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花之歌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4 花之歌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2:0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花之歌》说课稿
大家好!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等五个维度对本课进行阐述。
首先,立足单元说教材
《花之歌》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以“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为单元的语文要素,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文学名篇,其中《草原》和《丁香结》属于现代名家散文,《古诗词三首》是经典古诗词,《花之歌》是外国散文诗。四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内容各异,但都是描写自然景观或自然现象,并且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丰富的联想。《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景象,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依据本单元内容特点及课后习题要求,本单元可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基于真实情境,整合单元内容,我设计了“带上‘妙想’去研学”的主题情境,将“开启妙想之旅”作为单元的核心任务,本课的任务情境为:转换角度去妙想——花的自述。
教师除了要分析好教材,还要掌握好学生的情况。《花之歌》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能力。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能根据具体要求对课文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具备进阶式的能力训练过程:二年级上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三年级下册“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年级上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训练都已经为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并能由课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是能够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并结合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其次,依据学情定策略
基于学情,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大任务、大情境的背景下,我采用情境式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借助以读促悟、圈画批注、交流分享等方法,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经验。同时,将评价任务贯穿始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以生为本话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课伊始,我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开启了“带上‘妙想’去研学”的旅行,跟随着作家开启了散文里的妙想之旅,打卡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内蒙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与辽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偶遇了宗璞笔下一树的丁香,欣赏到了花的美丽姿态,体会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还开启了古诗里的妙想之旅,我们一起漫步建德江、参观望湖楼、路过黄沙道。今天,我们要转换角度去妙想,听听花的自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研学打卡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建构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2.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课前你查到哪些与诗歌内容相关,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资料呢?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
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交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同时也为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服务。
顺势进入环节二:欣赏品读,与《花之歌》对话
1.一起读诗。
(1)多种形式读诗,以小组的单位梳理出自己的疑问。
小组问题梳理
我们组的问题:
我们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们组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2)梳理各组的疑问,通过交流,聚焦最核心的问题:题目是“花之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从哪里发现“我”是花?诗歌中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通过自由读、听老师读、划分节奏线读等多种形式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可借助略读提示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同伴之间相互解决,同时还能把不懂的问题出来,班级共同形成学生好奇与内生力的主问题。
(3)自主默读,出示共学单。
结构整齐的句式 摘录文中相关关键语句 你的发现
我是……
我在……
共学单
自主默读课文,借助表格,说一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4)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从整体入手梳理文章的句式特点,非常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表格撬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显性化,让略读文成为运用知识的载体。
2.品味“我”在做什么。
(1)把自己当作花读一读第5~7小节,这几个小节写了什么?哪种花最能打动你?能概括一下花的精神吗?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回答问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最喜欢的花的形象是……”或 “最打动我的花的形象是……”注意把句子说完整,意思表达要清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情感体验被激发,内心世界被触动。利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始终深层次蕴含的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是借花来表达,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全文用“我”来描述使文章含蓄而有趣,含蓄的表达是诗歌的又一特点。挖掘资料的价值,借助资料深刻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
3.再读诗歌,领会表现手法。
(1)作者的奇特想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配乐诵读《花之歌》。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感知奇特想象背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写作中的作用。通过配乐诵读,感受结构整齐的句子营造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紧接着进入环节三:徜徉诗歌间,体会奇特想象和情感
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找到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同桌交流:说说这段文字与《花之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认识到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恰当运用。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自己喜欢的诗,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奇特的想象以及含蓄的情感表达。这些诗歌可以由小组成员合作搜集,和同学品读赏析。师生在诗歌中徜徉、赏析,交流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喜好,学生喜欢的其他类型的现代诗歌也可以分享。
最后进入环节四:仿写小试,共享诗歌之乐
1.每个人都是诗人,都会因某一特殊的时刻触发心底的诗意,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诗。运用小组合作创作诗歌的方式,提出明确的合作步骤和任务。
(1)小组讨论确定写作对象。
(2)仿照《花之歌》每人先写一小节,交流整合为一首诗。
(3)交流确定这首诗要明确表达的情感,构思能表达情感的语句补充到诗歌里。
(4)把修改、整合好的诗歌读一读,欣赏自己小组的创作。
2.让每位作者在诗歌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把诗歌誊写在卡片上展示分享,让学生有小诗人的成就感。
小组合作仿写降低了诗歌写作的难度,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彰显学生的自主创作力。
接下来,落实“双减”谈作业
课后作业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呈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
读一读:读一读纪伯伦的《雨之歌》,和同学分享你发现两首散文诗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写一写:运用“我是……”的句式,展开丰富想象,写一写《树之歌》《鸟之歌》《云之歌》等。
“作业超市”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出发,赋予学生作业选择权,设置了读一读、写一写等实践活动,让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同时,还能激发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最后,梳理归纳话板书
我的板书,以课题为中心,以花为背景,紧扣课文内容线“‘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思想主题线“积极乐观,向往光明”,双线交织,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