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几何证明举例 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数学青岛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几何证明举例 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数学青岛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4 07:3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1.3 几何证明举例
第1章 推理与证明
1.3 课时1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第1章 推理与证明
1.能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能应用它们解决其他证明问题.
2.了解互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能判断逆命题的真假.
学习目标
在七年级下册我们曾探索了哪些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性质 判定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怎样用有关的基本事实、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以及已经证实了的定理证明平行线的其它性质和判定方法呢?
注:性质定理1,现阶段不用证明,直接作为结论应用于各种证明问题中.
(性质定理1)
(基本事实)
复习导入
任务一: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并应用它们解决其他证明问题.
活动1:运用已学的命题证明知识,解决下列证明问题.
(1)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①指出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②试着写出证明过程,与同学交流,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已知:如图1,直线a∥b,∠1,∠2是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得的内错角.
求证:∠1 =∠2 .
证明:因为a∥b(已知),
所以∠3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1 = ∠3(对顶角相等),
所以∠1 = ∠2(等量代换).
a
b
c
3
1
2
如图1
活动探究
试一试:你能沿用问题1所画的图,去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吗?试独立完成.
a
b
c
3
2
1
4
已知:如图2,直线a∥b,∠2,∠4是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得的同旁内角.
求证:∠2 +∠4 = 180°.
证明: 因为∠1 =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 +∠4 = 180°(平角的定义),
所以∠2 + ∠4= 180°(等量代换).
如图2
(2)借助同位角的基本事实或已证定理,你能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吗?
已知:如图3,直线AB,CD被EF所截,∠1 = ∠2 .
求证:AB∥CD.
证明:因为∠2 = ∠3(对顶角相等),
∠1 = ∠2(已知),
所以∠1 = ∠3(等量代换).
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D
E
3
2
1
A
C
F
如图3
思考
如何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与同学交流,说说你的证明依据.
活动2:阅读并理解下面的证明过程,思考每步后的括号内应填写的推理依据.
已知:如图,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P和Q,AB⊥EF.
求证:CD⊥EF .
证明:因为AB∥CD( ),
所以∠EPB = ∠PQD( ).
因为AB⊥EF( ),
所以∠EPB是直角( ).
所以∠PQD是直角( ).
所以CD⊥EF(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垂直的定义
等量代换
垂直的定义
任务二:了解互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能判断逆命题的真假.
活动:分析下面的两个命题,你发现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交换后,就构成了一个新命题.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原来的命题叫做原命题,新的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思考:你能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吗?它们的逆命题是真是假?
(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对顶角相等.
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就是原定理的逆定理.
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的补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解:(1)如果两个角的补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真命题)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假命题)
当堂检测
2.已知:如图,∠1=∠2.求证:∠3+∠4=180°.
A
B
C
D
1
2
3
4
证明:因为∠1=∠2( 已知 ),
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3+∠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针对本节课的关键词“平行线的定理”,你能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吗?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互逆命题 逆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课堂总结
1.3 课时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第1章 推理与证明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方法;
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应用于相关证明.
学习目标
怎样才能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真实性呢?
我们曾用拼接的方式,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现在,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纸片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哪些拼接方法呢?
B
B
C
A
C
A
A'
B'
B'
C'
方法1
方法2
E
E
D
D
课堂导入
任务一: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真实性
(1)根据前面展示的三角形图片,写出上述命题的已知和求证
(2)你能表述方法1、方法2的作法吗?与同学交流.
A
B
C
D
E
1
2
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图形上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法1: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图①),这相当于把∠A、∠B分别移到∠1、∠2的位置.
法2:过点A作直线DE∥BC(图②),这相当于把∠B、∠C分别移到∠1、∠2的位置.
A
B
C
D
E
1
2
图①
图②
活动探究
(3)你能用(2)中所作的两种辅助线的方法,分别证明上述命题吗?试一试.
证明:
法1: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
∴∠A=∠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2+∠ACB=180°(平角的定义),
∴∠A+∠B+∠ACB=180°(等量代换).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法2:过点A作PQ∥BC,
∴∠1=∠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3=180°(平角的定义),
∴∠BAC+∠B+∠C=180°(等量代换).
以上证明是从平角的角度构造辅助线,你还能想到从什么角度构造辅助线去证明?尝试画出辅助线,与同学交流.
构造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
A
B
C
E
3
4
1
2
思考
A
B
C
活动2:独立思考,应用已学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下列问题.
A
B
C
D
E
1
2
图①
∵∠A +∠B+∠ACB =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 +∠B = 180°-∠ACB(等式的基本性质),
∵∠ACD +∠ACB = 180°(平角的定义),
∴∠ACD = 180°-∠ACB(等式的基本性质),
∴∠ACD = ∠A +∠B(等量代换).
∴∠ACD >∠A,∠ACD >∠B.
观察图①,∠ACD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A与∠B是与∠ACD不相邻的两个内角.
(1)∠ACD与其相邻的内角∠ACB有何数量关系?
(2)∠ACD与其不相邻的内角∠A,∠B有何数量关系?
由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它可作为定理使用.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活动小结
任务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能用于相关证明.
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
在Rt△ABC中,∠C=90°,两个锐角∠A与∠B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Rt△ABC中, 因为∠A+∠B+∠C=180°,
所以∠A+∠B=180°-∠C.
因为∠C=90°,
所以∠A+∠B=90°.
反过来,在△ABC中, ∠A+∠B=90° , △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在△ABC中, 因为∠A+∠B=90° (已知)
∠A+∠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所以∠C =180°-( ∠A+∠B )=90°(等式的性质).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活动2:如图,在△ABC中,∠B=∠C,D是BC边上的一点.过D作DE⊥AB,DF⊥BC,垂足分别为点E,D.求证:∠FDE=∠C.
证明:因为DE⊥AB,DF⊥BC(已知),
所以∠DEB=90°,∠FDC=90°
(垂直的定义).
因为∠EDC是△EBD的外角(已知),
所以∠EDC=∠B+∠DE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所以∠FDE+∠FDC=∠B+∠DEB.
所以∠FDE+90°=∠B+90°(等量代换).
所以∠FDE=∠B(等式的基本性质).
因为∠B=∠C(已知),
所以∠FDE=∠C(等量代换).
活动2:如图,在△ABC中,∠B=∠C,D是BC边上的一点.过D作DE⊥AB,DF⊥BC,垂足分别为点E,D.求证:∠FDE=∠C.
1.如图,AB//CD,∠A=37°,∠C=63°,那么∠F等于( )
F
A
B
E
C
D
A.26° B.63° C.37° D.60°
A
当堂检测
2.证明:四边形四个内角和等于360°.
证明:如图所示四边形,连接其对角线,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针对本节课的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你能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吗?
借助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课堂总结
1.3 课时3 反证法
第1章 推理与证明
学习目标
1.理解反证法的概念,掌握反证法的证明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重点)
2.会正确地提出反设,会根据反设推出矛盾.(难点)
课堂导入
一般地证明,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定理或推论可以直接证得结论.
前面我们学习了命题的证明.
当一个命题从已知条件出发不易直接证得结论时,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探究
已知:如图,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G、H.
求证:∠1=∠2.
A
C
B
D
E
F
G
H
A`
B`
1
2
证明:假设∠1≠∠2.
过点G作直线A'B',使∠EGB'=∠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已知),
∴过点G 就有两条直线AB,A'B'与直线CD 平行.
∴∠1≠∠2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这与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矛盾.
∴∠1=∠2.
已知:如图,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G、H.
求证:∠1=∠2.
A
C
B
D
E
F
G
H
A`
B`
1
2
这种证明方法有怎样的特点
这种证明方法不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证得结论的,
而是从结论的反面出发证明的结论与“基本事实”矛盾.
证明方法的特点:
思考
这种先提出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再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的方法叫作反证法.
反证法的定义:
反证法包括了哪几个步骤
概括与表达
③ 肯定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证明命题成立.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① 否定结论———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 推出矛盾———从假设出发,根据已知条件,经过推理,得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相矛盾的结果;
活动小结
练一练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直角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大于45°”时,首先应假设这个三角形中( )
A.每一个内角都小于45° B.每一个内角都大于45°
C.有一个内角大于45° D.有一个内角小于 45°
B
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A+∠B+∠C=90°+90°+∠C >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相矛盾,所以∠A=∠B=90°不成立;
②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③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B=90°.正确的顺序应(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D
例1.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a
b
c
已知:如图,直线a∥c,b∥c.
求证:a∥b.
分析:a、b平行的反面是不平行,那就相交.
典例精析
∴a∥b.
证明:假设直线a与b不平行,
∵a∥c,b∥c(已知),
∴过点P有两条直线a,b都与直线c平行.
这与基本事实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
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矛盾.
∴直线a与b不平行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a
b
c
P
那么a与b相交,设交点为P.
解答时一定要注意找准它们的否定词.
用反证法证明的常见类型有三种:
(1)证明“否定性”命题;(“不能,不是”等词语)
(2) 证 明“至多”“至少”型命题;
(3)证明“唯一性”命题.
活动小结
当堂检测
1.用反证法证明:若abc=0,则a,b,c至少有一个为0,应该假设( )
A.a,b,c没有一个为0
B.a,b,c只有一个为0
C.a,b,c至多一个为0
D.a,b,c三个都为0
A
2.用反证法证明:
已知:a<|a|,求证:a必为负数.
∴假设不成立,
证明:假设a≥0.则|a|=a,
这与已知 a<|a|相矛盾.
∴a必为负数.
课堂总结
1.反证法本质:
通过“否定结论→推导矛盾→肯定原结论”的间接证明方法
2. 三步骤流程(逻辑闭环)
步骤 关键操作
① 否定结论 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
② 推出矛盾 结合已知条件,推导出矛盾
③ 肯定结论 因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