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金色花
——诗意母爱的奇幻之旅
01.
课堂导入
02.
走进文本
03.
细读意象
04.
品味语言
05.
手法与情感
06.
总结与延伸
目录
01
课前导入
想象导入
想象一下,如果能变成一种事物陪伴妈妈,你会选择什么?泰戈尔笔下的孩子选择了金色花,这个奇妙的想象将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母爱与童真的世界。
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泰戈尔的《金色花》,去感受那朵金色花背后隐藏的母子深情和温馨故事,开启一段诗意的旅程。
泰戈尔与金色花初印象
学习目标
我们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我’和母亲的形象,体会散文诗中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与散文诗定位
散文诗定义
散文诗是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学体裁,它用诗的语言和节奏,以散文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意境,兼具两者的优点。
学习目标与散文诗定位
学习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诗,我们能更好地感受诗歌中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体会母子间真挚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与散文诗定位
02
走进文本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被誉为“印度的诗哲”。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涵盖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哲理与人道主义精神。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他的写作风格融合了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作者简介
《金色花》创作于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民族意识觉醒,诗人通过描写儿童纯真的情感和家庭生活,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写作背景
文题解读
“金色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纯洁、美好和温暖的爱。题目简洁而富有诗意,既点明了诗中主要的意象,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互动的情节,表达对母爱的依恋和赞美。
第一部分(开头):设想自己变成一 朵金色花,提出“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一问题,引出全文的想象情节。
第二部分(中间):详细描写孩子变成金色花后,如何在母亲身边默默陪伴、悄悄互动的几个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结尾):孩子重新变回自己,与母亲对话,表达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爱。
结构思路
情节概括
文章以孩子变成金色花为线索,分为三部分:设想变成花、与母亲互动、变回孩子,情节清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情节梳理与结构透视
结构分析
开头设问引出想象,中间详细描写互动场景,结尾以母子对话收尾,首尾呼应,情感真挚,结构严谨。
情节梳理与结构透视
线索作用
‘孩子变成金色花’这一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情节连贯,情感表达更加集中,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母子间的情感。
情节梳理与结构透视
03
细读意象
文中“孩子”变成金色花后做了哪些事情?
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悄悄开放花瓣,看着母亲工作;在母亲沐浴后穿过林荫时散发花香;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投下自己的影子在书页上;最后在黄昏时变回孩子,求母亲讲故事。
在细节中品味
为什么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不直接告诉母亲自己的身份?
孩子不告诉母亲,是因为他想默默陪伴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与依恋,同时也体现出孩子天真、调皮的性格和对母爱的珍惜。
在细节中品味
文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她的日常生活?
母亲的日常生活包括沐浴、做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提灯去牛棚等,这些行为表现了她虔诚、勤劳、温柔的形象。
在细节中品味
文章结尾母子的对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尾母子的对话充满温情和默契,母亲责怪孩子调皮,孩子却调皮地回应“我不告诉你”,表现出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在细节中品味
第一次陪伴
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悄悄开放花瓣,看着母亲工作,默默陪伴,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心和爱。
第三次陪伴
当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孩子投下自己的影子在书页上,保护母亲的眼睛,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爱。
第二次陪伴
在母亲沐浴后穿过林荫时,孩子散发花香,为母亲带来愉悦,展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细心呵护。
小结:三次陪伴场景对比
04
品味语言
动词运用
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匿笑’等动词生动形象,把静态的花朵写成了活泼的孩子,展现了孩子的调皮与可爱。
拟人效果
这些动词赋予金色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孩子形象更加鲜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顽皮又懂事的孩子。
动词与拟人:孩子形象活起来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这句写出了什么?
妙在通过“匿笑”“一声不响”,生动刻画孩子的狡黠,他故意不让母亲找到,享受这有趣的“捉迷藏”。
语言中的妙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这句话妙在哪?
想象运用
能突破现实局限,让情感表达更具奇幻色彩,使读者更真切感受到母子间细腻美好的情感。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孩子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与母亲互动,新颖独特,更生动地传达出对母亲的爱。
手法中的情感
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母子情?
结尾母子对话充满温情,母亲的嗔怪与孩子的撒娇相互呼应,展现了母子间深厚的感情和生活情趣,令人动容。
对话张力:嗔怪与撒娇的合奏
05
手法与情感
本文运用想象手法,让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互动,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情感表达更具奇幻色彩。
情感放大
通过想象,孩子的爱与依恋被放大,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母子间细腻美好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手法作用
想象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童话色彩,使情节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奇幻世界。
想象手法:突破现实的情感放大镜
想象手法
情感分析
文章展现了母子双向奔赴的爱,孩子以金色花的形式默默守护母亲,母亲则以日常的关爱回应孩子,二者相互交织,情感真挚动人。
母子双向奔赴的爱
06
总结与延伸
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学习了想象与象征的写作手法,感受到了母子间深厚的情感,收获颇丰。
方法回顾
我们通过抓意象、析语言、悟情感的方法,深入理解了散文诗的内涵,这些方法在今后的文学鉴赏中同样适用。
情感升华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母爱,用心去感受和回报。
课堂小结:想象·象征·爱
创意延伸:把爱写进自己的金色花
课后任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然之物,用‘假如我变成……’开头写一段象征陪伴的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
感谢您的观看
主讲人:陈老师
时间: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