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9-10
教者: 课时数:3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欣赏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
2.掌握“山、临、辄、名、寓、乐”等实词的用法。
3.掌握“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4.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3.散中有整、别具一格、错落有致的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写作背景,并补充课文相关内容。
复习《岳阳楼记》,由范仲淹导出欧阳修。
二、介绍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安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三、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chú)
壑(hè)
琊(láng) 潺(chán) 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洌(liè)
蔌(sù)
弈(yì) 翳(yì) 射(shè) 觥(gōng)
偻(lǚ) 朝(zhāo)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四、朗读1—2节,疏通课文大意。
(一)第1自然段。
1.重点字词解释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2.思考并讨论;
第一段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第2自然段。
1.重点字词解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2.思考并讨论:
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五、齐读课文1—2节。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1—2节及其解释。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1—2节内容,抽查背诵,提问重点字词解释。
二、齐读3—4节,疏通课文大意。
(一)第3自然段
1.解决重点字词解释。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2.思考并讨论:
第三段主要写了哪几幅图?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二)第4自然段
1.解决重点字词解释。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2.思考并讨论:
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乐趣?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三、深入探究课文: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2.结合课文说说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齐读课文,理解所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3—4节课文及其解释。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复习3—4节内容,抽查背诵,提问重点字词解释。
二、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思考太守为什么而醉。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三、再次引导学生探究: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三或四人一小组讨论。
3.老师归纳:
四、反思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
七、布置作业:
1.强化背诵课文及其解释。
2.完成学案。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