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九上历史阶段测试】
第五单元单元素养评价
[范围:第五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4—15世纪是西欧经济剧烈变动的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更加发达,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庄园已不能适应……封建主难以经营庄园,纷纷把原来的自营地及农奴的份地改为租佃制。于是,庄园经济逐渐瓦解。材料表明( )
A.庄园中的主要劳动力是农奴
B.对农奴的剥削是庄园主的主要收入来源
C.商品经济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
D.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稳定的政治制度
1.C
2.历史悠久的古堡,手持长矛、身着盔甲、骑着骏马的优雅骑士,是很多人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直观印象。14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农村,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 )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乡村集市 D.租地农场
2.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4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农村,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租地农场的建立有关。故选D。
3.【历史解释】图片是历史呈现方式之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以下是对“中世纪印刷工场”的图片解读,其中与史实相符的一项是 ( )
A.生产目的
B.生产方式
C.经营方式
D.工场性质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集中的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工具,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手工工场主雇用工人进行商品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工场内盛行劳动分工、简单协作,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由此可知,图片解读与史实相符的一项是C项。
4.小明同学在查找某一历史概念时得到以下解释:“反对中世纪崇拜神、贬低人的思想,提倡人的尊严和价值,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和崇高。”由此可知,小明同学查找的历史概念是 ( )
A.人文主义 B.民主政治 C.天赋人权 D.种姓制度
4.A
5.【跨艺术】下表资料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
《思想者》是雕塑家罗丹的著名作品。其灵感来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著作①,象征着但丁对地狱中种种罪恶的思考。
A.《最后的晚餐》 B.《神曲》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哈姆雷特》
5.B
6.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上述变化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 )
A.不断地融入市井生活 B.使封建神学被人抛弃
C.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 D.使西欧步入近代社会
6.A
7.欧洲中世纪大学和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 )
A.都奠定了欧洲的法学基础 B.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往来
C.都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 D.都传承和发展了人类文化
7.D
8.关于新航路的开辟,有这样一种说法: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对外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航路的运动。经过多位航海家的努力,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通道。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经济因素是其开辟的根本推动力
B.寻找通往东方的商路是其主要原因
C.东方“富甲天下”是其开辟的根本原因
D.航海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是其重要因素
8.A
9.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不仅将欧洲文明传入了美洲,同时也使欧洲吸收了美洲文明的要素。据统计,大约有5万个印第安词汇被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吸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哥伦布“发现”美洲 ( )
A.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 B.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C.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文明交流 D.改变了美洲大陆的生活方式
9.C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世界各地开始建立经济联系 B.早期殖民扩张促进国际分工
C.西欧资本主义控制全球活动 D.文艺复兴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0.A
11.“没有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们的扩张要求,就没有地理大发现;没有国王支持和贵族参与,同样也没有地理大发现。”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需求
C.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相悖 D.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约束
11.B
12.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图书馆馆藏的一份标记着“约翰·布鲁姆菲尔德先生的黑奴清单,包括年龄和价钱”的文件上,列有35名男性和19名女性,其中包括年仅14岁的儿童,记录着“迪克,25岁,能做农活的黑人,140英镑”“卡斯蒂利亚,45岁,烹饪与洗衣女工,60英镑”等条目。这54名黑奴的总价值约5100英镑。材料反映了奴隶贸易 ( )
A.使大西洋贸易繁荣 B.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C.推动了非洲的进步 D.呈现残酷性和商业性
12.D
13.【历史解释】根据下表推断,这个国家是 ( )
16世纪中叶,毛纺织业发展迅速,急需开辟海外市场
16世纪末,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初,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
17世纪下半叶,战胜荷兰,夺取许多荷兰控制的殖民地
18世纪下半叶,战胜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A.葡萄牙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3.B
14.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 )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人员的迁徙流动
14.A
15.下表是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主要种类。如果经由欧洲输出再进行交换或生产,最后将获利输入欧洲,其顺序应是 ( )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内容 盐、酒、火器、布匹、五金 蔗糖、烟草、稻米、白银 奴隶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从欧洲出发,携带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乘船到非洲倾销,并在非洲掳获黑奴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然后带着满船的金银和购进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这一灭绝人性的“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而欧洲殖民者则大发横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甲、丙、乙的顺序符合史实,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首先在佛罗伦萨孕育,这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12—14世纪,佛城(佛罗伦萨)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商业资本很快转化为产业资本。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此萌发起来。佛城共和国在教会学校以外,还建立文法学校(启蒙小学)、各个修道院举办的学习班以及多所大学,佛城的世俗学校从13世纪之后开始兴旺起来。
——摘编自于忠伟《试论意大利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城孕育》
材料二 下表是麦哲伦船队航行大事记
时间 主要经历
1519年9月20日 麦哲伦率5艘船从西班牙圣卢卡尔港出发
1520年 在今天的麦哲伦海峡遇上狂风暴雨,历时一个多月才通过
1521年 麦哲伦因干预菲律宾诸岛内讧被杀
1522年5月 “维多利亚”号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522年9月6日 “维多利亚”号返回西班牙
——摘编自[奥]茨威格《麦哲伦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意大利首先孕育文艺复兴的城市。(2分)并概括其能够孕育文艺复兴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麦哲伦船队的历史作用。(4分)简要概括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4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4分)
16.(1)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世俗教育兴旺。
(2)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
(3)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和物质基础。
17.(17分)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以下鞭刑。在当时的欧洲,一英亩马铃薯田和一头奶牛,便可养活一家人。马铃薯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第一组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17世纪早期,爱尔兰的人口为150多万,两个世纪以后,这个数字长到了850万,甚至更多。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3—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1)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重要农作物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6分)
(4)某学者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3分)
17.(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或哥伦布“发现”美洲)。
(2)原因:马铃薯产量高、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人口增长对马铃薯的需求。
(3)变化: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欧洲崛起;推动了殖民扩张。
(4)认识: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见证了欧洲的崛起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
18.(20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李老师以“走向近代”为主题,设计了下列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历史事件】
(1)构建知识框架有助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梳理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请你将上面①②③处填写完整。(6分)并指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2分)
任务二 【解读文艺作品——倾听时代呼声】
作品:《神曲》 简介: 作品:《蒙娜丽莎》 简介:
(2)文艺作品以时代背景为创作舞台,发出时代的呼声。请你简要介绍上面两部作品。(6分)
任务三 【识读历史地图——阐述事件联系】
(3)历史地图标注简洁,注释明确,能够直观地展现宏大场景。请你指出图一中麦哲伦船队的航线。(2分)阐述图一和图二之间的联系。(4分)
18.(1)①租地农场;②手工工场;③文艺复兴。特点: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生产面向市场。
(2)《神曲》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作品,他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和理想。《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作品,这幅画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些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航线D。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殖民者从事“三角贸易”提供了前提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秋九上历史阶段测试】
第五单元单元素养评价
[范围:第五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4—15世纪是西欧经济剧烈变动的时期……商品货币关系更加发达,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庄园已不能适应……封建主难以经营庄园,纷纷把原来的自营地及农奴的份地改为租佃制。于是,庄园经济逐渐瓦解。材料表明( )
A.庄园中的主要劳动力是农奴
B.对农奴的剥削是庄园主的主要收入来源
C.商品经济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
D.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稳定的政治制度
1.C
2.历史悠久的古堡,手持长矛、身着盔甲、骑着骏马的优雅骑士,是很多人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直观印象。14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农村,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 )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乡村集市 D.租地农场
2.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4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农村,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租地农场的建立有关。故选D。
3.【历史解释】图片是历史呈现方式之一,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以下是对“中世纪印刷工场”的图片解读,其中与史实相符的一项是 ( )
A.生产目的
B.生产方式
C.经营方式
D.工场性质
3.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集中的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工具,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手工工场主雇用工人进行商品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工场内盛行劳动分工、简单协作,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由此可知,图片解读与史实相符的一项是C项。
4.小明同学在查找某一历史概念时得到以下解释:“反对中世纪崇拜神、贬低人的思想,提倡人的尊严和价值,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和崇高。”由此可知,小明同学查找的历史概念是 ( )
A.人文主义 B.民主政治 C.天赋人权 D.种姓制度
4.A
5.【跨艺术】下表资料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
《思想者》是雕塑家罗丹的著名作品。其灵感来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著作①,象征着但丁对地狱中种种罪恶的思考。
A.《最后的晚餐》 B.《神曲》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哈姆雷特》
5.B
6.14世纪时,意大利的新锐作家多以“教会活动”和“教士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到了16世纪,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市民纠纷”“市场交易”等场景展开叙事。上述变化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 )
A.不断地融入市井生活 B.使封建神学被人抛弃
C.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 D.使西欧步入近代社会
6.A
7.欧洲中世纪大学和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 )
A.都奠定了欧洲的法学基础 B.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往来
C.都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 D.都传承和发展了人类文化
7.D
8.关于新航路的开辟,有这样一种说法: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对外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航路的运动。经过多位航海家的努力,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通道。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经济因素是其开辟的根本推动力
B.寻找通往东方的商路是其主要原因
C.东方“富甲天下”是其开辟的根本原因
D.航海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是其重要因素
8.A
9.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不仅将欧洲文明传入了美洲,同时也使欧洲吸收了美洲文明的要素。据统计,大约有5万个印第安词汇被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吸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哥伦布“发现”美洲 ( )
A.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 B.使世界的观念逐步确立起来
C.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文明交流 D.改变了美洲大陆的生活方式
9.C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世界各地开始建立经济联系 B.早期殖民扩张促进国际分工
C.西欧资本主义控制全球活动 D.文艺复兴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0.A
11.“没有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们的扩张要求,就没有地理大发现;没有国王支持和贵族参与,同样也没有地理大发现。”这段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需求
C.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相悖 D.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约束
11.B
12.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图书馆馆藏的一份标记着“约翰·布鲁姆菲尔德先生的黑奴清单,包括年龄和价钱”的文件上,列有35名男性和19名女性,其中包括年仅14岁的儿童,记录着“迪克,25岁,能做农活的黑人,140英镑”“卡斯蒂利亚,45岁,烹饪与洗衣女工,60英镑”等条目。这54名黑奴的总价值约5100英镑。材料反映了奴隶贸易 ( )
A.使大西洋贸易繁荣 B.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C.推动了非洲的进步 D.呈现残酷性和商业性
12.D
13.【历史解释】根据下表推断,这个国家是 ( )
16世纪中叶,毛纺织业发展迅速,急需开辟海外市场
16世纪末,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初,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
17世纪下半叶,战胜荷兰,夺取许多荷兰控制的殖民地
18世纪下半叶,战胜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A.葡萄牙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3.B
14.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 )
A.西方的殖民扩张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人员的迁徙流动
14.A
15.下表是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主要种类。如果经由欧洲输出再进行交换或生产,最后将获利输入欧洲,其顺序应是 ( )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内容 盐、酒、火器、布匹、五金 蔗糖、烟草、稻米、白银 奴隶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5.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从欧洲出发,携带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乘船到非洲倾销,并在非洲掳获黑奴后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然后带着满船的金银和购进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这一灭绝人性的“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而欧洲殖民者则大发横财,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甲、丙、乙的顺序符合史实,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首先在佛罗伦萨孕育,这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12—14世纪,佛城(佛罗伦萨)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商业资本很快转化为产业资本。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此萌发起来。佛城共和国在教会学校以外,还建立文法学校(启蒙小学)、各个修道院举办的学习班以及多所大学,佛城的世俗学校从13世纪之后开始兴旺起来。
——摘编自于忠伟《试论意大利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城孕育》
材料二 下表是麦哲伦船队航行大事记
时间 主要经历
1519年9月20日 麦哲伦率5艘船从西班牙圣卢卡尔港出发
1520年 在今天的麦哲伦海峡遇上狂风暴雨,历时一个多月才通过
1521年 麦哲伦因干预菲律宾诸岛内讧被杀
1522年5月 “维多利亚”号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522年9月6日 “维多利亚”号返回西班牙
——摘编自[奥]茨威格《麦哲伦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意大利首先孕育文艺复兴的城市。(2分)并概括其能够孕育文艺复兴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麦哲伦船队的历史作用。(4分)简要概括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路线。(4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4分)
16.(1)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世俗教育兴旺。
(2)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
(3)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和物质基础。
17.(17分)马铃薯源于美洲,被尊为“丰收之神”,见证了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茎。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以下鞭刑。在当时的欧洲,一英亩马铃薯田和一头奶牛,便可养活一家人。马铃薯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第一组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17世纪早期,爱尔兰的人口为150多万,两个世纪以后,这个数字长到了850万,甚至更多。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第三组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3—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1)材料一中的“动植物的交换”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成为重要农作物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种植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6分)
(4)某学者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3分)
17.(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或哥伦布“发现”美洲)。
(2)原因:马铃薯产量高、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人口增长对马铃薯的需求。
(3)变化: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欧洲崛起;推动了殖民扩张。
(4)认识: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见证了欧洲的崛起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
18.(20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李老师以“走向近代”为主题,设计了下列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构建知识框架——梳理历史事件】
(1)构建知识框架有助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梳理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请你将上面①②③处填写完整。(6分)并指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2分)
任务二 【解读文艺作品——倾听时代呼声】
作品:《神曲》 简介: 作品:《蒙娜丽莎》 简介:
(2)文艺作品以时代背景为创作舞台,发出时代的呼声。请你简要介绍上面两部作品。(6分)
任务三 【识读历史地图——阐述事件联系】
(3)历史地图标注简洁,注释明确,能够直观地展现宏大场景。请你指出图一中麦哲伦船队的航线。(2分)阐述图一和图二之间的联系。(4分)
18.(1)①租地农场;②手工工场;③文艺复兴。特点: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生产面向市场。
(2)《神曲》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作品,他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和理想。《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达·芬奇的作品,这幅画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些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航线D。新航路的开辟为欧洲殖民者从事“三角贸易”提供了前提条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