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任务式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任务式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23:2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一个物件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的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极,恍如那个不可见的关系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结。”
小说专题
物象的含义及作用
考情分析
年份 题干
2023年新高考I卷《给儿子》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1年新高考I卷《石门阵》 9.小说中多次出现“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2021年浙江卷 《麦子》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2020年新高考II卷《大师》 8.本文多次提到,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2016年全国新课标II卷《战争》 13.小说以“电话”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于物象含义与作用题型的答题方法;
2.针对该类题型能做到运用方法,规范答题。
理解小说中的物象
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
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穿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任务一:回归教材,明思路
学习活动一:请同学们回顾教材中以下几篇小说,寻找其中主体物象。
篇目:
《百合花》
《哦,香雪》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习活动一:请同学们回顾教材中以下几篇小说,寻找其中主体物象。
篇目:
《装在套子里的人》
《老人与海》
任务一:回归教材,明方法
学习活动二:请同学们以《哦,香雪》为例,分析“铅笔盒”含义与作用。
铅笔盒的含义:其一象征现代文明,突出了香雪对山外生活的好奇,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其二象征知识和文化,突出了香雪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
物象可以显示人物身份。
当香雪打听铅笔盒的时候,周围的姑娘们认为香雪是“傻丫头”,认为她这么做是“不值当的”。因为她们的身份不是学生,所以可知铅笔盒可以显示香雪的学生身份。
“傻丫头!”
“值不当的!”
她们像长者那样拍着她的肩膀。
“就怪我磨蹭,问慢了。” 香雪可不认为这是一件值不当的事,她只是埋怨自己没抓紧时间。
“咳,你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
“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也有人替香雪分辩。
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回归教材,明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分析物象的作用。
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 ”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 ”
“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之后,又对香雪在这方面的迟钝感到说不出的怜悯和气恼。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她们又问。
“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 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物象可以侧面烘托人物心理。
小木盒和铅笔盒相比,显得笨拙和陈旧;香雪和其她女同学相比,也显得迟钝和落后;小木盒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在铅笔盒面前自卑;香雪在同学们面前也自卑。通过铅笔盒侧面烘托了香雪在同学们面前得自卑。
火车开进了小山村--姑娘们迎接火车--香雪因为没有自动铅笔盒受到嘲笑--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香雪换回铅笔盒--香雪带铅笔盒夜归与朋友们相聚
物象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在小说中,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她们踮着脚,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
物象对环境的作用
生活在山区的香雪想要换到自动铅笔盒,需要用40个鸡蛋。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山村无疑是落后封闭、贫穷拮据的。
......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过来呀! 看那个妇女头上别的金圈圈,那叫什么 ”凤娇拉过香雪,扒着她的肩膀问。
......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前边又是什么 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 “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物象对主题的作用。
本文通过“铅笔盒”这一物象,有以下象征义:其一象征现代文明,突出了香雪对山外生活的好奇,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其二象征知识和文化,突出了香雪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
其三象征着香雪的成长和改变,香雪勇敢追求新事物,正是她的这份勇敢,才能让她更加自信、自尊。
明确物象作用答题角度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结合其它小说篇目,总结归纳出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好以表格方式呈现,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形式。
角度 具体作用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思想
读者
明确物象作用答题角度
人物∶显示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内心;
情节∶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主题∶象征意义,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
自身作用:指的是物象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如,板凳作为普通家常用品,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
任务二:链接高考,诊病因
学习活动:以《麦子》《石门阵》为蓝本,走进文本,对物象的含义以及作用题型进行典例探究。
要求:
1.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分析学案上同学答卷失分点;
2.选择相应的答卷进行分析,展示的时候声音洪亮,条理清晰。
答卷一
答卷二
答卷三
任务二:链接高考,诊病因
学习活动:以《麦子》《石门阵》为蓝本,走进文本,诊断病因,对物象的含义以及作用题型进行典例探究。
答卷四
答卷五
典例探究:2021年浙江卷《麦子》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①情节结构上,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
②人物上,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③主题上,蕴含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典例探究:2021年浙江卷《麦子》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卷一】
病因:人物性格分析不准确
典例探究:2021年浙江卷《麦子》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卷二】
病因:角度不全面;主旨分析不准确
典例探究:2021年浙江卷《麦子》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卷三】
病因:答题不规范——角度杂糅、书写不清晰
典例探究: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小说中多次出现“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现实)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故事)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主旨)
典例探究: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小说中多次出现“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卷四】
病因:审题不精准
典例探究: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
小说中多次出现“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卷五】
病因:定位不完整
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
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参考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6.B 7.B
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
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又敬又爱的心理;
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
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任务三:迁移应用,固技巧
学习活动:同学们在课下做了冯骥才《农耕的桃源》一文,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答案,依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修改。
具体学习过程:1.自主修改2分钟
修改要求:①答题角度需全面;
②答题需规范;
③答题需有文本依据
2.对自己的作答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订正
典例探究:《农耕的桃源》冯骥才
画横线的段落“阳光”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人物:“阳光”照亮了老人雪白的胡子,烘托出桃园地区人们闲适安逸的人物心理;
②环境:晒暖了朝南的墙,蜻蜓落在墙上吸收阳光的暖意,这是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表现出后沟村环境的优美,富有生趣,更表现的是后沟村和谐、安闲的生活,营造了温暖的基调。
③主旨:“阳光”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凸显了后沟村人拥有温暖、幸福生活,互不设防,后沟村宁静祥和的主旨。
④读者:阳光带给读者以温暖,祥和之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总结
1.精读教材中的文本,善于从中总结方法;
2.总结物象意蕴以及作用题型的答题角度,明确答题思路;
3.通过高考题,将理论知识应运于实践中,明确病因,找准方法,做好规避。
找准答题方向,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是关键。
作业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016年全国新课标II卷《战争》第13题。
13.小说以“电话”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最后送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备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地去洗。等到上了考场那一刻,灯亮了,你发现,只要你认真洗过了,那件衣服光亮如新,而你以后每次穿这件衣服都会想起那段岁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