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价作业(二)1.3物质溶解的限度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D)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2.如表实验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A)
实验 编号 温度 固体 液体 固体和液体混合并振荡后的现象
1 20 ℃ 1 g碘 5 g水 有固体剩余
2 20 ℃ 1 g碘 5 g汽油 无固体剩余
3 30 ℃ 1 g碘 5 g水 有固体剩余
4 30 ℃ 1 g碘 10 g水 有固体剩余
A.溶剂种类 B.溶质种类
C.溶剂质量 D.温度
3.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得到气泡水,制作气泡水的最佳条件是(B)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4.下列关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叙述正确的是(D)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了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B.20 ℃时,80 g水中恰好溶解了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C.20 ℃时,某100 g饱和溶液中有20 g溶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20 ℃时,20 g某物质需要100 g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D.对同一种物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6.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D)
A.固体X可能是NH4NO3
B.锥形瓶中液体只有①②为饱和状态
C.试管中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锥形瓶中溶质的溶解度:①=③>②
7.某同学模拟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200.0 g水配制20 ℃的NaCl饱和溶液(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应称取NaCl的质量为(A)
A.72.0 g B.64.0 g
C.52.8 g D.46 g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
A.t2 ℃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t1 ℃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都能形成饱和溶液
C.t1 ℃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
不变
D.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9.为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用红墨水设计了如下实验。以下实验分析正确的是(D)
A.无水乙醇的密度比植物油的密度小
B.无水乙醇与红墨水混合后分子变小
C.植物油与水混合振荡后的液体均一、稳定
D.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10.Na2C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温度/ ℃ 10 20 30 40
溶解 度/g Na2CO3 12.2 21.8 39.7 48.8
NaCl 35.8 36.0 36.3 39.6
A.1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Na2CO3的质量为6.1 g
B.在10~40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是NaCl
C.20 ℃时,将30 g两种物质分别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NaCl需要水的质量更多
D.40 ℃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11.(1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点P表示的含义是 10 ℃时,B、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10 ℃时将3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是A物质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此溶液升温至30 ℃需要再加入 7 g溶质,溶液恰好饱和。
(3)将30 ℃时A、B、C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 B>A>C 。若将30 ℃时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加热蒸发少量等质量的水,再恢复至30 ℃,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A < (填“>”“<”或“=”)B。
12.(18分)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Ⅰ.探究温度和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实验1: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 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 装置 实验 序号 大烧杯中 水的温度 试管中产 生气泡的 速率 澄清石灰 水的现象
实验① 0 ℃ 缓慢 不浑浊
实验② 20 ℃ 适中 不浑浊
实验③ 90 ℃ 很快 变浑浊
实验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 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
实验装置 实验 序号 注射器活塞 的位置 试管中产生 气泡的速率
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
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 到25 mL 变快
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 到50 mL 变得更快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和 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现象 。
(2)实验2的目的是 探究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
(3)由实验1、2得到的结论是 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室温下,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 。
Ⅱ.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性。
实验3:烧瓶中收集250 mL的气体,分别加入50 mL不同液体,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瓶中压强变化。(实验前烧瓶内压强为104.20 kPa,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实验操作 实验 序号 烧瓶中 气体 注射器中 物质 实验后 瓶内压强
实验⑦ 空气 水 130.25 kPa
实验⑧ CO2 水 104.98 kPa
实验⑨ CO2 盐酸 106.67 kPa
实验⑩ CO2 小苏打的 水溶液 103.40 kPa
[解释与结论]
(4)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实验⑧中烧瓶剩余气体的量小于实验⑦ 。
(5)实验3的结论是 温度一定时,二氧化碳在小苏打的水溶液、水、盐酸中溶解性依次减小 。
[反思与讨论]
(6)请你利用二氧化碳溶解性知识,解释“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 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弱,气体逸出 。 阶段评价作业(二)1.3物质溶解的限度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2.如表实验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实验 编号 温度 固体 液体 固体和液体混合并振荡后的现象
1 20 ℃ 1 g碘 5 g水 有固体剩余
2 20 ℃ 1 g碘 5 g汽油 无固体剩余
3 30 ℃ 1 g碘 5 g水 有固体剩余
4 30 ℃ 1 g碘 10 g水 有固体剩余
A.溶剂种类 B.溶质种类
C.溶剂质量 D.温度
3.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得到气泡水,制作气泡水的最佳条件是( )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4.下列关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叙述正确的是( )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了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B.20 ℃时,80 g水中恰好溶解了20 g某物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C.20 ℃时,某100 g饱和溶液中有20 g溶质,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D.20 ℃时,20 g某物质需要100 g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则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D.对同一种物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6.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固体X可能是NH4NO3
B.锥形瓶中液体只有①②为饱和状态
C.试管中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锥形瓶中溶质的溶解度:①=③>②
7.某同学模拟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200.0 g水配制20 ℃的NaCl饱和溶液(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应称取NaCl的质量为( )
A.72.0 g B.64.0 g
C.52.8 g D.46 g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2 ℃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t1 ℃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都能形成饱和溶液
C.t1 ℃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
不变
D.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9.为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用红墨水设计了如下实验。以下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无水乙醇的密度比植物油的密度小
B.无水乙醇与红墨水混合后分子变小
C.植物油与水混合振荡后的液体均一、稳定
D.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10.Na2C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 10 20 30 40
溶解 度/g Na2CO3 12.2 21.8 39.7 48.8
NaCl 35.8 36.0 36.3 39.6
A.1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Na2CO3的质量为6.1 g
B.在10~40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是NaCl
C.20 ℃时,将30 g两种物质分别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NaCl需要水的质量更多
D.40 ℃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溶质质量分数均减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11.(1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点P表示的含义是 。
(2)10 ℃时将3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是A物质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此溶液升温至30 ℃需要再加入 g溶质,溶液恰好饱和。
(3)将30 ℃时A、B、C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 。若将30 ℃时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加热蒸发少量等质量的水,再恢复至30 ℃,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A (填“>”“<”或“=”)B。
12.(18分)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影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因素。
Ⅰ.探究温度和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实验1: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 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 装置 实验 序号 大烧杯中 水的温度 试管中产 生气泡的 速率 澄清石灰 水的现象
实验① 0 ℃ 缓慢 不浑浊
实验② 20 ℃ 适中 不浑浊
实验③ 90 ℃ 很快 变浑浊
实验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 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
实验装置 实验 序号 注射器活塞 的位置 试管中产生 气泡的速率
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
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 到25 mL 变快
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 到50 mL 变得更快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欲得出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依据的实验现象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和 。
(2)实验2的目的是 。
(3)由实验1、2得到的结论是 。
Ⅱ.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性。
实验3:烧瓶中收集250 mL的气体,分别加入50 mL不同液体,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瓶中压强变化。(实验前烧瓶内压强为104.20 kPa,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实验操作 实验 序号 烧瓶中 气体 注射器中 物质 实验后 瓶内压强
实验⑦ 空气 水 130.25 kPa
实验⑧ CO2 水 104.98 kPa
实验⑨ CO2 盐酸 106.67 kPa
实验⑩ CO2 小苏打的 水溶液 103.40 kPa
[解释与结论]
(4)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 。
(5)实验3的结论是 。
[反思与讨论]
(6)请你利用二氧化碳溶解性知识,解释“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