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8: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课堂导入
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
恩格斯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厘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梳理课文的思路,提取主要观点,分析论证方式。
作者介绍
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弗·恩格斯(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德国思想家 | 哲学家 | 革命家
恩格斯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加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主体部分,可以分为若干段来写。
④祝颂语。常用的是“此致”“敬礼”。
⑤署名和日期。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文体知识
文体特征
三要素
论点
针对性强,文中往往有两三个分论点
论点准确、鲜明
出现的位置多变
中心论点或在开篇,或在文中,或在结尾,有的标题即中心论点;分论点多在中间段的段首
事实论据
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
理论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手法
论据
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切的数据、可靠的史实
论证
论证方式;论证结构、思路
论证角度
论证语言
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写作背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写作背景: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所谓的青年派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这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这些德国青年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澄清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上层建筑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
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题目解说
提炼问题,梳理文章思路
任务一
1.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大致问了什么?
2.梳理文章思路,划分部分。
提炼问题,梳理文章思路
(1)在下文中总结出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大致问了什么?
1894年1月19日,正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向恩格斯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第二个问题: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就像“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那样?何况经济关系的特点取决于人种、创造性个人的影响,并因这些因素而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如同费尔巴哈就单独个人所说的,“人的食物决定其人”。
1.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
2.把经济关系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3.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
4.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社会状况?
如何理解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依赖科学吗?
经济关系决定一切吗?
经济关系是否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梳理文章思路
论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阐述经济关系的含义及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第一部分(1-2段):
论述经济条件制约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第二部分(3-4段):
分析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部分(5-6段):
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告诫青年学生看问题要全面,要把握总的联系。
第四部分(7-11段):
文本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任务二
1.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第一段)
2.科学与技术是怎样的关系?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二段)
文本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视之为
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是指


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地理基础
围绕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决定
产品的交换方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划分
统治关系
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律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决定了什么(作用)
1.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①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2. 科学与技术是怎样的关系?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② 举例论证技术对科学的推进作用。
a.16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整个流体静力学。
b.发现电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1.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内容。
2.阅读(a)部分,恩格斯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本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1. 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内容。
第一个问题:
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第二个问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必然性就是指经济的必然性。
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
2. 阅读(a)部分,恩格斯阐明了怎样的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以国家职能为例,德国庸人的疲惫和软弱对经济的作用。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1.阅读(b)部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怎样的关系?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这段话?
3.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我们应如何理解?
4.总结恩格斯的形象特征
文本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1.阅读(b)部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怎样的关系?
用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与必然来论证。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①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为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②必然性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③社会历史中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
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人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2.怎样理解“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这段话?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3.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什么?
我们应如何理解?
总结恩格斯的形象特征
①有责任担当的“传教士”的形象。对待学生们的疑问,积极做出回应。
②科学严谨,逻辑严密。在回信的时候按照1、2和a、b等方面逐一解答。
③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的发现德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④博学谨慎。在文章的末尾,为学生提供可供阅读的书目,并给出这份信件的阅读建议。
⑤亲切、平易近人。“请您”“请代我向……先生问好”等。
赏析语言,分析写作特色
任务三
赏析语言,分析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梳理并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3.总结文章主旨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如文章开头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概括 “经济关系”的内容。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找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其中 “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④理论结合实践,观点直击问题,具有针对性。
文章不是一味的摆理论,而是一边说理论,一边说实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等。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
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①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②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③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④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梳理并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决定性因素。
总结主旨
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
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1.请你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思维拓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现实的土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