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数据库与数据库应用
第二节 数据库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VisData环境中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的使用●可视化操作界面中数据库的建立;数据表的建立、修改●如何根据现实条件规划合理的数据表内容●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过程与方法 ●通过VisData环境中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的使用,初步建立数据库及数据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养成对计划的完整实施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的能力●形成科学实践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养成沟通、诚信、务实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VisData环境中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的使用,以及数据库建立的基本方法,为此教材中设置了六个任务:在磁盘中建立一个名为“研究型课程数据库”的数据库、在 “研究型课程数据库”数据库中创建3表、重新设计“研究型课程数据库”的数据库中的“任课教师表”、 删除“研究型课程数据库”的数据库中的“任课教师表”、 在“学生选课表中”建立、删除索引、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建立数据表“教室安排”。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在 “研究型课程”数据库中创建3表,难点是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建立数据表“教室安排”。
三、课时安排建议
建议本节内容用2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1.教学素材
范例数据库“研究型课程数据库”。
2.课前准备
具备VisData插件的VB6、网络广播系统、范例数据库共享文件夹、依据班级情况建立学习小组。
五、教学过程建议
1.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研究型课程数据库”基本内容(如何打开数据库、数据表的分类、数据的查询等),引出问题“结合实际谈谈数据库同普通信息存储相比较好处在哪里?”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对数据库的感性认识
活动目的:让学生理解数据库能够使信息存储、分析、加工更加便捷。
2.活动制作
教师活动:给出制作主题――在磁盘中建立一个名为“研究型课程数据库”的数据库、在 “研究型课程数据库”数据库中创建3表;教师演示制作内容;辅导学生完成制作。
学生活动:根据要求完成数据库建立、根据要求完成数据表建立。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利用VisData环境中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建立数据库的能力。
3.协同开发
教师活动:给出开发主题――重新设计“研究型课程数据库”的数据库中的“任课教师表”、 删除“研究型课程数据库”的数据库中的“任课教师表”;个别指导;全班指导。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确定实现方法、依据计划确定分工、由一位同学完成、组内讨论。
活动目的:体验分工协作、提高数据库操作技能。
4.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演示深入主题――在“学生选课表中”建立、删除索引、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建立数据表“教室安排”; 教师演示制作内容;辅导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索引、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作用。
活动目的:理解数据库高级应用。
5.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整理;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
学生活动:整理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活动目的:梳理总结。
六、教学参考
1.根据例题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及维护,完成数据表字段类型的定义、添加、修改,完成数据表索引的定义、添加及修改。
2.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通讯录”数据库,表中的数据类型、宽度可自己定义。
通讯录表
结构如下:
编号:Long,4字节,自动增长、必要的
姓名:Text,50字节,默认
电话:Text,50字节,默认
手机:Text,50字节,默认
电邮:Text,50字节,默认
家庭地址:Text,50字节,默认
邮政编码:Text,50字节,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