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09 23: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一、单选题
1.(23-24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试)下图表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B.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的同一个细胞中
C.①过程需要解旋酶的催化,②过程需要tRNA的协助
D.图中过程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2.(25-26高三上·河南周口·阶段练习)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都不是遗传病
C.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3.(24-25高二上·四川资阳·开学考试)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同一蜂群中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与表观遗传有关
B.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C.镰状细胞贫血症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D.豌豆的皱粒出现是因为在染色体上插入一段DNA序列,染色体变长,引起染色体变异
4.(25-26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试)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2n=16)根尖细胞的分裂,视野中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图像。据图分析,视野中的细胞(  )
A.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B.含有32条染色体
C.含有2个染色体组 D.发生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5.(25-26高二上·辽宁·阶段练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检测准确性高,适用于对胎儿进行各种遗传病的诊断
B.可通过羊水检查对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进行筛查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全面调查
D.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6.(24-25高二上·四川资阳·开学考试)如图是一个家庭中关于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的电泳检测结果(每个条带代表一种基因),其中只有3号为患病个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1号、2号、4号个体都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C.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与女性没有明显差异
D.4号与表现正常但其妹患病的人婚配,后代是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6
7.(2025·浙江·高考真题)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在其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增殖或减数分裂产生精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在如图所示的位点发生交叉互换。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有丝分裂中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 Aabb和AaBB
B.若有丝分裂中未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
C.若减数分裂中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aB、Ab和ab
D.若减数分裂中未发生交换,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和 Ab
8.(25-26高三上·山西·开学考试)有些生物的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染色单体间片段交换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为某基因型为DdEeFf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出现的有丝分裂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交换发生于有丝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
B.发生图示片段交换的染色单体来自非同源染色体
C.有丝分裂交换可能使子细胞的一对基因纯合化
D.有丝分裂交换是体细胞增殖过程必然出现的现象
9.(25-26高三上·甘肃白银·开学考试)先天侏儒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图1是某家族关于该遗传病的系谱图,利用PCR技术对与该病相关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再使用限制酶BstⅠ(正常基因不含该酶切点)进行切割并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相关基因不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天侏儒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增添产生的
C.Ⅲ1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致病基因数通常为1或2
D.图2中Ⅱ4的电泳产物含有260 bp、169 bp、91 bp三种条带
10.(25-26高二上·山东潍坊·开学考试)普通小麦(6n=42)是由一粒小麦、山羊草、粗山羊草三种野生植物经过远缘杂交,历经9000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种植而形成。我国科学家鲍文奎团队利用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的八倍体小黑麦具有抗旱、抗病、抗寒、高产的特点。小麦育种流程如下图所示(注:不同物种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杂种一的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
B.杂种二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进行减数分裂时无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C.八倍体小黑麦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有4个染色体组,因此是可育的
D.操作③可以使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且两种处理的原理相同
11.(25-26高二上·湖南·开学考试)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发育过程由lin-4和lin-14基因所调控,二者在线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起作用,具体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lin-4基因和lin-14基因上决定甲硫氨酸的密码子都是AUG
B.发育早期大量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结合lin-14基因有利于其表达
C.发育早期lin-14基因表达量高,其产物决定线虫发育早期的表型
D.若lin-4基因突变,lin-4基因无法表达,线虫可能进入发育后期
12.(25-26高二上·安徽·开学考试)杂种优势是杂种子一代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但杂种子一代互相交配,这种优势将减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杂种子一代具有更高的产量和品质,但在生产上一般需要年年制种
B.种植普通隐性纯合玉米所结籽粒得到的植株不一定具有杂种优势
C.杂种子一代互相交配所得后代的杂种优势减弱是由于基因突变
D.通过杂交选育的月季新品种可采用扦插的方式保持优良性状
13.(25-26高二上·辽宁·阶段练习)下图为某二倍体植物核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模式图,其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片段中含有3个起始密码子
B.若该DNA片段中出现多个a基因可能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a、b、c三个基因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D.基因是DNA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14.(25-26高二上·安徽·开学考试)有数据表明,约1/4的人类疾病与遗传有关,遗传病危害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消极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线粒体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为单基因遗传病
B.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抽样
C.遗传病既可能是先天性疾病,也可能在出生后才发病
D.产前诊断结合基因治疗是杜绝人类遗传病的有效方法
15.(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发生单个碱基对替换,最多会改变多肽链上的1个氨基酸
B.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一定会发生自由组合
C.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能会导致DNA上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16.(福建省南平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蝗虫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A1和A2)配对的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材料可能取自蝗虫的肠上皮细胞
B.该变异改变了遗传信息,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
C.图示异常情况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D.此时这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板两侧
二、多选题
17.(25-26高二上·河北保定·开学考试)某动物(2n=42)群体中有时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异情况,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若某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则称为重接杂合子,同时含有两条则称为重接纯合子。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重接染色体既可以与13号染色体联会,也可与17号染色体联会,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开,另外一条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不会发生改变
B.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形成20个正常四分体
C.重接纯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有一半的个体染色体正常
D.重接杂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正常的个体
18.(25-26高二上·辽宁·阶段练习)某种植物雌雄同株异花,C基因存在时,籽粒颜色表现为有色,否则就为白色;当Ds基因存在时,C基因不能合成相关色素,若Ds基因从染色体上断裂或脱落,C基因又得以重新表达;Ac基因存在时,Ds基因从染色体上断裂、解离,Ac基因不存在时,Ds基因不断裂、不解离,三种基因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该机制仅发生在籽粒中。基因型为CCDsDsAcAc和ccdsdsacac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CCDsDsAcAc的玉米籽粒表现为白色
B.F2中有色个体所占比例为9/16
C.F2中的有色个体自交后代中有色∶白色=11∶25
D.Ds基因从染色体上断裂或脱落属于基因突变
19.(25-26高三上·山东潍坊·开学考试)水稻的M基因是调控花药发育的关键基因,其隐性突变基因m 、m 均会导致水稻雄性不育,检测发现m 、m 转录出的mRNA序列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 、m 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m m 与MM杂交,F 自交产生的F 随机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占1/4
C.m 、m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可能相同
D.雄性不育基因应用到水稻育种中可省去去雄的操作
20.(25-26高二上·湖南·开学考试)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其中Ⅰ4不携带甲病(用A、a表示相关基因)的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乙病(用B、b表示相关基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10000,不考虑变异和同源区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Ⅱ5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
C.若Ⅱ9与正常女性婚配生出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800
D.Ⅲ10与正常女性婚配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202
21.(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若Ⅱ-1不携带该致病基因,则Ⅱ-2一定为杂合子
C.若Ⅱ-2和Ⅲ-2均正常,则不能确定该病遗传方式
D.若Ⅲ-5正常,则Ⅲ-2患病的概率为50%
三、解答题
22.(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课标Ⅲ))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23.(25-26高二上·黑龙江黑河·开学考试)相比于二倍体植物,多倍体植株往往果实大,产量高,营养丰富。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簇毛麦(染色体组:VV)具有许多普通小麦(染色体组:AABBDD)不具有的优良基因。为了培育新品种,研究人员利用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交,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培育了异源八倍体新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交获得F 植株的育种遗传学原理为 ,该方法获得的F 染色体组为 ,其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 个染色体组。正常情况下,F 高度不育原因是 。
(2)为了使F 产生可育的配子,可用 对F 的幼苗进行诱导处理,其作用原理是 。
(3)为鉴定异源八倍体新品种是否培育成功,可取其幼嫩的芽尖进行固定,压片制成临时装片,再用显微镜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其中固定细胞形态时需要用到 试剂。
(4)与普通小麦与簇毛麦相比,异源八倍体新品种产量更高、营养物质更丰富的原因可能是 。
24.(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红和紫三种,花的颜色由花瓣中色素决定,色素的合成途径是:白色红色紫色。其中酶1的合成由基因A控制,酶2的合成由基因B控制,基因A和基因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红花杂合体植株杂交,子代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占的比例为 。
(2)已知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2种。现有1株白花纯合体植株甲,若要通过杂交实验(要求选用1种纯合体亲本与植株甲只进行1次杂交)来确定其基因型,请写出选用的亲本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25.(24-25高一下·黑龙江双鸭山·阶段练习)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与育种有关的问题:
a.鲍文奎是中国八倍体小黑麦研究的创始人,他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利用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2n=42)与黑麦(RR,2n=14)杂交,培育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鲍文奎团队创造了小黑麦原始品系4700多个,培育出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95个,八倍体小黑麦育种研究基本上解决了结实率和种子饱满度问题。其培育过程如图1所示。
b.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西瓜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三倍体西瓜的细胞通常比二倍体的大,植株抗逆性强,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将某二倍体西瓜(基因型为 Aa)经过处理得到四倍体西瓜,以其为母本,用其他二倍体西瓜(基因型为 aa)作父本进行杂交,将得到的种子种下去,就会长出三倍体西瓜。其培育过程如图2所示。

(1)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配子中有 个染色体组,有 条染色体。
(2)图1中F 和图2中三倍体无子西瓜都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图1和图2中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有 (填两种)等,二者的作用原理是 。
(3)与普通小麦和黑麦相比,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的原因可能是 。
(4)图2中三倍体西瓜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为鉴定四倍体植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可首先取其幼嫩的芽尖,再按“固定→ →制片”等步骤正确操作后,制得四倍体植株芽尖的临时装片。最后选择处于中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
(5)多倍体优点: 。
26.(25-26高二上·湖南长沙·开学考试)研究人员将基因型为 DDee 与 ddEE 的豌豆进行杂交得到 F ,对 F 的花粉粒进行荧光标记(是利用核酸探针与目标 DNA 杂交,通过荧光染料显色),D 基因被标记为黄色,E 基因被标记为蓝色,黄色和蓝色荧光叠加显示为绿色荧光,d 和 e 基因不显示荧光,并统计 F1中有荧光的花粉粒,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F 的基因型为 。荧光标记技术通过分子杂交显示基因位置,其优势是 (填“直观”或“定量”)显示基因分布,花粉中显示绿色荧光的花粉的基因型为 。
(2)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论上 F1产生的花粉的表型及比例是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花粉表型的实际数量存在差异,说明 ,F1中基因重组型花粉粒的占比约为 。
(3)若 D 基因发生碱基替换类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荧光标记消失,原因是 。
27.(25-26高二上·辽宁·阶段练习)资料显示哺乳动物雌、雄个体的体细胞中虽然X染色体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量是平衡的,这种机制叫剂量补偿效应。根据剂量补偿效应,不论一个细胞中有几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不失活,其余的X染色体都会随机发生固缩失活,形成巴氏小体(1条X染色体形成一个巴氏小体),巴氏小体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失活状态被解除,X染色体恢复正常功能,参与后续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黄色b),Y染色体上不含有该对等位基因,B对b为完全显性,但杂合子的毛色表现为黑、黄斑块混合的“玳瑁猫”(如图1),这种斑块的形成与胚胎发育早期细胞中巴氏小体的随机形成有关,同一失活来源的子代色素细胞在皮肤局部聚集,形成颜色一致的斑块区域。据此分析,玳瑁猫的性别通常为 性(填“雌”或“雄”),图1中O区域(黄色)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填图2中的字母序号)。
(2)一只黑色雌猫(XBXB)与一只黄色雄猫(XbY)交配,生下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雄性玳瑁猫(甲),不考虑基因突变,甲性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最可能是 (填“父方”或“母方”)产生了异常生殖细胞,产生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 。
(3)假设甲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性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移向两极,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且甲的各种配子受精后产生的子代均能成活,则甲与黄色雌猫杂交获得的F1中,能观察到2个巴氏小体的雌性玳瑁猫所占的比例为 。
28.(2025·湖南永州·一模)第三代杂交水稻以核雄性不育系为母本、常规品种为父本杂交而成。核雄性不育系始终不育,不受环境影响;科研人员鉴定出水稻中对光周期敏感的核雄性育性基因(A、B基因)。
(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杂交操作中的优势是 。
(2)杂交水稻不能逐代留种的原因是 。
(3)基因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花粉存活率由父本基因型决定:育性正常个体花粉存活率100%,半不育50%,不育0%。结合图1、图2,推测双隐性突变体aabb在长日照下表现为 (选填“育性正常”、“半不育”或“不育”)。用aaBB(aa突变体)和AAbb(bb突变体)杂交得F ,F 自交获F ,F 在长日照下培养,其育性及比例是 。
(4)化学诱变获得核雄性不育突变体mm(m在10号染色体),M为育性恢复基因、d为雄配子致死基因。将M、d转入mm个体并插入同一条非10号染色体,获转基因可育个体。该个体自交,F 基因型及比例为 ;F 随机授粉,所得种子中雄性不育种子占比为 。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生物学科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B D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C D B ABC ACD AD AC
题号 21
答案 BCD
1.C
【详解】A、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⑤过程合成的是异常的血红蛋白(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A正确;
B、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人体的同一个细胞中,但是可以在不同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B正确;
C、①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C错误;
D、图中过程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直接途径(血红蛋白的合成)和间接途径(酶影响黑色素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非“一个基因”;多基因遗传病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共同作用且受环境影响,而非简单“多个基因”,A错误;
B、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由环境因素导致);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如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B错误;
C、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研究患者家系,而调查发病率才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C错误;
D、遗传咨询可对遗传病进行风险评估与指导,产前诊断能检测胎儿是否患遗传病,因此通过这两种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D。
3.D
【详解】A、蜂王和工蜂由相同受精卵发育而来,因表观遗传(如DNA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差异,从而表现不同性状,A正确;
B、组蛋白的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表达,乙酰化可促进基因表达,这些修饰通过影响基因表达调控性状,B正确;
C、镰状细胞贫血症是血红蛋白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结构异常,体现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性状,C正确;
D、皱粒豌豆是因淀粉分支酶基因插入外源DNA序列导致基因突变,属于基因内部碱基序列改变,而非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D。
4.B
【详解】A、该图是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是有丝分裂后期图像,A错误;
B、洋葱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16条,此时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条,B正确;
C、洋葱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此时加倍为4个染色体组,C错误;
D、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特征,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基因检测主要用于诊断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如单基因遗传病),但无法检测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征),A错误;
B、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疾病,羊水检查可通过分析胎儿细胞染色体进行筛查,B正确;
C、遗传病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患者家系调查用于确定遗传方式,C错误;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从图片知,未患病者有两种基因,患病者只有一种基因。若该病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那么携带两种基因的人一定患病,与题目不符,所以该致病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A正确;
B、1、2、4号未患病者有两种基因,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所以1、2、4号虽然未患病,但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
C、由图知,无论男女都含两种基因,所以该病不是伴性遗传,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无关,发病率男性等于女性,C正确;
D、4号基因型为Aa,与表现正常但妹妹患病的人婚配。妹妹患病(aa),说明父母基因型均为Aa,则该表现正常的人基因型为1/3AA、2/3Aa。二者产生患病孩子(aa)的概率:2/3×1/4=1/6。患病孩子中女孩的概率为1/2。所以后代是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6×1/2=1/12,D错误。
故选D。
7.A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若发生如图所示的交叉互换,两条染色体的基因情况为aB/ab和AB/Ab,后期着丝粒分裂可能产生AaBB(aB+AB)、Aabb(ab+Ab)的子细胞或者2个AaBb子细胞(aB+Ab和ab+AB),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未发生交换,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遗传物质精确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为AaBb,B正确;
C、若减数分裂中发生交换,两条染色体的基因情况为aB/ab和AB/Ab,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该细胞会产生四种精细胞,基因型为AB、aB、Ab和ab,C正确;
D、若减数分裂中未发生交换,两对等位基因连锁,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Ab,D正确。
故选A。
8.C
【详解】A、图示的交换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到中期时某些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过程中,但这时同源染色体并没有两两配对,这种现象不能被称为“联会”,“联会”是减数分裂才有的现象,A错误;
B、发生图示交换的染色单体是来自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
C、有丝分裂交换可能使子细胞的一对基因纯合化(例如,题图中细胞如果不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则产生的子细胞中一对基因为Ff,而交换后产生的子细胞的一对基因可能为FF或ff),C正确;
D、有丝分裂交换不是体细胞增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因为某些细胞可进行无丝分裂,即使进行有丝分裂也不是必然会出现这种交换,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可知,正常基因不含Bst I酶切位点,260 bp为正常基因片段,169 bp、91bp为致病基因片段,Ⅰ2同时含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但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正常基因片段(260 bp)与致病基因片段(169bp+91bp=260 bp)碱基数相等,说明发生的是碱基对的替换,B错误;
C、根据推测,Ⅲ1为杂合子,通常情况下,其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致病基因数为0或2,如果发生互换,其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致病基因数为1,C错误;
D、Ⅱ4为杂合子,与Ⅱ3的基因型相同,因此Ⅱ4的电泳产物含有260 bp、169 bp、91 bp三种条带,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一粒小麦(2n=14)与山羊草(2n=14)杂交产生后代杂种一,杂种一的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来自一粒小麦,一个染色体组来自山羊草),A正确;
B、杂种二是由二粒小麦(4n = 28)和粗山羊草(2n = 14)杂交得到的,体内三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来自一粒小麦,一个染色体组来自山羊草,一个染色体组来自粗山羊草),其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时无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不能产生配子,故高度不育,B正确;
C、八倍体小黑麦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有4个染色体组,但这4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不能配对,不能产生配子,因此是不可育的,C错误;
D、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均可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A、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非位于基因上,A错误;
B、解旋酶在DNA复制时起作用,RNA聚合酶能够催化转录过程,而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包括DNA复制,故发育早期大量解旋酶与基因的表达无直接关系,B错误;
C、由图可知,lin-14基因在线虫发育早期表达量高,后期基本不表达,其产物决定线虫发育早期的表型,C正确;
D、lin-4在发育后期表达量较高,说明其与线虫的发育成熟有关,该基因缺失突变后可能会导致线虫会停滞在早期阶段,无法进入后期,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A、杂种子一代(如杂交种)虽性状优良,但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保持优势,需每年重新制种,A正确;
B、普通隐性纯合玉米自交后代仍为隐性纯合子,无法形成杂种优势,故所结籽粒种植后不一定有优势,B正确;
C、杂种子一代互相交配导致优势减弱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和重组,而非基因突变(突变概率极低),C错误;
D、月季通过扦插繁殖属于无性生殖,可保留亲本性状,避免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C。
13.B
【详解】A、图示DNA片段中有三个基因,含有3个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A错误;
B、细胞内出现多个a基因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重复的结果,B正确;
C、a、b、c三个基因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基因突变的随机性,C错误;
D、DNA结构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14.C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其疾病类型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而属于线粒体遗传病,A错误;
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而随机抽样用于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B错误;
C、遗传病可能因致病基因表达时间不同,表现为先天性疾病或后天发病,C正确;
D、产前诊断可降低遗传病患儿出生率,但不能杜绝人类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15.D
【详解】A、单个碱基对替换可能导致一个密码子改变,但若替换终止密码子中的碱基,翻译会继续直至下一个终止密码子,导致多个氨基酸改变,因此“最多改变1个”错误,A错误;
B、自由组合定律仅适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若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连锁),则不会自由组合,B错误;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而基因重组仅发生在减数分裂Ⅰ(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C错误;
D、基因突变直接改变DNA碱基序列(遗传信息),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会改变染色体局部DNA序列(如交换后产生新组合),因此两者均可能导致遗传信息改变,D正确。
故选D。
16.B
【详解】A、根据题意信息可知,蝗虫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正在配对,所以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取材不可能来自蝗虫的肠上皮细胞,A错误;
B、同源染色体正在配对,图示出现异常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改变了遗传信息,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B正确;
C、同源染色体正在配对,图示出现异常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也可能是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C错误;
D、根据题意信息可知,蝗虫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正在配对,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动物细胞没有细胞板,D错误。
故选B。
17.ABC
【分析】题图分析:易位纯合动物体细胞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由于13和17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一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易位纯合动物体细胞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其细胞内只有40条染色体。
【详解】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由于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A错误;
B、由于重接杂合子中只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则13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及重接染色体都不能正常配对,因此,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能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21-2=19),B错误;
C、同时含有两条重接染色体的称为重接纯合子,重接纯合子(产生的配子都含有重接染色体)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中没有染色体正常的个体,均为重接杂合子,C错误;
D、重接杂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时,由于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重接染色体既可以与13号染色体联会,也可与17号染色体联会,在减数分裂Ⅰ后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开,另外一条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所以重接杂合子会产生染色体正常的配子,则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正常的个体,D正确。
故选ABC。
18.ACD
【详解】A、基因型为CCDsDsAcAc的玉米,由于Ac基因存在,使Ds基因从染色体上断裂、解离,C基因能表达从而籽粒有色,A错误;
B、F1的基因型为CcDsdsAcac,F1自交得到F2,由于C、Ds位于一条染色体上,C_Ds_Ac_表示为有色,F2中有色个体(C_Ds_Ac_)所占比例为3/4×3/4=9/16,B正确;
C、F2中有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CDsDsAcAc∶CCDsDsAcac∶CcDsdsAcAc∶CcDsdsAcac=1∶2∶2∶4,F2中的有色个体自交后代中有色的比例为1/9+2/9×3/4+2/9×3/4+4/9×9/16=25/36,白色的比例为1-25/36=11/36,因此F2中的有色个体自交后代中有色∶白色=25∶11,C错误;
D、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替换或缺失,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数目,只改变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而Ds基因从原来位.置上断裂或脱落会导致基因数目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ACD。
19.AD
【详解】A、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产生多个等位基因,因此m1、m2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正确;
B、m1m1(雄性不育,只能作母本)与MM杂交,F1基因型为Mm1,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MM:Mm1:m1m1=1:2:1,F2中雄性不育植株(m1m1)不能产生雄配子,可育植株(MM、Mm1)产生的雄配子为M:m1=2:1,雌配子为M:m1=1:1,故F2随机交配,子代中雄性不育植株(m1m1)占1/6,B错误;
C、由题干可知,m1、m2转录出的mRNA序列不同,因此翻译出的蛋白质结构一般不同,C错误;
D、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育雄配子,故雄性不育基因应用到水稻育种中可省去去雄的操作,D正确。
故选AD。
20.AC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图中I3和I4正常,生有患病的孩子,说明两病都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乙病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则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4不携带甲病,故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6的基因型两病皆患,基因型是bbXaY,则其双亲基因型是BbXAXa、BbXaY,Ⅱ5正常,其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B正确;
C、Ⅱ9患甲病,基因型是XaY,若Ⅱ9与正常女性婚配(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即XaY×1/100XAXa,生出患甲病女孩的概率=1/100×1/4=1/400,C错误;
D、乙病(用B、b表示相关基因)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是1/10000,即bb=1/10000,则b=1/100,B=99/100,正常女性中Bb=Bb/(BB+Bb)=(2×1/100×99/100)/(2×1/100×99/100+99/100×99/100)=2/101,Ⅲ10与正常女性婚配,即Bb×2/101Bb,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2/101×1/4=1/202,D正确。
故选AC。
21.BCD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由于本题没有“无中生有为隐性”以及“有中生无为显性”的典型家庭,只能通过讨论法进行分析。若Ⅱ-1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由于Ⅲ-3是患者,他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2;假如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3的父亲即Ⅱ-1应该为杂合子,与事实不符,因此该病还剩3种情况: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这三种情况下,Ⅱ-2都是杂合子,B正确;
C、若Ⅱ-2正常,Ⅲ-2正常,只能判断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不能推出具体的遗传方式,C正确;
D、若Ⅲ-5正常,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用A表示,Ⅱ-1表型正常基因型为aa,Ⅲ-3患病基因型必为Aa,Ⅱ-2基因型为Aa,则Ⅲ-2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50%,D正确。
故选BCD。
22. 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秋水仙素处理 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分析】图中是普通小麦育种的过程,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形成杂种一,经过加倍后形成拟二粒小麦AABB,在和滔氏麦草杂交获得杂种二ABD,然后加倍形成普通小麦AABBDD。
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
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
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
(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
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育种的知识,考生理解多倍体育种的过程是本题的难点,同时设计实验需要理解杂交育种的步骤。
23.(1) 基因重组 ABDV 8/八 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产生正常配子
(2) 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3)卡诺氏液
(4)异源八倍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多,相关基因表达产物增多(或异源八倍体新品种具有普通小麦和簇毛麦的遗传物质,遗传了双亲的优良性状)
【分析】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1)六倍体普通小麦(AABBDD)和二倍体簇毛麦(VV)杂交产生的F1代是异源四倍体植株,杂交的原理为基因重组,F1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BDV,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会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8个染色体组。由于F1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所以F1高度不育。
(2)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使F 产生可育的配子。
(3)固定细胞形态时需要用到卡诺氏液试剂。
(4)异源八倍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多,相关基因表达产物增多,与普通小麦与簇毛麦相比,异源八倍体新品种产量更高、营养物质更丰富。
24.(1) 白色:红色:紫色=2:3:3 AAbb、Aabb 1/2
(2)选用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子代花色全为红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花色全为紫花,则待测白花纯合体基因型为aaBB
【分析】根据题意,Aa和B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表现为紫花,A_bb表现为红花,aa_ _表现为白花。
【详解】(1)紫花植株(AaBb)与红花杂合体(Aabb)杂交,子代可产生6种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紫花):AaBb(紫花):aaBb(白花):AAbb(红花):Aabb(红花):aabb(白花)=1:2:1:1:2:1。故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紫色=2:3:3;子代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b;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体(aabb)占的比例为1/2。
(2)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要检测白花纯合体植株甲的基因型,可选用AAbb植株与之杂交,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紫花);若基因型为aabb则实验结果为:aabb×AAbb→Aabb(全为红花)。这样就可以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将白花纯合体的基因型推出。
【点睛】该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通过分析题意,理解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作答。
25.(1) 4 28
(2) 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 秋水仙素处理、低温诱导 抑制纺锤体形成
(3)多倍体基因剂量增加
(4) AAa: Aaa: aaa=1:4:1 解离→漂洗
(5)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分析】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详解】(1) 由图1可知: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体细胞含有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黑麦的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14条染色体,二者杂交产生的F1的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28条染色体;经过人工诱导F1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培育成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体细胞中含有8个染色体组、56条染色体。由此可推知: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有4个染色体组,有28条染色体。
(2)图1中F1的体细胞含有的4个染色体组(ABDR)分别来源于不同的物种,图2中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体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由于二者在形成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所以图1中F1和图2中三倍体无子西瓜都是高度不育的。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有低温处理、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等。用低温、秋水仙素处理,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3)八倍体小黑麦具有普通小麦和黑麦的遗传物质,遗传了双亲的优良性状(或八倍体小黑麦比普通小麦和黑麦有更多的染色体),导致基因表达产物更多,所以,与普通小麦和黑麦相比,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
(4)在图2中,将基因型为Aa的某二倍体西瓜经过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的基因型为AAaa,该四倍体西瓜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4∶1。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的配子。以该四倍体西瓜为母本,以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作父本进行杂交,将得到的种子种下去,最终获得的三倍体西瓜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1∶4∶1。为鉴定四倍体植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取其幼嫩的芽尖制作临时装片,其操作流程为: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5)多倍体具有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的优点。
26.(1) DdEe 直观 DE
(2) 黄色:蓝色:绿色:无荧光=1:1:1:1 D、E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或D与e在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 色体上,d与E在另一条染色单体上) 1/21
(3)基因突变可能改变探针结合的DNA序列,使探针无法杂交,荧光消失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DDee与ddEE的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 ,不管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双亲产生的都是De和dE的配子,F 的基因型都为DdEe;荧光标记 通过分子杂交显示基因位置,可以直观呈现不同基因型配子的比例;分析题意可知,D 基因被标记为黄色,E 基因被标记为蓝色,黄色和蓝色荧光叠加显示为绿色荧光,因此显示绿 色荧光的花粉的基因型为DE。
(2)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论上F 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E:De:dE:dE=1:1:1:1,即绿 色:黄色:蓝色:无荧光=1:1:1:1,F 的花粉粒荧光标记情况为黄色:蓝色:绿色=20:20:1,即DE: dE:DE=20:20:1,D/d、E/e两对基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含D、E基因的花粉粒 和同时含d、e的花粉粒数目相等,结合图形数据可知,同时含D、E基因的花粉粒:显性基因中只含D基因的花粉粒:显性基因中只含E 基因的花粉粒:同时含d、e的花粉粒=1:20:20:1,其中基因重组型花粉粒为同时含D基因和E基因的花粉 粒和同时含d基因和e基因的花粉粒,占比为(1+1)=(20十1+1+20)=1/21。
(3)探针的使用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基因序列改变可能影响探针结合,导致标记失败,荧光消失或异常。
27.(1) 雌 D
(2) 父方 父方减数分裂Ⅰ(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b、Y染色体没有分离
(3)1/6
【分析】根据题意“基因的剂量补偿效应是指使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可知,在雄性个体中只有1条X染色体,故巴氏小体只能出现在雌性个体中。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黄色b),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B对b为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为玳瑁猫,由于正常雄性个体只有X染色体上含有毛色基因,不会出现杂合子,所以玳瑁猫的性别通常是雌性。由于黄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图示个体含有两条同型的X染色体,是基因型为XBXb雌猫,O区域均为黄色,说明产色素干细胞中的正常表达X染色体上含有b基因,且雌性个体另一条含有B基因的X染色体凝缩为巴氏小体,可知为D图。
(2)基因型为XBXB和XbY的亲本交配,生下一只XBXbY的雄猫,由于母方只能产生XB配子,说明是父方形成异常生殖细胞XbY,减数分裂Ⅰ后期Xb、Y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
(3)基因型为XBXbY的雄猫与XbXb雌猫杂交,由于三条性染色体联会后,任意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第三条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则雄配子是XB∶Xb∶Y∶XBY∶XbY∶XBXb=1∶1∶1∶1∶1∶1,与雌配子Xb结合,后代基因型之比为XBXb∶XbXb∶XbY∶XBXbY∶XbXbY∶XBXbXb=l∶1∶1∶1∶1∶1,由于不论一个细胞中有几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不失活,其余的都失活并以巴氏小体形式出现且1条X染色体形成1个巴氏小体,则后代毛色为黄黑相间且细胞中能观察到2个巴氏小体的雌性个体即XBXbXb所占的比例是1/6。
28.(1)无需去雄,简化杂交操作
(2)杂交水稻自交,后代纯合子比例上升,失去杂种优势
(3) 半不育 育性正常:半不育=3:1
(4) dMmm:mm=1:1 3/4/75%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分析题意,雄性不育系的花粉不育,无法自花授粉,只能接受外来父本的花粉。故在杂交育种时,无需人工去除雄蕊(去雄),直接让不育系接受父本花粉即可完成杂交,大幅提高育种效率。
(2)自交能够提高纯合子比例,由于杂交水稻自交,后代纯合子比例上升,失去杂种优势,故杂交水稻不能逐代留种。
(3)观察图1,白色柱状图代表野生型,黑色柱状图代表aa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aa突变体花粉存活率对应的纵坐标为 50%,图2中白色柱状图是野生型,黑色柱状图是bb突变体,图示长日照条件下bb突变体存活率是100%,故推测双隐性突变体aabb在长日照下表现为半不育;用aaBB(aa突变体)和AAbb(bb突变体)杂交得F ,F1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b:aaB-:aabb = 9:3:3:1,在长日照条件下,根据前面的图和信息可知,aa--表现为半不育,其它表现为育性正常,A-B-、A-bb表现为育性正常,占(9+3)/16=3/4,aaB-、aabb 表现为半不育,占(3+1)/16=1/4,故育性及比例是育性正常:半不育=3 :1。
(4)将M、d转入mm个体并插入同一条非10号染色体,获转基因可育个体,该个体的基因型为dMmm,其中d为致死基因,M为恢复育性基因,自交时可育配子dM(50%)、m(50%)不育配子(含d致死基因)不存活,故F1基因型为dMmm(可育):mm(不育)=1 : 1;F1个体之间随机授粉,mm为不育突变体,只能做母本,母本是1/2dMmm和1/2mm,产生两种雌配子为3/4m、1/4dMm,父本是dMmm,由于d为雄配子致死基因,只能产生m一种雄配子,故得到的种子中雄性不育种子mm所占比例为3/4。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