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排比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文本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2.总结答题格式,规范答案。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 答题格式
比喻 1.甲事物和乙事物本质不同,但有相似性。(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2.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 2.拟物: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3.作用:使事物更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并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能启发读者想象。
排比 1.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2.作用:①内容或感情集中,增强气势; ②节奏感强(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③条分缕析,叙事透辟。
知识清单
比喻的分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明喻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 “犹如”等连接。
①收获的庄稼堆成垛(本体),像(喻词)稳稳矗立的小山(喻体)。
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连接。 ①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
分类 释义 例句
借喻 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①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
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比喻的分类: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分类 释义 例句
拟人 ①把物当人来写: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拟物 ②把人当物写。 ③把甲物当乙物写(或把此物(甲物)当作彼物(乙物)来写) ②把人当物写。如:他毕业之后就主动申请去偏远地区支教,立志扎根在小山村,为当地的孩子走出大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运用“扎根”一词,将人拟作一棵树,扎根在小村)
③把甲物当乙物写。如:一条蜿蜒的小溪顺着山间小路爬进了山谷。(将小溪拟作蛇一类的爬行动物)
(3)比拟的分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成分排比 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句子排比 分句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单句排比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军队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复句排比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将其应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分类: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把“杨柳青木版年画”比喻成“活化石”“百科全书”。(2分)
效果: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积淀厚重,具有极高的社会研究价值,以及能够反映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2分)
②表达了作者对杨柳青木版年画价值的认可。(1分)
修辞内容具体解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效果分析1:艺术表达效果
效果分析2:情感表达
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xx比喻成xx/本体是xx,喻体是xx。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③表达了......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历史车轮的浩荡前行,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奋斗者开拓新的历史的勇毅脚步。只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擎起团结的火把,就能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奇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团结比作火把。(2分)
效果: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结”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化抽象为具体。(2分)
②表达了作者对团结力量的肯定。(1分)
河边的水牛悠然自得地甩着尾巴,驱赶着飞动的草虫,享受着自由的时光。白鹭吃饱了便飞至牛背上稍息,和水牛一起构筑着童话般的意境。河沿上野花缀埂,有蜻蜓擦着河面飞,如一线震颤的曲谱。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牛当作人来写,“悠然自得”“享受”赋予了牛以人的情态。(2分)
效果: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牛在河边休息时的悠然情态,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分)
②表达了作者对恬静惬意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叹为观止 ,带给受众 耳目一新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或”字构成四个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2分)
效果:①把舞者的动作从多个角度一一展现了出来,凸显了舞蹈之美,表达出了作者对舞者的赞美之情。(2分)
②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1分)
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运用博喻,把“炊烟”比喻成“瀑布”“锦缎”“少女”“烟霞”。(2分)
效果:①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了“炊烟”变幻无穷的特征。(2分)
②引发人们对“乡村炊烟”的回忆和怀念。(1分)
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构成: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夹着尾巴”赋予了冬天以狼的动作。(1分)
效果: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2分)
②“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1分)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一……的……”的句式,构成三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2分)
效果:①由乡村至古亭客厅,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全面有层次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风景。(2分)
②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气势,朗朗上口。(1分)
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借代、夸张、对偶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借代 1.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种类:①特征代本体②材料代本体③标志代本体④人名代著作⑤绰号代本人⑥专名代泛称⑦具体代抽象⑧部分代整体) 2.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1.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种类: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2.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 1.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种类。①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②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 2.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知识清单
借代的分类:
分类 例句
①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的名字或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夸张的种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使用时不能失去现实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种类 情况 例句
问而不答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①我难道没有应该受到责备的地方吗
②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郁达夫《故都的秋》)
问而有答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反问的分类:
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构成:①“耕耘桑梓”代指农事;②“烟火百态”代指农家生活百态。
效果:①“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把“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②投射出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
典型例题
①运用了借代手法。用...代表...(找准本体、借体)
②形象地写出了...,表达...,生动活泼,语言形象鲜明。
③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根据具体进行选择)
答题格式: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所有的幸福都到来,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
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句中“所有的幸福都到来”和“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
②“所有的幸福都到来”运用夸张,凸显了作者满满的幸福感;“心灵深处的美感全部唤醒了”运用夸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美感的全方位领悟。
典型例题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xx(特点或极言...之大/之强/之小/之弱);
② 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生动地写出xx感觉。
③强调语气,引起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妖娆摇曳的雉鸡翎,妩媚多姿;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
②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③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
典型例题
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xx”(问题),意思说(把问题转为陈述句);
②突出强调了xx/引人思考xx;
③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借代 1.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种类:①特征代本体②材料代本体③标志代本体④人名代著作⑤绰号代本人⑥专名代泛称⑦具体代抽象⑧部分代整体) 2.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运用了借代手法。用...代表...(找准本体、借体)
②形象地写出了...,表达...,生动活泼,语言形象鲜明。
③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根据具体进行选择)
夸张 1.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种类: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2.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xx(特点或极言...之大/之强/之小/之弱),
② 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生动地写出xx感觉。
③强调语气,引起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反问 1.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种类。①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②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 2.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提出“xx”(问题),意思说(把问题转为陈述句),
②突出强调了xx/引人思考xx,
③加强语气。
知识清单
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反复、设问、对偶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反复 1.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①接连反复。②间隔反复) 2.作用:①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③增强文章的气势。
设问 1.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种类:①一问一答式②几问一答式) 2.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④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对偶 1.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①按内容,正对、反对、串对。②按形式,工对和宽对) 2.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知识清单
种类 例句
连续反复 ①①①① ①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间隔反复 ①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②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反复的分类:
分类 ①一问一答。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②多问一答。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
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悦耳动听的音乐唤
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③连续问答。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需要理由吗?不需要。我
们为祖国强大奋发努力应该不应该?应该。祖国强大我们不自
豪吗?自豪!
设问的分类:
对偶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内容 正对 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串 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形式 工对 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 成分对偶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啬丽彩。
句子对偶 句子构成对偶关系。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的种类: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可能是书画,承载古人喜怒农乐;一面可能是空白,留予后人思考填充。如今,折扇已变成一种情绪或文化的载体,是对生活的美化和装点,是挂在时代腰间的奢侈品。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构成:①“一面……一面……”反复出现,
效果:①叙说折扇扇面表现的内容,②强调了折扇扇面的丰富内涵和其承载的独特的文化意蕴。
典型例题
①运用反复修辞手法,x个“xx”词/句(“xx”词/句多次反复出现),②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xx,
③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富有节奏感/充满韵律美。
答题格式:
太阳神鸟金饰为什么能从众多国宝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呢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介绍,造型精练线条流畅构图严谨极富美感并具有较好徽识特征和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的太阳神鸟金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文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以“太阳神鸟金饰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呢 ”提出问题,② 引起读者对所提问题的思考,③突出太阳神鸟金饰的特点和精神寓意,及其在众多国宝中的特殊地位。使语段行文避免平铺直叙,富有波澜。
典型例题
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提出……,然后从……回答。
②引出/强调_______(提问的内容),
③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③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答题格式: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问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构成:①“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②“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
效果:①意义紧密相连,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②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典型例题
①运用对偶手法,xx句和xx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xx结构,xx对xx,xx对xx,词性相同;
②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如两句构成对比,表达效果则为:对比强烈,褒贬分明/突出xx)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反复 1.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①接连反复。②间隔反复) 2.作用:①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③增强文章的气势。 ①运用反复修辞手法,x个“xx”词/句(“xx”词/句多次反复出现),②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xx,③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富有节奏感/充满韵律美。
设问 1.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种类:①一问一答式②几问一答式) 2.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④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提出……,然后从……回答。②引出/强调_______(提问的内容),③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带动全篇,引出下文。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③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对偶 1.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①按内容,正对、反对、串对。②按形式,工对和宽对) 2.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①运用对偶手法,xx句和xx句字数相同,句式相同,都是xx结构,xx对xx,xx对xx,词性相同,②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如两句构成对比,表达效果则为:对比强烈,褒贬分明/突出xx)
知识清单
手法 辨析
比喻和比拟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等)写甲事物。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比喻)
【例2】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比拟)/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被围着的敌人”比作翁中的“鳖”,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比喻)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比拟)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借喻和借代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借代茶)
[例3]无丝竹之乱耳。(借代音乐)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3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丝竹”。
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对偶和对比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例2的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手法 辨析
排比和对偶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双关、互文、通感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双关 1.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种类:①意义双关②谐音双关) 2.作用:①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②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互文 1.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2.作用:使文意委婉幽深,使语句经济简练
通感 1.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觉来交互表现,增强形象的独特性,使不同感觉形象互相融通 2.作用:①能突破语言的局限,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③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知识清单
双关的种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意义双关 利用词句固有的多义或临时的多义构成的双关。 “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
谐音双关 利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构成的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字面上是一个意思,而实际上暗含着另一个意思。
【答案】构成:①“寒冬”既指季节上的寒冷的冬天,也喻指困难、困境。②“暖春”既指季节上的温暖的春天,也喻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效果:①双关手法的运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困境即将过去、美好生活即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春节期间,消费在恢复,希望在萌动,正是各行各业发力的好时机。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每一个人都充满信心与憧憬。寒冬逐渐远去,暖春正在来临,社会必将进一步复苏,市场活力必将进一步释放,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投入热烈生活,重新拥抱如常烟火气。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双关的手法,xx词既指....;又指....
②使语言幽默、含蓄
③加深....寓意(内容)。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格式:
【答案】构成:①“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都为谐音双关,意为仙茶与仙酒的名字,也意为“千红一哭”与“万艳同悲”,指众多女子悲伤哭泣。效果:①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既指物品,也指红楼十二钗,含蓄蕴藉,言在此而意在彼。
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暮春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茶与仙酒,“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 ①“见”“闻”互文,本来的表达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寻常见,几度闻。意思是当年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多次听闻你高超的弹奏
②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③作者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1.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①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本来的表达是......
②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意思是......
③使文意委婉幽深,使语句经济简练;
答题格式:
【答案】①构成: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效果: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多,给予听众的感染力之强,②化抽象为具体,新颖别致。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本来表示___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_____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能突破语言的局限,
③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表达了......
④起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双关 1.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种类:①意义双关②谐音双关) 2.作用:①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②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①运用了双关的手法,xx词既指....;又指....
②使语言幽默、含蓄③加深....寓意(内容)。给人印象深刻
互文 1.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2.作用:使文意委婉幽深,使语句经济简练 ①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本来的表达是:.....
②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意思是.....
③使文意委婉幽深,使语句经济简练
通感 1.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觉来交互表现,增强形象的独特性,使不同感觉形象互相融通 2.作用:①能突破语言的局限,②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③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①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本来表示XX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XX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②能突破语言的局限,
③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表达了.....
④起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或:使用了通感手法,xx(某对象的描写)是xx觉,xx(某对象的描写)是xx觉,沟通了xx觉和xx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
知识清单
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对比、反语、引用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对比 1.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种类:正对、反对) 2.作用:①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②或者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反语 1.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种类:讽刺反语、风趣反语) 2.作用:①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引用 1.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种类:正引、反引、借引) 2.作用:①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和生动活泼,为语言增添感染力。②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可以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④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知识清单
正对的种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正对 利用词句固有的多义或临时的多义构成的双关。 “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
反对 利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构成的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反语的种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讽刺反语 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风趣反语 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
引用的种类:
分类 释义 例句
正引 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 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反引 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子入太庙,每事问。”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
借引 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构成: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③把袁隆平“乡村教师”时敢于“颠覆世界权威”与“名满天下”时仍“专注田畴”进行对比,
效果:①突出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精神。②突出他的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③突出其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研究杂交水稻。
典型例题
①运用了对比,将……与……进行了对比
②强调了……突出了……
③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
④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格式:
【答案】 构成:①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效果:①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②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辛辣讽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③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典型例题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语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反语,...词体现了反语。本意是...,句中意是....
②揭露、批判、讽刺或嘲弄.....,增加语言的战斗力
或③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立场
或④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或⑤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答题格式:
山河人间,气象万千。风雨过后的幸运彩虹,穿云破雾的道道金光,晨昏浮现的曙暮光带,暗夜闪耀的漫天繁星…… 变幻多姿的景观都是天空带来的惊喜,天象幻化出各种“信号”来指引人们的生活。例如看云识天气:透光高积云,形似一排排一列列的鱼鳞,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出现的一种云层,预示着近期天气状况不稳定;当下沉气流中温度较冷的空气与上升气流中温度较暖的空气相遇,将会形成如同一个个袋子形状的乳状云,它的出现往往预示未来可能有风暴或其他极端恶劣天气。日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是久居山城人们家喻户晓的民谚,意味着马上要变天了。山腰带的属性是“层云”,而山戴帽的属性是“积云”,属于荚状云。气流波动形成的荚状云聚集在高山之巅,往往预示着冷空气袭来。
文中引用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引用谚语,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②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拦腰缠带”“山上戴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荚状云最具特色的形态。③增添文采、丰富内容,突出不同天象与天气变化的密切联系。
典型例题
①运用了引用,引用了......
②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③对说明....或表达......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的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名称+构成+表达效果(艺术、感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答题格式
对比 1.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 2.作用:①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②或者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①运用了对比,将……与……进行了对比
②强调了……突出了……
③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
④突出文章的....中心。
反语 1.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种类:讽刺反语、风趣反语) 2.作用:①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①运用了反语,...词体现了反语。本意是...,句中意是....
②揭露、批判、讽刺或嘲弄.....,增加语言的战斗力
或③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立场
或④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
或⑤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有时还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用 1.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种类:正引、反引、借引) 2.作用:①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和生动活泼,为语言增添感染力。②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可以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③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④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①运用了引用,引用了......
②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③对说明....或表达......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知识清单
几种特殊句式的作用
1.倒装句:突出与强调被倒装的内容;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2.短句:结构简单,铿锵悦耳,能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快速的节奏。与长句结合,能使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整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易于上口。与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参差有致。
4.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5.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6.双重否定句: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顶针 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1)上下文联系严密;续接(正或反)或强化内容;(2)反复吟唱,强化语气;(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顶真具有环环相扣、引人人胜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顶真进行简要分析。
淡蓝、是深青、是墨绿,界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子孙们现在已在放牧着羊群。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山高爽朗,湖边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恋爱、生育,他们弹琴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
【答案】①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都使用"青草"一词,使得上下文环环相扣;②湖水滋润青草,青草喂胖羊群,层层引出,条理清晰;③潮水、青草、羊群,构成美好画面,营造意境,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