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大象的耳朵》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该单元由四篇有思维价值的故事组成,四个故事指向一个主题“改变”。《大象的耳朵》这一故事围绕着大象的“耳朵”展开,通过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等与大象的对话,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做事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别人的建议要学会理性判断,有自己的主见,勇敢做自己。文中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运用了大量的对话、问句,写出了大象想法的变化过程,也非常适合问句的朗读练习。课后练习也要求读好问句。一年级的孩子在《比尾巴》《要下雨了》等课文的学习中对问句的朗读已有了初步的体验,本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让孩子体会问句的朗读会因语境不同,心情不同而有所变化,并在读好问句的基础上,学习提问并积累提问的语言。一年级的学生面对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字词的积累,长句子的朗读,对语言的理解等都是极大的挑战。
【课时目标】
通过随文识字、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认识“耷、竖”等5个生字,根据语境能正确选择多音字“似、扇”的读音,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扇、遇”2个字。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1—8自然段,读好文中的问句。
学习运用语气词、疑问词等提问;能借助大象的话,感受大象想法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2.借助大象的话,感受大象想法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动物头饰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我就是我”颁奖典礼,为大象颁奖。
揭示课题 ,读准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颁奖情境,“大象因为什么获得‘特别耳朵奖’呢?”这一疑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同时也为明白大象最后说的“人家是人家,我就是我。”这一道理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聚焦“耳朵”
1. 请生用横线画找: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的?
(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认识“耷”,通过观察,理解“耷拉”的意思,读准多音字“似”,并尝试用“似的”说话。联系生活学习“扇”。
2. 请生用波浪线画找:大象的大耳朵有什么作用?
(有虫子来的话,大象只要把它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他们赶跑。)
结合《作业本》的练习,根据语境选择多音字“扇、似”的正确读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大象耳朵到底特别在何处?”从文中快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运用会意字的特点,识记“耷”;通过做动作理解多音字“扇”。
三、角色扮演,读好问句
1.大象的获奖感言,引发思辨:大象的耳朵为什么会给它带来烦恼呢?它的耳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圈一圈:文中哪些小动物觉得大象的耳朵很奇怪?
3.借助语气词、疑问词读好问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兴趣,角色代入遵循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让孩子在一次次对话中学会了抓住语气词、疑问词读好问句的方法。
四、读演结合,感受“变化”
1.动物们,你们为什么都觉得大象的耳朵奇怪啊?
2.除了小兔和小羊,还有很多动物也都问了大象同样的问题。出示提问小锦囊。
3.师生合作演,学习运用语气词、疑问词提问,感受大象的内心变化
4.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大象与小动物的对话。
5. 你们演得真好,为什么课文里没有写这些小动物的问话呢?(重复)
是啊,你发现了作者写故事的小秘密,课文用一句话,大家就明白了,一起读。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遵循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合作,加入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在合作扮演中学会了抓住语气词、疑问词说好问句。同时四人小组的合作表演,也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五、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遇”。
2.找出本课另外2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作比较。
“遇”左下包围,“扇”和“痛”是左上包围结构。
3. 学生练写,描一遍写两遍。
4. 学生互相点评写字作品,再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在观察中发现半包围的字书写规律,进而运用规律左上包围的字都是先写外面再写里面的规律,而且里面都有且只有一笔露在外面,并应用在书写“扇”字中,从而提高识字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