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2 16: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12-15
教者: 课时数:2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翻译。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二)小结
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指定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归纳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4.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5.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三、分析课文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