威胁
C.岸边岩体裸露,干湿变化显著,增加滑坡威胁
D.岸边植被增加,生物风化加强,增加滑坡威胁
下图为重庆某中学地理教师所拍照片,图中岩石顶部和地面间的空隙俗称岩腔。岩腔内有一石蛋,该石蛋颜色质地与围岩(周围岩石)明显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影响该岩腔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人工开凿
B.风力侵蚀
C.差异风化
D.流水侵蚀
10.岩腔内石蛋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岩浆侵入并出露地表
B.崩塌后的堆积物
C.围岩沉积时嵌入异物
D.人工雕刻的景观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到底谁在看谁 穿过岩壁上空洞的月亮,恰似一只正在回望你的眼睛”,这是美景“月眸”(下图)的诗意写照。北美西部内陆高原—砂岩(陆相沉积岩)拱门附近可观赏到该美景。三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了一个个拱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要观赏到“月眸”美景,需合适的( )
A.时间、位置和天气
B.位置、季节和时间
C.位置、季节和光线
D.时间、光线和天气
14.“月眸”美景中拱门的形成过程是( )
A.海洋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地壳差异抬升
B.地壳抬升成陆→陆地环境沉积→地壳差异抬升→风化侵蚀
C.陆地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陆地环境沉积
D.地壳抬升成陆→海洋环境沉积→陆地环境沉积→风化侵蚀
“甘肃丹霞看张掖,张掖丹霞看肃南”,青稞地丹霞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青稞地村境内,以瑰丽的红色砂砾岩为主,并伴有灰白、酪黄、赭石、深红等多种色彩,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形成了“色”艳、“形”奇、“貌”怪的丹霞地貌,因其造型怪异,被人称之为“鬼脸丹霞”,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鬼脸丹霞”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冻融风化,降水溶蚀
B.差异风化,风沙侵蚀
C.温差风化,冰川侵蚀
D.化学风化,流水侵蚀
16.相较于同为红色砂砾岩的广东丹霞地貌,形成青稞地丹霞地貌的气候差异是( )
A.暖干,风力大
B.暖湿,淋溶强
C.冷干,温差大
D.冷湿,光照强
在澳大利亚北领地半干燥的荒漠、沙漠景观中,有着大大小小的圆石像被特意摆在了另外的石头上,维持着微妙的平衡,称为“平衡石”。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下图为平衡石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平衡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②①④③
18.影响平衡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化侵蚀
石鼓尖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海拔1477米,年降水量1700毫米以上,每年约有4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在0℃上下波动。该地花岗岩裸露,山脊一侧分布着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坑穴(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下沉—固结成岩—火山喷发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C.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D.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20.该地坑穴发育的过程是( )
①冻融风化导致基岩崩解
②差异胀缩导致基岩崩解
③冰川融水带动岩屑磨蚀坑穴
④风和积水带动岩屑磨蚀坑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导致该地坑穴出现圆形、椭圆形等不同形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风向的转变
B.湿度的差异
C.风速的变化
D.温度的差异
下图示意五台山北麓河流附近发育的断层崖及陡坎前的冲积锥发育过程。断层崖及坎前地表过程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或周围环境的干扰较弱。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期的地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五台山北麓崖-坎-锥地貌的演变过程是(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甲-丙-乙
D.乙-甲-丙
23.推测五台山北麓崖—坎—锥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A.地壳运动、冰川作用、流水沉积
B.流水沉积、流水侵蚀、风力堆积
C.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沉积、地壳运动、风力堆积
黄山的奇松是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花岗岩巨岩裂隙中,形成了黄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图为黄山松与飞来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黄山松根系对巨岩的破坏属于( )
A.物理风化作用
B.生物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生物侵蚀作用
25.黄山“飞来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岩浆侵入
B.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固结成岩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存在着一种奇特的自然奇观——“黏土塔”(下图)。几乎每一座直立的“黏土塔”顶端都覆盖着一块巨大的岩石,而部分“黏土塔”的内部也会出现巨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黏土塔”内部的沉积物颗粒分布特点为( )
A.大小混杂
B.由小到大
C.由密到疏
D.成层分布
27.在“黏土塔”形成过程中、其顶部巨石的作用是使下方土体免受( )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雨水侵蚀
茶永盆地位于我国湖南省东南部,距今9千万年前为扭陷沉积盆地(图a)。在区域地理环境作用下,演化成现代丹霞地貌,图b为图a中虚线区域现代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在图a地貌形成过程中没有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风力侵蚀
B.地壳抬升
C.气候稳定
D.流水沉积
29.形成图b中两侧地貌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流水侵蚀
B.岩石性质
C.流水沉积
D.地形坡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吉林
B.新疆
C.四川
D.上海
31.形成该景观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侵蚀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33.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34.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36.“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37.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在不同地区拍摄的地貌景观图。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中四幅地貌的名称。
(2)根据成因上的差异,试对图示地貌进行分类。
(3)指出图示地貌常见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38.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示意图,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原因。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比较甲、乙洪积扇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判断甲洪积扇生长速度最快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嶂石岩地貌在太行山中、南段东侧广泛分布,其中以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地区发育最为典型,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某研学小组到河北省开展野外实践活动,深化对嶂石岩地貌的认知。
活动一:绘制素描图
嶂石岩地貌不同地貌体的分布与组合表明,其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4个阶段。研学过程中同学们绘制了嶂石岩地貌景观图,下图中的四幅图可呈现嶂石岩地貌演化过程。
(1)推测素描图中嶂石岩地貌的演化顺序______,并指出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______。
活动二:探究形成机制
在多次流水横向掏蚀作用(下图)和岩体纵向崩塌作用下,“崖墙面”不断后退,形成陡崖。
(2)从岩性差异角度,说明“断墙”地貌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流的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河道逐渐弯曲,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河床变得弯曲,当河流水量增大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B正确;流水下蚀多形成较深的河谷,A错误;内蒙古高原图示地区地势平坦,河流受地形限制小,C错误;牛轭湖的成因与河床含沙量关系很小,D错误。故选B。
2.答案: C
解析: 甲为河谷,为流水侵蚀形成,A错误;乙为三角洲,为流水堆积形成,B错误;丙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形成,C正确;丁为沙丘,为风力堆积形成,D错误。故选C。
3.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乙为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B正确;甲河谷为流水侵蚀地貌,A错误;丙风蚀蘑菇属于风蚀地貌,C错误;丁沙丘属于风积地貌,D错误。故选B。
4.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貌为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具有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D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与岩石有风化裂隙、岩石中含有化石、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5.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貌为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看出该地河流下切形成多级阶地,根据阶地的形成可推断当地的内力作用主要为间歇性抬升,B正确。水平张裂和下沉与图中岩层倾斜和阶地形成关系不大,AC错误。下切侵蚀为外力作用,D错误。
7.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南岸岩层为顺向坡,更易滑动,北岸为逆向坡,稳定性较强,B正确。由图可知,河流不断向北岸迁移,北岸侵蚀更强,D错误。两岸坡度相差不大,降水差异不大,AC错误。
8.答案: C
解析: 水库水位波动导致岸边出现植被稀少,岩体裸露的消落带,随着水位变化,干湿变化显著,岩石更易崩解破碎,增加滑坡威胁,C正确。岸边植被不会增加,D错误。河流流速减小不是水库水位波动带来的影响,A错误。水量增加虽然正确,但是水体对岩石无明显顶托作用,B错误。
9.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岩腔为岩石顶部和地面间的空隙,因岩石抗风化能力不同,抗风化强的岩石保留下来,抗风化弱的岩石风化脱落,形成岩腔,因此岩腔的形成属于岩石差异风化作用的结果,与人工开凿、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无关。故选C项。
10.答案: C
解析: 石蛋颜色质地与围岩(周围岩石)明显不同,说明石蛋与周围岩石不属于同一类型,应是围岩沉积时嵌入异物形成,C项正确。岩浆侵入并出露地表不会出现质地与周围岩石明显不同的现象,A项错误。崩塌后的堆积物和崩塌前的岩石性质一致,B项错误。岩腔内石蛋为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不是人工雕刻的景观,D项错误。
11.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撑破碎,③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
12.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区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特定环境中观测月相的条件。根据图示,此时的月相是满月,满月出现在每月的农历十五前后,穿过岩壁上空洞看月亮,说明需要观察者位于合适的位置,要看到月亮还需要晴朗的天气。故选A。
1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根据材料“北美西部内陆高原—砂岩(陆相沉积岩)拱门附近可观赏到该美景”,说明该岩层是陆地沉积,A、D错误;岩壁上的空洞是风化侵蚀作用的结果,B正确,C错误。
15.答案: B
解析: 该地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较少,降水溶蚀作用不显著;同时,冻融风化多发生在高海拔或高纬度有明显冻融交替的地区,该地冻融作用不突出,A错误;青稞地丹霞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岩石因不同矿物膨胀系数差异产生差异风化。且该地风沙活动频繁,风沙侵蚀作用明显,在差异风化和风沙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鬼脸丹霞”独特造型,B正确;该地无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侵蚀作用,C错误;化学风化在湿润环境下更明显,该地干旱,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流水侵蚀在降水少的地区不强烈,D错误。故选B。
16.答案: C
解析: 甘肃省张掖市青稞地丹霞地处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冷干,昼夜温差大;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暖湿,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相较于广东丹霞地貌,青稞地丹霞地貌所在地区气候冷干,温差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②阶段砂岩上面存在盖层,①阶段盖层被侵蚀消失,故②在①前;盖被层被侵蚀后,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导致岩石表层因热胀冷缩沿着正交节理破裂,岩石被进一步切割,形成了块状结构,即④阶段;经过漫长的时间,在持续的风化以及风力侵蚀作用下,块状岩石的边角被磨蚀,逐渐形成了圆润的球体,也就是③阶段,故形成顺序为②①④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8.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平衡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和风力侵蚀,D正确;流水侵蚀需要持续性降水或河流作用,而澳大利亚北领地属于半干燥荒漠和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且集中,缺乏稳定的地表径流,A错误;冰川侵蚀需长期冰川覆盖或高纬度、高海拔寒冷环境,北领地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无冰川分布,B错误;海浪侵蚀仅作用于海岸带,而平衡石位于内陆荒漠,远离海洋,与海浪作用无关,C错误;故选D。
19.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花岗岩裸露,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因此首先经历了岩浆侵入,之后地壳抬升海拔升高,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影响,花岗岩上覆物质被侵蚀,花岗岩裸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石鼓尖位于浙江省中南部,海拔1477米,年降水量1700米以上,该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每年约有四个月的气温在0℃以上下波动,因此,该地区冻融风化较为明显,使得基岩发生崩解;加上该地区海拔较高,降水量较多,风力大,因此本地区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明显,导致岩石碎屑物质不断磨蚀坑穴,①→④正确,B正确;该地区海拔较高,约有4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在0℃上下波动,差异胀缩导致基岩崩解作用并不明显,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ACD错误,故选B。
21.答案: A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地坑穴的发育过程是冻融风化导致基岩崩解,风和积水带动岩屑磨蚀坑穴,风向的转变会导致磨蚀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出现不同的形状,A正确;湿度差异、风速变化、温度差异不易导致侵蚀方向发生改变,影响地坑穴的形状,BCD错误,故选A。
22.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时期的地层,c是现代冲沟沟床,a、b是古冲沟沟床,结合图示可知五台山北麓冲积锥中a在最底部,因此丙最早出现;甲图中出现a和b古代冲沟沟床,已经形成a在上的冲积锥;乙图出现现代冲沟沟床c,冲积锥最顶部出现c地层覆盖,因此乙图最后演化出现。故五台山北麓崖-坎-锥地貌的演变过程是丙-甲-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文信息五台山北麓河流附近发育的断层崖可知,五台山北麓崖的出现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坎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冲沟沟床,冲积锥是流水搬运沉积形成,C正确;冲沟沟床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不是冰川作用的,A错误;冲积锥是流水沉积形成的,不是风力堆积形成的,BD错误。故选C。
24.答案: B
解析: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的过程,主要是物理因素导致,而不是生物根系作用,A错误;黄山松根系在岩石裂隙中生长,随着根系不断生长变粗,对岩石产生挤压等破坏作用,这是生物对岩石的破坏,属于生物风化作用,B正确;流水侵蚀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主要是水流的冲刷等作用,与黄山松根系对巨岩的破坏无关,C错误;生物侵蚀作用通常是指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土壤、岩石等的侵蚀,强调的是生物的移动、搬运等过程对物质的侵蚀,与本题中根系对岩石的破坏方式不同,D错误。故选B。
25.答案: C
解析: 如果先地壳抬升,此时没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续风化侵蚀就没有物质基础;且一般是先有岩石形成,再经历地壳抬升和风化侵蚀,A错误;固结成岩一般是针对沉积岩,“飞来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形成过程不是固结成岩,并且顺序也不符合其形成逻辑,B错误;首先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之后地壳抬升,使花岗岩出露地表;最后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形成了现在“飞来石”独特的形态,C正确;风化侵蚀是在岩石形成并出露地表后才发生的,不可能在岩浆侵入之前,D错误。故选C。
26.答案: A
解析: 在“黏土塔”形成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没有经过明显的分选作用,因此颗粒大小不一,呈现出混杂的状态,A正确。沉积物颗粒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是随机分布,B错误。沉积物颗粒的密度并没有呈现出由密到疏的规律性变化,C错误。沉积物颗粒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层次结构,而是混杂在一起,D错误。故选A。
27.答案: D
解析: 冰川侵蚀、风力侵蚀在阿尔卑斯山区的“黏土塔”形成过程中作用较小,冰川侵蚀或风力侵蚀发生时,空间尺度较大,顶部的巨石无法确保下方土体免受冰川或风力侵蚀,AB错误。流水能从侧面侵蚀巨石下方的土体,顶部巨石无法使下方土体免受流水侵蚀,C错误;降雨时,顶部的巨石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减少雨水对下方土体的直接冲刷,从而减缓侵蚀速度,使得“黏土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直立状态,D正确。故选D。
28.答案: C
解析: 据图a中岩层的空间结构可知,该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交替进行,气候变化显著,C符合题意;图中冲积扇反映了流水的沉积作用,断层说明有地壳的抬升运动,有沙丘说明有风力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排除ABD。故选C。
29.答案: B
解析: 图b中两侧地貌景观的形态差异显著,结合图a可知,图b东侧为风力沉积形成的岩石,图b西侧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岩石,二者岩性不同,B正确、AC错误;地形坡度对外力侵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故选B。
30.答案: B
解析: “魔鬼城”是风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位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故最可能位于新疆,B正确;吉林、四川、上海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流水作用较强,风力作用较小,雅丹地貌分布少,ACD错误。故选B。
31.答案: D
解析: 图示区位于西北干旱区,降水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B、C错误;图示“魔鬼城”、风蚀蘑菇等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沙丘、沙垄等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地貌,A错误,D正确。故选D。
32.答案: C
解析: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图示区域岩层发生弯曲变形,造成地表高低不平,为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C正确。冰川作用、流水作用和风沙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虽然能塑造地表形态但不能奠定地貌的基本格局,A、B、D错误。
33.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山坡受流水侵蚀作用,坡面径流向山谷处汇聚,山谷处沉积物含水量比山坡处大,图示谷地发育喜湿的草甸,而山坡处土壤含水量较低,发育森林,D正确。该区域为小尺度范围,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小,A、B错误。图示海拔差异较小,山谷和山坡土壤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
34.答案: B
解析: 在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的状态下,该区域山坡依旧受流水侵蚀的影响,持续的侵蚀与堆积会造成谷地沉积物越来越多,坡顶和谷地的海拔差异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可能趋于平坦,因此该区域的地方性分异越来越不显著,表现为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C、D错误。随着山坡坡度减小,山谷变浅,坡面径流减少,谷地不再适合喜湿草甸的生长发育,谷地草甸比例下降,B正确,A错误。
35.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表示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影响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风化作用,不属于侵蚀作用,CD错误;图中②表示风化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这主要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不属于内力塑造,B错误,A正确。故选A。
36.答案: B
解析: “水滴石穿”表示水流对岩石的冲蚀作用,属于侵蚀作用,不属于风化作用、沉积作用和搬运作用,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7.答案: (1)A是沙丘(新月形沙丘),B是风蚀柱,C是风蚀蘑菇,D是雅丹地貌。
(2)沙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是风力蚀地貌。
(3)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少,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风力作用较强,以风沙地貌为主,多沙丘、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解析: (1)A图是沙丘(或者是新月形沙丘),B是风蚀柱,C是风蚀蘑菇,D是风蚀雅丹地貌。
(2)根据成因上的差异,沙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是风力蚀地貌,风力将岩石较软的部分侵蚀掉,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3)图示地貌常见分布区一般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远,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少,多内流河、时令河,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风力作用较强,以风沙地貌为主,多沙丘、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38.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沟谷众多,河流发育;山前为宁夏平原,地势平坦在河流流出山谷谷口处发育多个洪积扇。
(2)差异:甲洪积扇面积大,乙洪积扇面积小甲洪积扇堆积物颗粒小,乙堆积物颗粒大。原因:甲洪积扇上游河流主要流经低山区,落差小,流速慢,侵蚀能力弱,流程长,支流多,水量大,搬运物质多,颗粒小,搬运的距离远;乙洪积扇上游河流主要流经中高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搬运物质颗粒大,搬运距离近。
(3)夏季。原因:贺兰山东坡处于夏季风迎风坡,夏季降水多,补给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洪积扇堆积物质多。
解析: (1)读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沟谷众多,河流发育,河流自西向东流,在山前为宁夏平原,而洪积扇就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谷的谷口进入平原区后,因坡度骤降,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多个扇形堆积体,使该地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
(2)河流流速越快、流程越短,携带的砾石在洪积扇处堆积越多。而河流流速主要受地势起伏大影响,读图,甲乙洪积扇的差异为甲洪积扇面积大,乙洪积扇面积小,甲洪积扇堆积物颗粒小,乙堆积物颗粒大。这主要是因为:甲地河流主要流经低山区,地势起伏小,落差小,流速慢,侵蚀能力弱,而且流程长,支流较多,使河流的水量大,搬运物质多且颗粒小,搬运的距离较远,所以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乙洪积扇上游河流主要流经中高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搬运物质颗粒大,搬运的距离较近,所以乙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大。
(3)甲洪积扇生长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夏季。因贺兰山东坡处于夏季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夏季降水多,补给量大,河流水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洪积扇堆积物质多,洪积扇生长速度最快。
39.答案: (1)c→d→b→a;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重力崩塌作用
(2)岩层通常由抗侵蚀性强的岩层和抗侵蚀性弱的岩层交替组成,形成水平或近水平层理;流水优先侵蚀软岩层,在崖脚处横向掏蚀,形成凹槽;在重力作用下,悬空的硬岩层发生纵向节理开裂,最终崩塌形成陡峭崖面;此过程反复循环,导致崖墙阶段性后退。
解析: (1)地貌演化顺序:从图片来看,c图中岩石较为完整,地貌处于早期发育阶段,应为幼年期;d图岩石开始出现一些侵蚀痕迹,但整体结构仍较完整,处于青年期;b图岩石侵蚀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较为明显的陡崖等形态,为壮年期;a图岩石破碎,地貌接近晚期,是老年期。所以演化顺序为cdba。材料提到嶂石岩地貌在太行山广泛分布,经历不同发育阶段,从图片呈现的地貌形态变化也符合这一发育过程;在嶂石岩地貌演化过程中,长期受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该地区有流水作用,流水侵蚀、搬运破碎的岩石颗粒;同时,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发生重力崩塌,塑造地貌形态。
(2)从研学笔记可知,断墙上层是石英砂岩,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层是泥岩,岩性松软,抗侵蚀能力弱。在流水作用下,下层泥岩易被横向侵蚀,形成凹槽。下层泥岩被侵蚀形成凹槽后,上层砂岩失去支撑,沿垂直节理断裂,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陡崖,使得岩墙面后退。随着时间推移,位于岩层内部的下层泥岩不断出露,在多次流水横向掏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岩墙面不断后退,最终形成“断墙”地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