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8:4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毛泽东经典名言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6、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7、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8、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9、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10、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1、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导入新课】
在毛泽东著作中,有一篇堪称“奇葩”的短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只是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文字,全文连同标题总共才一千多字。然而,它却被誉为毛泽东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63年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情景设置 】
1.学习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
3.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学会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学习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4.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篇作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理解两篇作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家、军事家、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的文章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
三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
四是个性化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1962年,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
【写作背景】
中共中央印发这个文件前,毛泽东同志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题目解读】
标题是一个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标题用语通俗易懂,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文章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与本文所讲的内容——认识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同时,这个标题是针对文中所写的“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文章标题使用疑问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进而使人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
【题目特点】
资料链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资料链接
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陆九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唯心主义
文章没有分段,请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把文章分出具体段落,并说明这样划分的原因。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速读概括
明确:作用——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
1.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关系——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问句,文章的开头部分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鲜明地提出了论点。请用图示表示作者的观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的正
确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
破立结合,鲜明有力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独立的议论文,试划分结构。
引论: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这是下文两个飞跃的纲。
本论: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阶段。第一个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结论: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结构
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哪两个阶段 请找到相关的段落,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第一阶段: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社会存在
现象
反映
感性认识
积累
量变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物质——精神
存在——思想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内容
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要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哪两个阶段 请找到相关的段落,理清内在逻辑关系,概括要点。
第二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社会存在
正确与否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精神——物质
思想——存在
检验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内容
思考: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明确: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研读文本】
第二部分·内容
思考: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
明确: ①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
②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
③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本文论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道理。为了阐明这一道理,毛泽东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使我们懂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要从实践中得到正确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又不断推动实践,而且,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文章主旨
【总结全文】
(一)中心论点: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①     中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二)分析问题
从感性认识到④_________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⑤   的飞跃
(三)联系实际,点明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意义
社会实践
物质
精神
理性认识
实践
(1)总论②   与③   的辩证关系
(2)认识过程的
两个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
【总结全文】
思路结构
艺术特色
①语言通俗、严谨。
【总结全文】
本文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
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就是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紧紧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来谈。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疑问,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开头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结尾部分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
【比较阅读】
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谈一谈毛泽东两文写作的针对性、现实性。
篇目 写作时期 针对性 现实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
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
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
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有深刻教育意义,而且对今天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我有什么样的收获?
阅读和写作范例。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引论——开头——提出问题,本论——本体——分析问题,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写文章使用语言,怎样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动地告诉我们,朴素、平实,采用群众的活泼新鲜的语言,照样可以阐明道理。
提高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拓展思考】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混杂,令人难辨,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疫情面前,对疫情信息的高度关注和极度敏感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有基本的科学常识,要能准确判断这些所谓的“信息”“知识”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要多一分理智,多一点责任,多一点思考,头脑清晰,明辨是非。
【对接现实】