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导 入
当真理被“雾霾”遮住时,需要勇士站出来,拨开迷雾,让光芒重照大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真理,也曾被误解,被利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2.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语言体会其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及严密的逻辑性。
作者简介
恩格斯(18201895),___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 教育家、军事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__________ 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他和马克思共同起草共 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即1848年2月问世的____________。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
德
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89年恩格斯领导成立了第二国际,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国际工人运动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列宁曾指出,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家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所谓的青年派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这些德国青年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本文是1894年1月25日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澄清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写作背景
亲爱的小帅同学:
你好!
上个月你找我借了50块钱,说好的这个月1号就还,可是今天
都3号了,你还没还我钱。我劝你尽快还钱,不要不识好歹!不然
我就告诉老师!
此致,
敬礼!
你美丽大方又可爱善良的同学:小美
20××年×月×日
书信格式
书信格式(一般包括六部分)
①称呼。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
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或健康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弟”“妹”等。
⑥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面另起一行。
解 题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
2.标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所谓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著作。科学与文化论著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论著,主要由分析推理而得,往往具有抽象性;二是自然科学论著,主要通过实验研究而得,往往具有实证性。
本单元所选文章属于社会科学论著,在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本中另设有一个自然科学论著的单元,共同承担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目标任务。
科学与文化论著
文体解读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表现出来。分析出文章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就能知道文章的结构思路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 (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可分为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等几种结构方式。
方法指导
速读文本主体部分,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2段)
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引论
第二部分(3-6段)
经济条件制约着历史发展,不应忽视两点。
第三部分(7-9段)
指出正确理解历史的障碍,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本论
结论
本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梳行文脉络 理论证结构
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来信的部分内容:
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或者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能否认为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了社会状况?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有的放矢 明文章针对性
针对博尔吉乌斯的问题,恩格斯作了怎样的解答?请阅读文本找出答案。
博尔吉乌斯的问题
是否应该把经济关系理解为生产性财富和消费性财富
能否把经济关系理解为多半取决于科学状况的消费性财富的生产性质和方式
可否把经济关系仅视为引起其他关系、一般地说决定并影响其他关系的关系
能否认为经济结构作为唯一的创造力量决定了社会状况
恩格斯的回答
1.解释经济关系及决定性基础
反驳“经济依赖于科学”
2(a)澄清经济决定论
(b)澄清经济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有的放矢 明文章针对性
作者在阐述“经济关系”时提到了与“经济关系”相关的诸多概念。请认真阅读第1段,标注各个概念,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逻辑结构图。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视之为
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是指
包括
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各种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地理基础
围绕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决定
产品的交换方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划分
统治关系
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律
决定了什么(基础)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1)调整陈述顺序,使得论述的重点及经济关系中技术的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
(2)为下文能够提出科学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做出了铺垫。
(3)通过“此外”“当然”“还”这些关联词的连接,补充了经济关系除了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之外的其他三方面,使得书信对经济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完整科学。
论述的针对性:调整陈述顺序;突出论述重点。
论述的严谨性:关联词连接;概念界定完整。
思考:恩格斯在阐述时经济关系的内容时为什么把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单独提前 ?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在2(a)部分开头一句话写到“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如何理解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地位”?能否根据此就认为一定社会中“经济决定一切”?
上层建筑
基础
经济关系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彼此互相作用
发生反作用
①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又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作用。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文章在2(b)部分写到“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能否据此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①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及上层建筑的各方面都会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③在人们创造历史时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伟人的出现及远离经济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中极具偶然性,是补充和表现形式。而不管是谁,总会出现一个伟人。意识形态变化曲线的中轴线接近经济发展轴线,从根本上说明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观 点
事 例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1.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2.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举例论证
方法探究 寻文章论证法
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运用比喻论证,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比喻,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① 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
②强调“偶然性”始终围绕着“必然性”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假设论证。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对比论证。作者将“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加上一个“更”字,就突出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把握概念 厘文章逻辑性
1.针对性强,要点突出。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混乱,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②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2.结构严谨,思维辩证逻辑严密。
3.语言形象生动。
写作特色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决定性因素。
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