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说课稿
大家好!高兴能向各位评委老师分享我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宿建德江》这一课的个性设计与思考。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等五个维度对本课进行阐述。
首先,立足单元说教材
《宿建德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以“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为单元的语文要素,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文学名篇,其中《草原》和《丁香结》属于现代名家散文,《古诗词三首》是经典古诗词,《花之歌》是外国散文诗。四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内容各异,但都是描写自然景观或自然现象,并且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丰富的联想。《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依据本单元内容特点及课后习题要求,本单元可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基于真实情境,整合单元内容,我设计了“带上‘妙想’去研学”的主题情境,将“开启妙想之旅”作为单元的核心任务,本课的任务情境为:古诗里的妙想之旅——漫步建德江。
教师除了要分析好教材,还要掌握好学生的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古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已经具备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遵循一些方法,形成自动化的联想和想象。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并结合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其次,依据学情定策略
基于学情,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大任务、大情境的背景下,我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借助以读促悟、交流分享等方法,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经验。同时,将评价任务贯穿始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以生为本话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开启了“带上‘妙想’去研学”的旅行,跟随着作家开启了散文里的妙想之旅,打卡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内蒙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与辽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偶遇了宗璞笔下一树的丁香,欣赏到了花的美丽姿态,体会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要开启古诗里的妙想之旅,一起漫步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研学打卡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建构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顺势进入环节二:完成初级任务——读,感受韵味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古诗教学更应该以“读”贯之。因此,在本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的读: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解决生字,重点关注多音字“泊”“渚”的读音);二读,读好停顿;三读,读出画面感。通过学生初读、发挥想象读、多种形式指生读、合作读、教师范读、气氛推动齐读等方式,加深对古诗认识,也是感知韵律美,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的过程,渗透着对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开展“我是朗诵者”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选,体现出“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
紧接着进入环节三:完成升级任务——解,读懂诗意
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虽短但意无穷。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诗题的意思,结合之前所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宿新市徐公店》可知,题目中的“宿”都是指住宿在某个地方。再借助注释和插图,学生很快便能明白是诗人孟浩然夜宿于建德江边时所写的一首诗。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孟浩然此时心情如何?从哪句诗可以看出?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说说透过诗中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教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画面(诗人划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沙洲旁,暮色沉沉,阵阵愁绪弥漫心头,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天幕低垂和树木连在了一起,江水清澈,那月,距离诗人那么近)。
探究:为什么日暮时分会引发愁情呢?出示:《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的这首诗写了:一位妇女的丈夫在外服役,没有人知道归期,当夜幕降临,鸡归笼舍、牛羊入圈时,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甚。日暮时分的思念由此成文,诗人孟浩然值此日暮,所思又是什么?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思念的是家乡?适时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引导学生齐读诗句,指名交流这些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在这些诗句中,没有“思乡”一词,一个“客”字却诉说着浓浓的思乡。
适时引入了与古诗内容有关联的诗句,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用词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诗人的情感,降低了理解坡度,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
最后进入环节四:完成终极任务——品,体会情感
1.在学生理解诗意地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愁新”。暮色沉沉,伴着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愁情漫上心头,诗人在“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出示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诗人移舟暮宿建德江,望着眼前的苍茫暮色、朦胧烟雾,愁的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愁——不知该如何跟父老乡亲交代、愁——不知该往何方、愁——接下来该做什么……
此环节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层层深入学习古诗。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也在思维过程中,实现了语言的建构运用。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愁”藏在他目之所及处。小组合作交流:此时,诗人内心茫茫然,那本该生机勃勃的原野看起来却是 ,那本该用晚霞渲染的天幕也变得 。江水清澈,唯一与自己亲近的居然是那一轮映在江中的明月。
3.交流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此时此刻,那月会对诗人说些什么;诗人会对那月说些什么。最后,再让学生带着新的感悟去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在对诗人遭遇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开拓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画面,让学生幻化成距离诗人最近的那月,幻化成距离那月最近的诗人,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辅助突破重难点。
接下来,落实“双减”谈作业
课后作业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呈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
画一画:画一画诗人眼中的建德江。
写一写:请将《宿建德江》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读一读:你还读过关于孟浩然的哪些古诗呢?摘抄下来,读给同学或者家人听吧。
“作业超市”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出发,赋予学生作业选择权,设置了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等实践活动,让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同时,还能激发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最后,梳理归纳话板书
我的板书,以课题为中心,以日暮的秋江为背景,呈现整首古诗,突出一个“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