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盾:盾牌,盾是圆圆的,或是方形的,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什么是“矛”和“盾”?
15 自相矛盾
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所著。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后来被李斯陷害入狱,最后服毒
自杀。《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二十卷。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矛
盾
誉
吾
máo
dùn
yù
wú
字词学习
吾 弗 夫
wú
fú
fú
吾师
自相矛盾
盾牌
赞誉
吾辈
自愧弗如
组词
矛盾 矛头
矛
máo
笔顺
我会写
组词
矛盾 盾牌
盾
dùn
笔顺
组词
荣誉 声誉
誉
yù
笔顺
组词
吾辈 吾爱
吾
wú
笔顺
鬻盾 吾盾 弗能 夫
yù
wú
fú
fú
你能读准这些字词吗?
多音字
夫
fū
指“成年男子”“丈夫”时读第一声。
fú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第二声。
品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
wú
fú
fú
máo
dùn
yù
字词解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
夸耀,吹嘘的意思。
【吾】我。 【坚】坚硬。
【陷】刺破。 【利】锋利。
【无不】没有不。 【或】有的人。 【以】用。
【何如】怎么样。 【弗】不。 【应】回答。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同世而立】同时并存。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代词,代指他的盾。
虚词,起连接作用。
虚词,起连接作用。
的
的
的
的
“之”字的意思
句子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这盾很坚硬,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破!”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夸大到绝对化
夸大到绝对化
自相矛盾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
没有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都不能将之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议论,揭示课文寓意,点明楚国人自夸海口将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
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的尴尬局面。由此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矛盾。
议一议。
1.如果“矛”刺穿了“盾”,就说明:
“矛”很 ,“盾”不 。
2.如果“矛”不能刺穿“盾”,就说明:
“矛”不 ,“盾”很 。
大家想一下: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
锋利
坚固
锋利
坚固
探究思维
第3种情况,盾碎矛断,说明盾既不是最坚固的,矛也不是最锋利的。
楚国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 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 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课堂总结
戳得穿
矛锋利 盾不坚固
自相矛盾
说话、办事应实事求是
戳不穿
盾坚固 矛不锋利
板书设计
一、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1.誉之曰( )
2.物莫能陷也( )
3.不可同世而立( )
A.名誉 B.称赞 C.名声大
A.失陷 B.陷害 C.刺破
A.存在 B.站立 C.建立
·
·
·
B
C
A
课堂练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
(1)让“其人弗能应也”的问题是
(2)楚人自相矛盾的语言是“
”和“ ”。
以子之矛陷
子之盾,何如?
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三、《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这个人的矛与盾的质量不好。
B.矛和盾不能同时放在一起卖。
C.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相抵触,产生矛盾。
C
寓言故事大多带有一定的讽刺性,下面的寓言故事分别讽刺了怎样的人?连一连。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买椟还珠
削足适履
揠苗助长
不顾规律,急于求成的人
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的人
妄想不劳而获的人
说话不实事求是的人
不顾实际,生搬硬套的人
课外书屋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幽默深刻。本书中的寓言故事大致可以分三种:哲理类,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来阐述深刻的哲理,深入浅出;劝谏类,其中不少具有“劝善惩恶”的性质;讽刺类,有些是痛斥恶俗陋习的,有些是针对人性缺点的。这些寓言故事能为人提供借鉴、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课文中的事情呢?我们今后该怎么做呢?
知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