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 学年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随君直到夜郎西
凭君传语报平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此夜曲
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
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戎、度、荚、惟、君、篁、
啸、园”等字词容易写错。
2. 赫然 锲而不舍 肃然起敬 3.B 4.B
【解析】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赫然(hè rán):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也可形容大怒、光彩鲜明、名声昭著、兴盛显赫
等样子。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肃然起敬(sù rán qǐ jìng):肃然指恭敬的样子,起敬指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3.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侧重于形容行动上的勇猛向前。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
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更强调在关键时刻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结合语境“在
民族危难之际”,此时需要有人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用“挺身而出”合适;
第二空:
守护:看守保护,侧重于对具体的人或事物的看护、保卫。捍卫:保护、防卫,常与“尊严”“主权”等抽象名
词搭配,强调坚决地保卫,使不受侵犯。这里“国家尊严”是抽象的概念,用“捍卫”合适;
第三空:
激发:刺激使奋发,一般与“潜能”“热情”等词语搭配。激励:激发鼓励,使振作,常与“人”搭配,强调通过
某种方式鼓舞人的斗志,使人积极向上。此处说英雄的事迹对中华儿女的作用,用“激励”合适;
第四空: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多用于形容人或具体的事物。矗立:高耸
地立着,一般用于形容建筑物等高大的物体。“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此处形容“精神丰碑”在心中的形
象,用“矗立”合适;
故选 B。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根据“我们要将家国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用奋斗绘就新时代”可知,成分残缺,原句“用奋斗绘就新时代”中,
“绘就”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语,“新时代”不能直接作为“绘就”的对象,应补充具体事物,如“画卷”“蓝图”
等,使句子完整。在“新时代”后加“画卷”,修改为:我们要将家国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用奋斗绘就新时代
的画卷。
故选 B。
5.(1)图中的招牌名运用谐音,巧妙地将成语与经营的特色相结合,吸引顾客。
(2)示例一:科普画廊——宣传科普知识,描绘科技生活
示例二:科技故事——讲述科技故事,领悟科技精粹
示例三:科技人物——了解科技奇才,学习人物精神
(3)C
(4) 示例一:A 漫步海底平原 阿龙纳斯和康塞尔第一次穿上潜水服,走出诺第留斯号,跟随尼摩船
长欣赏海底美景,海水非常清澈,阳光照射下来,可以看见各种美丽的植虫动物和软体动物,脚踩的海底沙
地非常柔软。我在阅读时就对这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向往。
示例二:B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尼摩船长、阿龙纳斯等四人来到印度洋的珠母沙洲,数以百万计的珠母在这
里繁殖,场面壮观,他们还见识了洞穴里一只孕育着价值千万的珍珠的珠母,最后尼摩船长在黑鲨嘴下救起
采珠人并送他珍珠。尼摩船长无与伦比的胆略和对一个落难者无私的帮助让我钦佩和感动,我希望能游览珠
母沙洲并再一次感受阅读这一章节时的那种激动。
示例三:C 章鱼 尼摩船长一行人在经历了缺氧的生死考验后,又一次遇到了危险,七只巨大的章鱼围困了诺
第留斯号(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领大家与章鱼搏斗,一名船员不幸被章鱼卷走,船长流下了眼泪。读到
这里,我觉得海底旅行是勇敢者的行动,我喜欢冒险,希望能感受那一份惊心动魄。
【详解】(1)本题考查广告语。
“众所周知”和“众所粥知”读音相同,“鱼米之乡”和“鱼米之湘”读音相同。图中的招牌名运用谐音,把“周”换成
了“粥”,把“乡”换成了“湘”。“粥店”主营粥类食品,“湘菜馆”主营湘菜,这两个招牌名都直接表明了店铺的主营
业务或菜系。图中的招牌巧妙地将成语与经营的特色相结合,这样的命名方式简洁明了,便于顾客快速了解
店铺的经营内容,更能吸引顾客。
(2)本题考查栏目内容的解读与仿写。
先明确解读栏目,根据示例“科技在线——前沿科技成果,在线科技链接”“科技博览——广博天下科技知识,
纵览世界科技成果”可知,解读的形式是“栏目名+破折号+对偶形式的内容解读”。要注意解读的是栏目两个
方面。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特色,符合要求即可。
示例一:科普画廊——展现科学之美,宣传科学之用。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示例二:科技故事——叙科技故事,思科技精粹。
示例三:科技前沿——前沿科技成果,最新科技新闻。
示例四:科苑集萃——科学聚集地,科技展览厅。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①在托雷斯海峡触礁搁浅:这是故事中较早发生的事件,描述了鹦鹉螺号在托雷斯海峡触礁的情景。
④为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这是在印度洋发生的事件,尼摩船长为了救采珠人而与鲨鱼搏斗。
②遭浮冰围困:这是在南极附近发生的事件,鹦鹉螺号被浮冰围困。
③遇迈尔大漩流:这是故事接近尾声时发生的事件,鹦鹉螺号遇到了迈尔大漩流。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 C。
(4)本题考查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理解。
解答时,结合所给故事情节,首先加以概括简述,可以谈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也可以谈人物所表现出来的
精神,也可以谈科学和自然的关系,或者谈引发了你的那些联想。
示例一:A.我选择漫步海底平原;因为这一章节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异的海洋
生物和植物,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壮丽。亲历这样的情景不仅能感受到海底的宁静与美丽,还能更深入地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示例二:B.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带领阿龙纳斯教授等人前往采珠场,教授
目睹了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并且尼摩船长还勇敢地与鲨鱼搏斗,救下了采珠人。这一情景不仅展示了海底
世界的奇妙与富饶,还体现了尼摩船长的勇敢和善良。如果有机会亲历这一情景,我可以亲眼见证海底的奇
珍异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能体会到尼摩船长的英雄气概和人道主义精神。
示例三:C.我选择亲历《海底两万里》中与章鱼搏斗的情景。这个章节描写了鹦鹉螺号遭遇巨型章鱼的惊险
场面,船员们与章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一情景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海洋生物时的
勇气和智慧。通过亲历这一情景,我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海洋的神秘和探险的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小说中
描绘的惊险与奇幻。
6. 放下 只,仅仅 打发 7.①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
都没有离开。
②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能不能射中就不是我能肯定的了。 8.C 9.王引弓欲射/有鹄拂
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10.卖油翁:熟能生巧;屠龙子朱:专心致志,集中目标。
【导语】两文以“射”为核心,却各有侧重。《卖油翁》借陈康肃与卖油翁的交锋,以酌油类比射箭,道出“惟
手熟尔”的道理,语言通俗却暗藏哲理;《常羊学射》通过屠龙子朱讲述楚王射猎与养叔射箭的故事,阐明射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箭需专注目标的要义。前者以对话推进,后者以叙事说理。二者均以小见大,将射术之道化为生活智慧,耐
人寻味。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释:放下。
(2)句意:只是手法熟练罢了。但:只,仅仅。
(3)句意:陈康肃笑着打发他走了。遣:打发。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重点字词有:释,放下;担,担子;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久,长时间;去,离开。
(2)重点字词有:如使,假如、如果;置,放置;叶,树叶;中,射中;非,不是;必,完全肯定。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介词,向/介词,在;
B.代词,你/动词,比得上;
C.相同,动词,放置;
D.动词,出现/动词,发射;
故选 C。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
验证。
本句句意:楚王拉弓想要射箭,有一只天鹅擦过楚王的赤色曲柄旗飞过,翅膀像低垂的云彩。
“王引弓欲射”写楚王的动作,与后文断开;“有鹄拂王旃而过”写天鹅的动作,与后文断开;“翼若垂云”写天鹅
翅膀的状态。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
熟尔’”可知,卖油翁通过自己倒油时油从钱孔进入却不沾湿铜钱的技艺,表明射箭和倒油一样,没有特别的
技巧,只是长期练习后手法熟练罢了,即熟能生巧就能达到善射的境界。
根据乙文“我射之,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可知,
屠龙子朱以养叔射箭为例,说明当目标只有一片叶子时,能十发十中;而当目标变为十片叶子时,就难以保
证射中,这表明射箭时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射中,即专心致志、集中目标是善射的关键。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康肃公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他自己也因此自夸。曾经(他)在自家的园圃里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老翁)看见他射出的箭
十支有八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陈康肃问(老翁)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技巧),只是手法熟
练罢了。”陈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知道这个道理。”于
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
钱的孔中进入,却没有沾湿铜钱。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技巧),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康肃笑着
打发他走了。
【乙】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要听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泽打猎,让掌管山泽的
官吏驱赶禽兽出来(供自己)射猎。禽兽出动后,一只鹿出现在楚王的左边,一只麋鹿跑到楚王的右边。楚
王拉弓想要射箭,有一只天鹅擦过楚王的赤色曲柄旗飞过,翅膀像低垂的云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
要射哪一个。养叔上前说:‘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叶子放在百步之外然后射它,十次发射十次都能射中。如
果让(我)把十片叶子放在(百步之外),那么能不能射中就不是我能完全肯定的了!’”
11.“暗”字写出笛声在春夜中悄然响起,不经意间触动人心,营造出静谧而略带朦胧的氛围,暗含作者客居他
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导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以“闻”字为眼,通过笛声勾连乡思。“暗”字精妙,既写夜色深沉,更透心境
孤寂。全诗由声及情,虚实相生,在空灵的笛韵中寄托游子愁绪,展现盛唐文人特有的飘逸与深沉。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暗”字既指笛声在春夜中不期而至、悄然弥漫的状态,又暗含了作者客居洛城的隐秘心境。
一方面,“暗飞声”写出笛声并非刻意吹奏,而是像一缕无形的风,在寂静的春夜里悄然飘入,不事张扬却直抵
人心。这种“暗”打破了夜的宁静,却又不显得喧闹,更衬出周遭的静谧,也让笛声里的《折杨柳》曲调愈发
清晰——那是古人送别时的曲调,此刻在异乡的春夜响起,便多了层朦胧的怅惘;
另一方面,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春夜本就容易勾起思乡之情,而这悄然入耳的笛声,如同一个不请自来的
信使,猝不及防地拨动了他心底的弦。这份触动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带着一种私密的、难以言说的怅然
——仿佛思乡之情本就潜藏在心底,被这“暗”来的笛声轻轻唤醒,在静谧的夜色里蔓延开来,既真切又朦胧;
因此,“暗”字以笛声的悄然,写尽了春夜的静谧、曲调的穿透力,更暗合了游子心中那份隐秘而绵长的思乡之
绪。
12.A 13.“国”是会意字。由“口”(人口)、“一”(疆土)、“戈”(军队)组合而成,通过部件意义关联表示“有
军队保卫的城邦”,符合会意字特征。 14.历史产物:源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同构体系;超越阶段:
蕴含“天下一家”的普遍情怀,突破血缘等级局限,在当代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导语】这组材料从汉字溯源、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家国观念的多层意蕴。材料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一通过"家""国"的字形演变,揭示其原始祭祀功能和军事防御属性;材料二以历史发展为脉络,既剖析封建
宗法下的家国同构,更强调儒家思想对血缘局限的超越;材料三则立足现代,指出家国良性互动对社会稳定
的促进作用。三则材料层层递进,完整呈现了家国情怀从传统祭祀文化到现代责任意识的演变轨迹,彰显出
中华文明“多元统一”的精神特质。
1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材料内容。
A.理解不正确。结合材料一“古时候,王公贵族们死后有‘庙宇’用于日后祭拜,而普通百姓没有能力建立‘庙’,
只能在自己家中用猪(豕)来祭拜,就逐渐形成了‘家’。‘家’字后来则引申为居所之义”可知,“家”的本义与祭
祀相关,后引申为居所、家庭等,并不包含“庙”(庙是王公贵族所有,百姓以家祭代庙祭);结合材料一“这
三者组合起来就是‘或’,代表着有军队保卫的城邦。‘国’本义为邦国,现指以一座城邑为中心及其周围的地区”
可知,“国”的本义是“有军队保卫的城邦”“邦国”;
故选 A。
13.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材料内容。
结合【链接】内容可知,象形字是指直接模仿自然物体外形轮廓或特征创造的汉字,字形与实物形状高度相
似;会意字是指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已有汉字(或部件),将其意义关联起来表达新的抽象含义的汉字;
结合材料一“‘国’原作‘或’。古人认为国家应该是由人口‘口’、疆土‘一’和军队‘戈’组成的,这三者组合起来就
是‘或’,代表着有军队保卫的城邦”可知,材料一指出“国”原作“或”,由“口”(人口)、“一”(疆土)、“戈”(军
队)组合而成;这三个部件的意义关联,共同表达“有军队保卫的城邦”这一抽象含义,完全符合会意字的特
征“组合已有部件表达新含义”,而非单纯模仿物体外形的象形字。据此概括作答。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国一体确实表现为严密的等级关系”“‘天下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其实
是家庭概念在不同层面的表述,都在一个宗法关系之中。《左传》记载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等制度,构建
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夫有家,诸侯有国,天子有天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
治格局”可知,之所以说“中国的家国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是因为家国观念源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同构”
体系,以血缘纽带维系等级关系,体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特征;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然而,家国关系在中华文化中又超越了具体的封建制度。孔子提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体现了超越血缘宗法的普遍家国观”,第④段“在当代语境下,
家国关系更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情怀既传承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基因,又突破了封建等级制
度的局限,使家国关系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材料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
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 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
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可知,之所以说“中国的家国观念又超越了特定历史阶段”,是因为儒家思想(如孔子“四
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民贵君轻”)和后世精神(顾炎武、林则徐的担当)突破了血缘宗法等级局限,形成普
遍的“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在当代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这种情怀在现代仍以“修齐治平”“民族复兴”
等形式延续,展现其跨越时代的文化生命力。
15.①父亲在家徒四壁的日子里买肉买菜制作美味的饭菜;②晚归的父亲津津有味地吃着母亲做的饭菜。
16.交代家庭生活的贫困(拮据);引出下文父亲用心做菜;在家庭困难与餐桌油光闪闪的对比中突出父亲
的慈爱形象。 1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手法),将肥肉受热过程人格化,生动形象(作用)地写
出了肥肉融成油的过程,(具体内容),表现了“我”内心的喜悦与兴奋(情感主题效果)。(从听觉、视觉或者
使用拟声词、叠词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2)应填的词:“满足”(“舒畅、畅快、爽快”等符合文意语境的词汇亦可)。结合上文“母亲把饭菜热了,在
荧荧的灯火下,看着他吃。不管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
纵是淡淡的白米饭,父亲也能尝到饭里沁出的甜味。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一切落入他口中的食物都变得很可
口”可知,这个词写出了父亲积极乐观,感恩惜福,随遇而安的心态。 18.“甜”“鲍鱼”“燕窝”这三个词语
可指幸福的生活或者人生中的顺境,而“淡”“咸鱼”“锅巴”就象征贫困的生活或者是人生中的逆境。父亲通过
对食物的款款深情,教会孩子们勇于面对生活的苦难,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总结理解文章内容)所以,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是:①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的经历,都值得去珍惜;②面对生活,应从
容乐观,学会从苦难中品尝幸福。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
还是油光闪闪的”,第④段“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篮上菜市。囊中羞
涩,不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蔬菜”,第⑥段“这时,整间小小
的简陋厨房,全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以及第⑧段“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
猪油里去炸”可知,父亲即使在家徒四壁的时候,也会买肉,买鱼,买蔬菜,为家庭制作美味的饭菜。
根据第 段“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在人生路上走得很不顺畅,极早出,极晚归,回来时早已过了用餐的时
间”“不管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纵是淡淡的白米饭,父
亲也能尝到饭里沁出的甜味。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一切落入他口中的食物都变得很可口”“父亲认为,就算日
子过得再困窘,胃囊是不可以被亏待的”可知,父亲晚归回家时,也会津津有味的吃母亲准备的饭菜。
1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内容上:语句“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捉襟见肘的生活”写作者一家曾经有过拮据的生活,交代了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家庭背景。
结构上:联系第④段“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篮上菜市。囊中羞涩,不
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蔬菜”,第⑥段“这时,整间小小的简陋
厨房,全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以及第⑧段“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
里去炸”可知,引出了下文写父亲在家徒四壁的时候买肉买菜制作美味。
形象上:语句中的“家徒四壁”和“油光满面”,将作者家庭的清贫和餐桌上的油光闪闪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联
系第⑩段“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我们
也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第 段“父亲认为,就算日子过得再困窘,胃囊
是不可以被亏待的”可知,父亲努力的为贫穷的日子增添光亮,为家庭制作美味,体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对孩子的疼爱。
1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语句中的“痛苦的叫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肥肉受热融化的过程拟人化。根据语句“肥肉受热,‘滋
滋滋,滋滋溢’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融了,融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联系第⑤段“我站在炉子旁
边,饶有兴味地看”可知,作者对父亲制作美味饭菜的期待,语句中“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融了,融化成
一锅金黄色的油”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表现作者内心的兴奋和喜悦。
(2)结合上文“母亲把饭菜热了,在荧荧的灯火下,看着他吃。不管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
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纵是淡淡的白米饭,父亲也能尝到饭里沁出的甜味。随遇而安的心态,使
一切落入他口中的食物都变得很可口”可知,这个词写出了父亲积极乐观,感恩惜福,随遇而安的心态。结合
下文“似乎重新获得了奋斗的精力和信心。父亲认为,就算日子过得再困窘,胃囊是不可以被亏待的。当鱼翅、
鲍鱼伸手难及的时候,青菜、豆腐也别有一番滋味”可知,父亲对吃白米饭是满足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应
填的词:“满足”或“畅快”等。
18.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和阅读启示。
根据语句“鲍鱼固然美味,咸鱼也不赖;燕窝固然细致可口,锅巴可也别有风味呀!父亲把食物的香气注入我
们生活的同时,也把快乐的元素掺和在内,镶嵌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联系第 段“父亲认为,就算日子过
得再困窘,胃囊是不可以被亏待的。当鱼翅、鲍鱼伸手难及的时候,青菜、豆腐也别有一番滋味。味蕾,应
该具有能伸能缩的耐力”可知,当日子贫苦的时候鲍鱼、燕窝这些美味事物是难及的,因此语句中的“鲍鱼”“燕
窝”代指幸福富裕的生活,“锅巴”“咸鱼”指贫苦的生活。
再联系第⑩段“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
我们也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可知,父亲通过努力的在贫苦生活中制作美食,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让作者明白了要在不如意的生活中寻找光亮和快乐,要乐观面对生活,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因此回答
启示要围绕生活处境和面对处境的态度。
启示示例:面对苦难,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要学会适应苦难;人生总会经历逆境,身处逆境时,要学
会在逆境中前行,乐观面对,看到未来的希望。
19.(1) 示例:祥子。 理由:祥子起初勤劳正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车,却在社会的压迫
下逐渐堕落,他的悲剧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在旧社会的苦难与无奈。
(2) B A
【详解】(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需从《骆驼祥子》中选取一个“底层小人物”作为代表,该人物需符合社会底层身份,生活处境能反映普通民
众的生存状态。需结合人物的具体经历,展现其“底层”特征。要能透过该人物的生活处境,体现对“人生”的
思考。需关联“国家命运”,即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问题或风
貌。
《骆驼祥子》中刻画了多位鲜活的底层小人物,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旧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图景:
祥子:来自农村的人力车夫,勤劳、要强,一心想靠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在旧社会的重重压
迫下,三次买车三次失去,最终从一个正直好强的青年堕落为麻木潦倒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
小福子:祥子邻居二强子的女儿,善良、隐忍。为养活酗酒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被迫卖身,后沦为娼妓,
最终不堪屈辱上吊自杀,是底层女性在贫困与压迫中走向毁灭的典型。
老马:一位拉了一辈子车的老者,勤劳一生却穷困潦倒,连自己的孙子小马也难以养活,最终在饥寒交迫中
挣扎,体现了底层劳动者“劳碌一生仍无归宿”的悲凉。
示例:小福子
理由:小福子出身贫寒,为养活家人被迫卖身,最终在绝望中自杀。她的遭遇展现了底层女性在贫困与压迫
下的悲惨命运,其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反映了旧社会对底层弱势群体的摧残,让人体会到底层小人物
在时代洪流中难以挣脱的苦难。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祥子拉曹先生回家的途中发现被人跟踪了,曹先生让他改走左先生家,然后要他到曹家报信。他才
回到曹家,就被孙侦探抓住了,孙侦探威逼利诱,最后祥子把闷葫芦罐里的所有积蓄都给了孙侦探来“保命”。
(第十一章)故选 B。
第二空: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
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第二章)故选 A。
20.例文: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令人敬佩的她
小区门口的修鞋摊已经摆了十五年。摊主是位姓陈的阿姨,大家都叫她陈姨。她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
布围裙,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可那双眼睛总像浸在温水里,亮堂堂的。
第一次找陈姨修鞋,是因为新买的运动鞋开了胶。她接过鞋子时,先用软布擦去鞋边的灰尘,又从铁
皮盒里挑出最合适的胶水,说:“这鞋底子好,粘牢了还能穿很久。”她捏着鞋边的手指很稳,拇指按压的力度
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等待时我发现,她的修鞋箱里每种工具都码得整整齐齐:不同型号的钉子排成小排,
线轴按颜色分类,连碎布都叠成了方块。
“姑娘,试试。”她把修好的鞋递过来时,鞋边多了圈细密的线脚。“怕胶水不结实,加了几针。”我要多付
钱,她却摆手:“说好多少钱就多少钱,添几针是应该的。”后来才知道,陈姨给环卫工人修鞋从不收钱,学生
娃来补书包总少算些,有人丢下旧鞋想换新的,她总说“补补还能穿”,顺手就修好了。
去年冬天,我看见陈姨在给流浪猫搭窝。她把别人丢弃的泡沫箱拆开,用修鞋剩下的碎布铺在里面,
又在箱子外侧缠了好几圈胶带防水。“它们比人怕冷。”她一边用剪刀修剪布条,一边跟我说话,剪刀在冻得发
红的手里灵活得很。原来她每天收摊后,都会把剩下的热包子掰碎了放在固定的角落。
有次暴雨过后,修鞋摊的帆布棚被风吹坏了。第二天路过时,却见陈姨已经支起了临时的塑料棚,正
低头给一双雨靴钉鞋掌。雨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她却先用纸巾擦干顾客递来的湿鞋。那双被水泡得发胀的布
鞋,鞋头补过的地方格外显眼。
现在每次经过修鞋摊,总能看见陈姨坐在小马扎上,阳光落在她认真的侧脸和那双忙碌的手上。她修
的不只是鞋,更是日子里的那些小缺口——用耐心补全遗憾,用善意温暖时光。这样的她,真让人心生敬佩。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需要先补充情感类词语,如敬佩、感动、温暖、难忘等。补充的词语是文章的核心情
感基调,决定了选材和立意方向。题目明确提示可写课本中的人物,更倡导写身边的普通人。结合“在平凡的
生活中,讲述着各自的精彩,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要求,选材应聚焦平凡人的不凡之处,避免选择过于宏
大或脱离生活的人物。核心立意可以通过描写身边某个人的具体事迹,展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如坚守、善良、
坚韧、乐观等),表达对他(她)的特定情感(如敬佩、感动),并体现其对“我”的感召和影响。
若补充“敬佩”:可写小区里坚持多年义务修补旧物的老人,通过描写他对待每件旧物的认真态度、拒绝过多
报酬的质朴,展现平凡中的坚守与匠心,表达敬佩之情。
若补充“感动”:可写同学在他人遇到困难时,默默伸出援手却不求回报的故事,如长期帮助残疾同学上下学,
展现善良与温暖,传递感动的力量。
若补充“温暖”:可写邻居在寒冬里主动帮助独居老人,日常的嘘寒问暖、帮忙采购等小事,体现邻里间的温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情,突出人物带来的温暖感受。
2.构思选材。
开篇可简洁引出人物,点明对他(她)的情感(即补充的词语),奠定文章基调。然后选取 1-2 个典型事例,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特质。避免平铺直叙,可设置小的冲突或转折,如写环卫工人
在暴雨中先抢救路边被淹的共享单车,而非先躲雨,突出其责任感。接着结合自身感受,说明人物对自己的
影响,如改变了自己对某个职业的看法、让自己学会了坚持等,呼应“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的要求。最后再
次点题,深化情感,可运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赞美。
如写社区园丁李大爷,每天清晨带着磨得光滑的竹制洒水壶浇花,给月季剪枝时会用棉布包着剪刀避免划伤
花瓣,冬天给雪松裹草绳前先清理根部落叶。发现小孩折桂花枝,不直接呵斥,而是递过竹篮说“爷爷教你摘
落在草地上的,这样树不疼,花也能插瓶”;去年台风后,用三天时间把吹倒的石榴树重新栽好,树干绑着他
自制的三角支架。李大爷的工作平凡却关乎社区景致,他对草木的细心与对人的包容,体现了平凡岗位上的
责任感与温柔,符合“平凡中的精彩”。延伸“我”受其影响,开始主动捡拾花坛垃圾,学会用温和方式处理问
题。
如写早餐店王阿姨,凌晨四点起床熬粥,粥桶外总贴着手写标签“今日玉米粥加了新磨的小米”;给学生装包
子时会多塞一张纸巾,对环卫工人常说“豆浆给你多加半勺糖”。有次给忘带钱的上班族递过油条:“下次路过
给就行,空腹上班哪有力气”;冬至时免费送熟汤圆,说“出门在外也得吃口热乎的”,装汤圆的纸碗外总套着
塑料袋防烫。早餐店是市井烟火的代表,王阿姨在忙碌中对顾客的贴心,让平凡的买卖充满人情味,诠释了
“平凡中的温暖”。“我”受其影响,给外卖员递过温水,学会在日常中传递微小善意。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25-26 学年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古诗文。(每空 1 分,共 12 分)
(1)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晚春》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
(6)音乐在古诗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们的完美融合极具艺术表现力,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比如,在《竹
里馆》中“ , ”诗人林中独坐,抚琴吟啸,体现了宁静淡雅,高雅绝俗的意
境;在《春夜洛城闻笛》中“ , ”诗人借名曲,抒发客愁乡思,成为全诗的
点睛之笔。
二、基础知识综合
学校开展“家国在心,吾辈当强”主题教育活动,小语同学为此撰写了发言稿。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亲爱的同学们: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将家国情怀镌刻于心,付诸行动。他们或是“位卑
未敢忘忧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或是在民族危难之际, ,用热血与生命 国家尊严。他们的事迹,如 hè
rán 闪耀的星芒,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 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追寻英雄足迹的过程中,我们被那些闪耀着家国情怀光芒的故事深深打动。为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
核武器,邓稼先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日夜拼搏,以 qiè ér bù shě的精神,历经无数次试验,最终实现了我国
核武器研发的重大突破;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在弹药用尽的危急时刻,毅然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
他的英勇无畏令人 sù rán qǐ jìng。这些英雄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在我们心间。
我们要将家国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用奋斗绘就新时代。
2.根据拼音补写文段中的词语。(3 分)
①hè rán ②qiè ér bù shě ③sù rán qǐ jìng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A.勇往直前 守护 激发 屹立 B.挺身而出 捍卫 激励 矗立
C.勇往直前 捍卫 激发 矗立 D.挺身而出 守护 激励 屹立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我们要用奋斗绘就新时代的画卷,将家国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
B.我们要将家国情怀化作前行的力量,用奋斗绘就新时代的画卷。
C.我们要用奋斗绘就新时代的画卷,将家国情怀培养前行的力量。
D.我们要将家国情怀培养前行的力量,用奋斗绘就新时代的画卷。
三、综合性学习
5.成下面小题
(1)任务一:请你简述图片中招牌名的共同特点。(3 分)
(粥店) (湘菜馆)
(2)任务二:学校为了帮助同学们亲近科学,探索科技的奥秘,创办了一份校刊《科普园地》。校刊包含以下几
个栏目:科技博览、科普画廊、科技故事、科学人物。请你从上述栏目中任选一个,并仿照示例解读该栏目的
内容和特色。(3 分)
示例:科技博览--博采科技知识,纵览科技成果
(3)任务三:下列关于《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情节中,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在托雷斯海峡触礁搁浅 ②遭浮冰围困 ③遇迈尔大漩流 ④为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4)任务四:学校开设了“科幻作品”讲坛,讲坛上引用了《海底两万里》结尾处的一段文字--科学的进步终有一
天会使海底变通途。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从以下选择一项,结
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说明理由。(3 分)
A 漫步海底平原 B.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 C.章鱼
我选择 理由是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
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
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
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③矣!’”
(《常羊学射》)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完全肯定。
6.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3 分)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②但手熟尔
③康肃笑而遣之
7.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尝射于家圃
B.若欲闻射道乎/孰若孤
C.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禽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2 分)
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10.《常羊学射》和《卖油翁》都写到了“善射”。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卖油翁和屠龙子朱认为善射的原因分别
是什么。(3 分)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五、诗歌鉴赏
1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中“暗”字更能写出作者特有的
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六、现代文阅读
在“青春逐梦·家国同行”活动中,学校组织同学们收集了关于“家”和“国”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展现了中国
传统文化承载的家国记忆与精神传承。请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是个会意字。古时候,王公贵族们死后有“庙宇”用于日后祭拜,而普通百姓没
有能力建立“庙”,只能在自己家中用猪(豕)来祭拜,就逐渐形成了“家”。“家”字后来则
引申为居所之义。现在,“家”除了指居所,还指家庭、家人。
“国”原作“或”。古人
认为国家应该是由人口“口”、疆土“一”和军队“戈”组成的,这三者组合起来就是“或”,代
表着有军队保卫的城邦。“国”本义为邦国,现指以一座城邑为中心及其周围的地区。但凡
从国取义的字皆与都城、地域等义有关。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选自《说文解字》)
材料二
①在中国文化中,家国关系具有多层次的内涵。自古以来既有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同构,也有超越封
建框架的普遍家国情怀。
②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家国一体确实表现为严密的等级关系。正如孟子所言:“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
家’”。“天下国家”在传统文化中其实是家庭概念在不同层面的表述,都在一个宗法关系之中。《左传》记载
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等制度,构建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夫有家,诸侯有
国,天子有天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格局。
③然而,家国关系在中华文化中又超越了具体的封建制度。孔子提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倡
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体现了超越血缘宗法的普遍家国观。
④在当代语境下,家国关系更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都展现了中华儿女对家国命运的真切关怀。这种情怀既传承了“天下一家”
的文化基因,又突破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局限,使家国关系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⑤因此,中国的家国观念既是历史的产物,又超越了特定历史阶段。它既包含封建时代的宗法特色,更
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共同体命运的永恒关切。这种多元统一的家国观,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材料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
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
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
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的含义包括庙和住所,“国”本义是用兵器保卫城池。
B.“天下家国”是家庭概念在同一宗法关系中不同层面的表述。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突破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局限。
D.“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已内化为中国人爱家爱国的担当精神。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13.请根据材料一和链接内容,判断“国”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并说明理由。(4 分)
【链接】象形字和会意字是中国传统汉字分类法“六书”中的两种造字方法。象形字是指直接模仿自然物
体外形轮廓或特征创造的汉字,字形与实物形状高度相似。会意字是指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已有汉字(或部件),
将其意义关联起来表达新的抽象含义的汉字。
14.为什么说“中国的家国观念既是历史的产物,又超越了特定历史阶段”?请结合材料阐释理由。(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里的父爱
尤今
①对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②他爱吃,也爱煮。
③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还是
油光闪闪的。
④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篮上菜市。囊中羞涩,不能大鱼大肉大
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蔬菜。回家后把那一大块宛如白玉的肥肉切成细细的小
块,然后起锅,锅热了,便把那堆光澄澄的肥肉一股脑儿地倒进去。
⑤我站在炉子旁边,饶有兴味地看。
⑥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滋”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融了,融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融不
了的就变成了香香脆脆的猪油渣。这时,整间小小的简陋厨房,全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
⑦父亲手脚麻利地把猪油渣捞起来,然后把猪油慢慢倒进陶钵里。我睁着双眸看,觉得那像是一道金色
的瀑布。接着,他用筷子夹起一颗猪油渣,往我口里送。猪油渣在口腔里金碎玉裂,鲜香的味儿在舌面上活蹦
乱跳,形成了一生悠长的回味。
⑧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里去炸,香味就像爆竹,噼噼啪啪地四处飞溅,我想,就算
是患了厌食症的人,味蕾在这一刻也会起死回生吧!
⑨在晚餐桌上,父亲面前就端端正正地放着那个陶钵,他在每个孩子的饭碗里浇上一大匙猪油,再撒上
一圈酱油,仔细拌均匀,让我们配着炸得酥脆的小鱼和烫得碧绿的菜心,大快朵颐。这样的饭菜,简朴得近乎
寒酸。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却绽放出艳艳的花朵。那种被香味紧紧拥抱着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到今
天,我们四兄弟姐妹一看到猪油渣,眸子依然会大放异彩,而一闻到猪油的香味儿,也还是会心驰神往的。
⑩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
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在人生路上走得很不顺畅,极早出,极晚归,回来时早已过了用餐的时间。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母亲把他的餐食留在一只大碗里——白米饭被压得密密实实,上面有卤蛋、咸鱼和青菜。有时,上面放的是煎
午餐肉配蛋花;或者,几大匙香菇肉酱(罐头)配长豆。母亲把饭菜热了,在荧荧的灯火下,看着他吃。不管
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纵是淡淡的白米饭,父亲也能尝到
饭里沁出的甜味。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一切落入他口中的食物都变得很可口。把碗里的每一粒饭扒得精光,父
亲_______地长吁一口气,似乎重新获得了奋斗的精力和信心。父亲认为,就算日子过得再困窘,胃囊是不可以
被亏待的。当鱼翅、鲍鱼伸手难及的时候,青菜、豆腐也别有一番滋味。味蕾,应该具有能伸能缩的耐力。
在父亲的熏陶下,年纪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知道,甜有甜的大魅力,淡也有淡的吸引力。鲍鱼固
然美味,咸鱼也不赖;燕窝固然细致可口,锅巴可也别有风味呀!父亲把食物的香气注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也
把快乐的元素掺和在内,镶嵌在我们长长的一生里。
15.作者记忆中的父亲对食物的“深情款款”主要是通过哪两件事情表现的,请简要概括。(3 分)
16.请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7.赏析下面的语句。(3 分)
(1)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溢”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融了,融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语,描写父亲“长吁一口气”时的神情,并说说你选这个词语的理由。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最后一段划线句的理解,并联系成长经历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 分)
七、名著阅读
19.在读书交流会上,关注作品中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透过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处境进一步去思考人生、思考国
家命运。现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6 分)
(1)如果从《骆驼祥子》推荐一个“小人物”代表,你推荐哪一个?说出推荐理由。
“小人物”代表:
推荐理由:
(2)读书交流会中,有个“角色”与“故事”配对环节,请你给下面角色配对,把与角色相应的故事填到对应的括号
里。
①孙侦探( ) ②大兵( )
A.把祥子连车带人捉去 B.把祥子辛苦攒的买车钱搜去
八、作文(50 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打开语文课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两弹”元勋邓稼先、巾帼英雄花木兰、平易近人的鲁迅、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不卑不亢的卖油翁……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人,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讲述着各自的精彩,感召着我
们不断前行。
请你以“令人_________的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3)字
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 500 字。(4)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