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上图书馆》任务式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上图书馆》任务式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21: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上图书馆
王佐良
1、梳理文章层次,理清写作脉络,了解作者
2、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4、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难点:找出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重点难点
“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1894年最呈在我国《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文献中出现。我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其实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结绳记事
甲骨、青铜、竹简
帛书、麻纸、纸
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飞鸟传(飞鸽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灯光传(孔明灯)等
印刷品
电子媒介类
互联网
报纸、杂志、书籍等
广播、电视、电影、音响等
网络(头条、抖音、直播等)
图书馆
媒介发展史
你多久阅读一本书?
图书馆典藏云集,走近书架,斑斓的封面是知识殿堂的大门;
走近图书,阵阵的墨香是识殿堂的华灯;走进文字,华美的文采是知识殿堂的钥匙。
图书馆是充满着诗意的,涌动性的,弥漫着芳香的,流淌着旋律的,演绎着精彩的地方,我们在图书馆中阅览书籍,我们籍中学会成长!
今天我们就随王佐良先生去看看他上图书馆的经历。
课堂导入
1.了解作者
探究新知
翻译家和诗人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约翰 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翻译家和诗人
王佐良先生有句口头禅“瞄瞄”,对感兴趣的一切新内容,他都喜欢“拿过来瞄瞄”。他对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广泛涉猎,开阔的学术视野,都与这“瞄瞄”有些关系。他由衷感慨:“尽管四面八方在引诱,真正的大师还是在教室里。”
1.了解作者
探究新知
2.写作背景
探究新知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佐良需要博览群书。
本文就是王佐良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书香一路伴随你!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3.文体知识
探究新知
特点: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④要引人向善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3.文体知识
探究新知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3.文体知识
探究新知
④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4.字音字词
探究新知
(1)     :一盏灯只有豆粒那样大的灯光。形容灯光弱小昏暗。
(2)     :形容由狭窄昏暗变为开阔光亮。也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4)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①教益(yì)  ②音讯(xùn)
③高耸(sǒng) ④苍穹(qióng)
⑤白炽灯(chì) ⑥间隙(jiàn)
⑦覆盖(fù) ⑧吟啸(xiào)
一灯如豆
豁然开朗
气象万千
牵强附会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上图书馆
上中学
“公书林”
(4-5)
进清华
第三阅览室
(6—7)
留学时期
包德林图书馆
(8)
圆形图书馆:升华体会总结上图书馆之奇趣 (9—10)



时间顺序
由西蒙 德波伏娃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1—3) 
任务一: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任务二:文中主要记叙了几个图书馆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几个图书馆的
(1)图书馆:
法国国立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1929-1935年)
清华图书馆(1935-1946年)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1947-1949年)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1947-1949年)
法国国立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图书馆
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是武汉一所藏书公开和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质的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且标是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截至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蜍旴果扫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491.2万册(件)、建筑总面积约57229平方米。
包德林图书馆
建于1602年,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不仅是牛津大学的文化象征,更是教授学者们心目中的研究圣殿。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亦译圆形图书馆)
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于1973年7月1日建立。图书馆位于伦敦和西约克郡。拥有超过一亿五千万件馆藏,包括期刊、报纸、剧本、专利、图画等,既有最近出版的,也有古老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
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它是由皇家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
文中的几个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分别又怎样的特点,“我”是怎样的情感、获得了什么?
图书馆 阅读内容 环境、感受 对“我”的影响 三重世界
法国国立图书馆
公书林
清华图书馆
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图书馆 阅读内容 环境、感受 对“我”的影响 三重世界
国立
公书林
清华
包德林
圆形
华美的房子、几百万册书
满足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使我进入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1. 建筑华美,但灯光差。
2. 古本用链子锁。
3.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
让“我”因战事而不平静的心豁然开朗
感悟知识、理性、伟大的力量
知识的世界
情感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
斯蒂文生的小说和一些英文杂志
柏拉图的《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
英文古本书籍
环境:宽敞、舒服、幽静整洁
感受:有趣、好奇、愉悦
环境:比“公书林”更神气,书刊精美闪光
感受:获得温情和宁静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感受:人类的伟大,理性的高贵,阅读的力量
任务二: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
中心: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引发作者对上图书馆是一种奇趣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收获:
(1)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2)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3)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4)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5)心情豁然开朗,并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伟大。
任务二: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2.图书馆对人生的意义?
提供了观察、了解世界的途径;为作者人生的成长进阶提供了帮助;受图书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内心温情宁静,意志坚定,对知识充满了崇敬
任务三:深度探究
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1)区别: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
开头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
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
任务三:深度探究
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任务三:深度探究
2.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
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
本文的主题: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课堂小结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课堂练习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课堂练习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布置作业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立于世,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诚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但我认为,这三者并非并列。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当将心灵融入“有字”与“无字”中。
有字之书,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中国古代造纸与印刷二术并存,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资源。步入现代社会,网络媒介下的书应运而生。无论是平板上的电子书还是电脑中的进制码,它们都可以被视为有“字”,因为这是一种记载,暂时无关人心。
范文示例: 我们都是读“书”人
无字之书,是文化的拓展与领悟。社会以其复杂性裹挟着人们,而人们却也从中学到了处世之法。除社会之外,无字之书仍包举宇内。诚如经历、经验与教训,带给我们学识、认知、涵养、想象、精神甚至万物法则。它们来自自身领悟,具有无字之书的一切意义与特征——但我要说,这仍然不够,因为它们不具有心灵的尺度。在人的心灵介入之前,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灵介入之后,才称得上真正意义。
范文示例: 我们都是读“书”人
心灵之书,凌驾于有字与无字之上,是我们这代读书人理应追求的。如不融入心灵这一必要条件,有字之书将成为谬误,无字之书将成为偏倚的社会价值。当下中国,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会期望看到的和谐景象却迟迟未现。地铁藏书热从欧洲席卷至中国,而北上广的各地铁站、车厢中尽是随意丢弃的书本——这难道不是对有字之书的践踏吗?资深的大学教授对否定其意见的老人大打出手,社会戾气日益显现——这难道不是无字之书的遗憾吗?缺少了心灵之书的“阅读”,一切其他方式都显得徒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心灵的必要辅助不见踪影,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会被急躁打破。
范文示例: 我们都是读“书”人
总之,人们戴着“读书人”的帽子却退化为无知的受众,那么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将心灵之书读透,将其融入有字与无字的系统中,关键更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毫无争议的读书人。而读书的过程,是把握好心灵的途径。我们势必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然后用心去悦纳它,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是用心读书的人。读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灵”这本大书。张载的名句可以作为训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愿意一读终生。
范文示例: 我们都是读“书”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