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15.3.1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15.3.1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0 15:2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设计
课题 15.3.1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的区别.(重点)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的区别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高及顶角平分线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我们知道,如果有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猜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 【思考】 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 证明:如图,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 ∴∠BAD=∠CAD. ∵在△ABD和△ACD中, ∠B=∠C, ∠BAD=∠CAD, AD=AD, ∴△ABD≌△ACD(AAS). ∴ AB=AC. 【归纳】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几何语言:如图,在△ABC中, ∵∠B=∠C, ∴△ABC是等腰三角形,即AB=AC. 【注意】 应用“等角对等边”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的区别: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两边相等 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两角相等 这两角所对的边相等 2.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 见例2 通过推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命题的证明首先需要将命题转化为已知、求证的格式,再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最后证明结论的成立.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AD平分∠CAE,AD//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因为∠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证明:∵AD//BC, ∴∠1=∠B,∠2=∠C. ∵AD平分∠CAE, ∴∠1=∠2. ∴∠B=∠C, ∴AB=AC.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1)作线段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得DC=h. (4)连接AC,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变式训练】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解:∵在△ABC中,∠A=36°,∠C=72°, ∴∠ABC=72°. ∵∠DBC=36°, ∴∠2=∠ABC-∠DBC=36°. ∵∠1=∠A+∠2=72°, ∴AD=BD=BC,AB=AC. 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BC,△ABD,△BCD. 让学生学会先应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然后证明的方法.
随堂检测 1.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 A.a=3,b=3,c=4       B.a:b:c=2:3:4 C.∠B=50°,∠C=80° D.∠A:∠B :∠C=1:1:2 答案:B 2.如图,AD=BC,AB=AC=BD,∠C=72°,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3       B.4       C.5       D.6 答案:C 3.在△ABC中,∠B=30°,∠A=120°,AB=6,则AC的长为________. 答案:6 4.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AC=60°,D是BC的中点,DE⊥AB于点E,延长DE至点F,使EF=DE,则∠F的度数为(  ) A.30° B.35° C.55° D.60° 答案:D 5.如图,AB=AC,点E在AB上,DE⊥BC于点D,交C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AB=AC,∴∠B=∠C. ∵DE⊥BC, ∴∠C+∠F=90°,∠B+∠BED=90°. ∵∠BED=∠AEF, ∴∠B+∠AEF=90°. ∴∠F=∠AEF, ∴AE=AF. ∴△AEF是等腰三角形. 通过设置随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的步骤.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