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12-15
教者:
课时数:2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刺艺术,体会讽喻说理的妙处。
3.领悟以事喻理的委婉劝说方式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人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 。
2.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
3.学习合理安排顺序和生动的叙述。
教学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揭示目标
详见课件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疏通文意,教师补充注释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师生共同活动,理清思路。
1.研习第一自然段
(1)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思考: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 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1)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2)思考: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4.师生共同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翻译全文
指名逐句翻译课文,教师作适当点拨或纠正
二、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精彩的对话
(1)品味邹忌的三问
(2)品味妻、妾、客三答
2.精巧的结构
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是那两个字?
一是“思”。二是“善”。
3.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四、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2.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 《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3.《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五、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受蔽 受蔽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