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十面埋伏》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十面埋伏》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10 10:07: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元华夏之声·文化根脉》第5课时《十面埋伏》
【教材分析】
《十面埋伏》是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元华夏之声·文化根脉》第5课时欣赏课。《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为历史蓝本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乐曲生动展现了刘邦运用十面埋伏战术击败项羽的战争过程。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展开决战,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楚军陷入重围,最终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琵琶曲《十面埋伏》正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精彩呈现,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独特的叙事性和表现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十面埋伏》,感受琵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乐曲中不同段落所营造的紧张、激昂、悲壮等多种情绪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艺术表现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琵琶演奏《十面埋伏》时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轮拂、煞弦、绞弦等,通过模仿演奏和跟唱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乐曲节奏、旋律的把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在欣赏和学习《十面埋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对乐曲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再创作,如改变演奏速度、节奏、加入其他乐器伴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体验乐趣。
(四)文化理解
通过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楚汉相争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国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深入剖析《十面埋伏》的曲式结构,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各段落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如何通过音乐元素展现战争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结构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受琵琶在演奏《十面埋伏》时运用的各种技巧所产生的独特音响效果,如用“轮拂”营造战争氛围、用“煞弦”表现战斗情景等,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乐曲的情感变化和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对民族乐器表现力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1.由于《十面埋伏》是一首具有复杂情感和深刻历史内涵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战争的残酷、英雄的悲壮以及历史的沧桑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丰富的历史资料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走进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
2.琵琶演奏技巧较为复杂,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进行简单的演奏,具有一定难度。例如,“轮拂”需要手指快速而协调地运动,“绞弦”对按弦和拨弦的力度、时机要求较高。教师需要耐心指导,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简单的指法练习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欣赏楚汉相争视频,教师总结:这场战争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英雄豪情,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欣赏一首根据这场战争创作的音乐作品,让我们一起从音乐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想象一下,你仿佛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画面?(播放《十面埋伏》的音频片段)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好啦,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相信大家脑海中都有了自己的画面和感受,谁能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音乐时想到了什么?(请几位同学回答)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其实,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它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激烈场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乐曲,感受琵琶这种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
书写板书《十面埋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展示琵琶)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这是中国的弦乐器琵琶,你们了解琵琶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琵琶的音色清脆、悠扬、富有弹性,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音乐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 ,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再次聆听音乐,说说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部分?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全曲通常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可大致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聆听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步是“列营”。琵琶“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强烈的战争气氛。下面边听音乐边模拟演奏
预设:模拟演奏
教师:下面聆听第一部分第二主题,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主题是吹打:琵琶用轮指奏出小长音,模仿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进行曲。下面边听音乐边模拟
预设:模拟演奏
教师:下面聆听第一部分第三主题,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主题是“排阵”。这三段音乐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下面边听音乐边表现
预设:表现第一部分音乐
教师:下面聆听第二部分第一主题,战争场面,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主题音乐“埋伏”。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造成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感觉。下面边听音乐边用乐器伴奏
预设:乐器伴奏
教师:下面聆听第二部分第二主题,战争场面,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主题音乐“鸡鸣山小战”。运用了琵琶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下面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预设:打节奏
教师:下面聆听第二部分第三主题,战争场面,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主题音乐“九里山大战”,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场面。下面边听音乐边做声势动作
预设: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聆听第三部分,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部分是战争结局:包含“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段落。“项王败阵”和“乌江自刎”的旋律较为低沉、悲怆,表现出项羽兵败后的落魄和无奈,以及英雄末路的悲壮之情;“众军奏凯”节奏欢快,展现出汉军获胜后的喜悦和欢庆场面;“诸将争功”则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刻画了将领们争功请赏的生动画面;“得胜回营”以平稳、宏大的旋律结尾,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胜利的归来,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下面边听音乐边用乐器伴奏
预设:伴奏
教师:下面整体欣赏
预设: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在本次《十面埋伏》的教学中,通过故事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快速融入楚汉相争的情境,对乐曲背景有了初步感知 。分段欣赏时,学生能在引导下感受各段落音乐特点,但对战争残酷、英雄悲壮等深层情感理解稍显不足,今后需补充更多历史细节和故事,加深学生体会。在琵琶技巧教学环节,学生对复杂指法掌握较慢,后续应增加练习时间,采用分解动作示范,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创意实践部分,学生展现出丰富想象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知识技能局限,改编效果未达预期,后续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为学生创意提供支撑。总体而言,教学达成了部分目标,但在情感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后续教学将针对性改进。
七、课堂达标
(一)填空题
1.《十面埋伏》是一首以( )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2.《十面埋伏》中运用( )技巧来渲染强烈的战争气氛,先声夺人。
(二)判断题
1.《十面埋伏》全曲只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情感表达。( )2. “埋伏”段落主要运用扫摇、绞弦等技巧来表现。( )
答案:(一)填空题
1.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2.轮拂
(二)判断题
1.×,该曲不仅描绘战争场面,还表达了对楚军和项羽的关怀与对战争殒命者的痛悯等丰富情感。
2.×,“埋伏”主要通过单音演奏短句,结合节奏、速度、力度变化表现,扫摇、绞弦主要用于“九里山大战”等高潮部分。
【板书设计】
《十面埋伏》
1=D 散板 古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让教学更有效
目 录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十面埋伏》,感受琵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乐曲中不同段落所营造的紧
张、激昂、悲壮等多种情绪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艺术表现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琵琶演奏《十面埋伏》时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轮拂、煞弦、绞弦等,通过模仿演奏和跟
唱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乐曲节奏、旋律的把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
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在欣赏和学习《十面埋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对乐曲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再创
作,如改变演奏速度、节奏、加入其他乐器伴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创作
中体验乐趣。
(四)文化理解
通过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楚汉相争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国古代
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这场战争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英雄豪情,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欣赏一首根据这场战争创作的音乐作品,让我们一起从音
乐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听完这段音乐,相信大家脑海中都有了自己的画面
和感受,谁能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音乐时 到
了什么?
其实,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著名的琵琶独奏曲
《十面埋伏》,它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垓下之战
的激烈场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乐曲,感受琵琶这
种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
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
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
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1.感受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音乐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
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
场景。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步是“列营”。
琵琶“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强烈的战争气氛。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主题是吹打:琵琶用轮指奏出小长音,模仿古代吹
管乐器演奏的进行曲。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主题是“排阵”。这三段音乐节奏整齐紧凑,音调
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主题音乐“埋伏”。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造成紧张。恐怖
的气氛,给人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
感觉。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主题音乐“鸡鸣山小战”。运用了琵琶特有的“刹弦”技巧,
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主题音乐“九里山大战”,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运用了多种琵
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
的激战场面。
1.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部分是战争结局:包含“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
功”“得胜回营”等段落。“项王败阵”和“乌江自刎”的旋律较为低沉、悲怆,表
现出项羽兵败后的落魄和无奈,以及英雄末路的悲壮之情;“众军奏凯”节奏欢快,
展现出汉军获胜后的喜悦和欢庆场面;“诸将争功”则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刻画了
将领们争功请赏的生动画面;“得胜回营”以平稳、宏大的旋律结尾,象征着战争的
结束和胜利的归来,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下面整体欣赏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
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
方法表现音乐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一)填空题
1.《十面埋伏》是一首以( )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2.《十面埋伏》中运用( )技巧来渲染强烈的战争气氛,先声夺人。
(二)判断题
1.《十面埋伏》全曲只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情感表达。( )2. “埋伏”段落主要
运用扫摇、绞弦等技巧来表现。( )
答案:(一)填空题
1.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2.轮拂
(二)判断题
1.×,该曲不仅描绘战争场面,还表达了对楚军和项羽的关怀与对战争殒命者的痛悯
等丰富情感。
2.×,“埋伏”主要通过单音演奏短句,结合节奏、速度、力度变化表现,扫摇、绞
弦主要用于“九里山大战”等高潮部分。
《十面埋伏》
1=D 散板 古曲
感谢同学们的
聆听!(共37张PPT)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
让教学更有效
第二单元
《元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目 录
(一)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十面埋伏》,感受琵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乐曲中不同段落所营造的紧张、激昂、悲壮等多种情绪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艺术表现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琵琶演奏《十面埋伏》时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轮拂、煞弦、绞弦等,通过模仿演奏和跟唱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乐曲节奏、旋律的把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在欣赏和学习《十面埋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对乐曲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再创作,如改变演奏速度、节奏、加入其他乐器伴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体验乐趣。
(四)文化理解
通过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楚汉相争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国古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欣赏楚汉相争视频
这场战争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英雄豪情,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欣赏一首根据这场战争创作的音乐作品,让我们一起从音乐中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想象一下,你仿佛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画面?
听完这段音乐,相信大家脑海中都有了自己的画面和感受,谁能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听到音乐时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
其实,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它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激烈场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乐曲,感受琵琶这种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乐器?
这是中国的弦乐器琵琶,你们了解琵琶吗?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琵琶的音色清脆、悠扬、富有弹性。
聆听音乐
1.感受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音乐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再次聆听音乐,说说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部分?
全曲通常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可大致分为三部分:
聆听第一部分第一主题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步是“列营”。
琵琶“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强烈的战争气氛。
下面边听音乐边模拟演奏
聆听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主题是吹打:琵琶用轮指奏出小长音,模仿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进行曲。
下面边听音乐边模拟
聆听第一部分第三主题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主题是“排阵”。这三段音乐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
下面边听音乐边律动
聆听第二部分第一主题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主题音乐“埋伏”。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造成紧张。恐怖的气氛,给人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感觉。
下面边听音乐边用乐器伴奏
聆听第二部分第二主题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主题音乐“鸡鸣山小战”。运用了琵琶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
下面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聆听第二部分第三主题
1.战前准备,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主题音乐“九里山大战”,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场面。
下面边听音乐边做声势动作
聆听第三部分
1.听听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部分是战争结局:包含“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段落。“项王败阵”和“乌江自刎”的旋律较为低沉、悲怆,表现出项羽兵败后的落魄和无奈,以及英雄末路的悲壮之情;“众军奏凯”节奏欢快,展现出汉军获胜后的喜悦和欢庆场面;“诸将争功”则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刻画了将领们争功请赏的生动画面;“得胜回营”以平稳、宏大的旋律结尾,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胜利的归来,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下面边听音乐边用乐器伴奏
下面整体欣赏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一)填空题
1.《十面埋伏》是一首以( )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2.《十面埋伏》中运用( )技巧来渲染强烈的战争气氛,先声夺人。
(二)判断题
1.《十面埋伏》全曲只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情感表达。( )2. “埋伏”段落主要运用扫摇、绞弦等技巧来表现。( )
答案:(一)填空题
1.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2.轮拂
(二)判断题
1.×,该曲不仅描绘战争场面,还表达了对楚军和项羽的关怀与对战争殒命者的痛悯等丰富情感。
2.×,“埋伏”主要通过单音演奏短句,结合节奏、速度、力度变化表现,扫摇、绞弦主要用于“九里山大战”等高潮部分。
《十面埋伏》
1=D 散板 古曲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