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倍的认识》说课
寻“倍”之旅:
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考
《倍的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节概念课
《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和除法后,对数量关系的一次重要拓展。它既是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述,也是后续学习分数、比例、百分数等概念的基础。教材通过非遗文化“抖空竹”表演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本质是“几个几”的延伸,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材解析
册数 单元 与比率有关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 整数倍
三年级上册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多位数乘两位数 整数倍
四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小数倍
四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比 百分数 比
百分数
承上
启下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表内乘除法计算,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倍”这种抽象的数量关系理解存在困难。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直观事物或操作活动,将“倍”与已有的“几个几”知识建立联系,从而突破认知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加法结构”
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
“乘法结构”
认知结构的转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用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会用图示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把握“倍”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与模型意识。
3.借助非遗文化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应用意识,同时渗透非遗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倍数的方法。
深入理解“倍”的本质,灵活运用倍数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非遗文化“抖空竹”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动画、实物图片(小棒、圆片)进行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法:摆小棒、圈图形等动手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法: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想法,碰触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法:在观察和比较中,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情境导入,感知非遗与数学关联
以非遗文化“抖空竹”的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整理数学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找标准: 2个男生看成1份(标准量)。
圈一圈:女生人数圈成了3份,也就是3个2,所以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是()的()倍,初步建立语言模型。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评价标准 等级
能快速明确问题核心,计算结果正确,讲清解题思路
计算结果正确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找标准: 4个男生看成1份(标准量)。
圈一圈:女生人数圈成了2份,也就是2个4,所以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
通过圈这个动作,将抽象的关系具体化、可视化。明白倍数关系不是固定的,随着标准量的变化而变化,一定要看清楚谁是“1份”(标准量)。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从模仿到创造,层层递进。巩固概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开放题旨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六、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梳理知识点,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渗透非遗传承意识,增强应用意识。
六、教学过程
(五)数学任务加油站
分层兼顾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照顾学生认知差异——基础题保障全员过关,拓展实践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和实践,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两极分化。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倍的认识
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明白求6的3倍就是求3个6,用乘法。利用线段图可以更好的理解。
以非遗文化(面塑、草编)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非遗文化的渗透。
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三课时
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
1.表演《红楼梦》用了多少分钟?
2.表演《水浒传》用了多少分钟?
第三课时
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
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二个问题尝试独立解决,学以致用。
《水浒传》:6×3=18(分钟)
18-2=16(分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